《杜甫诗三首──登高》教学设计.docx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三首──登高》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杜甫诗三首登高教学设计杜甫诗三首登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结合课文注释,掌握重点字词并能够理解诗句基本意义。 3能够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以及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4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运用诵读技巧,朗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运用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等完成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诗中表现的多重情怀。 2逐渐培养诗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感知抑扬顿挫的律诗中所沉淀的深沉情感。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1课时。 五、文本简析 登高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本单元是诗歌单元。
2、登高的讲解要紧扣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第五课节选的是杜甫在夔州所写的三首诗,而登高处于尾篇,可将三首诗做纵向比较阅读。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之作,学习这首诗要善于把握景情交融的关系及诗人悲欢愤激之情,并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深入感知诗中意境。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图景和抒情主人公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主要遵循读诗、品诗、悟诗这一基本框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以初中学过的杜诗为导入。 教师需树立历史观,建立初中旧知和高中新识的关联,唤醒学生对杜诗过去的认知。 背景材料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3、一度任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其诗反映了唐朝的历史,被称为“诗史”,后人推崇他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杜甫身逢战乱,从四十八岁开始,一直到五十八岁去世,十一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三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政局依然动荡不安,吐蕃不断入侵,兵机此起彼伏,再加上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相继去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逐步引导学生树立“背景意识”:诗人不能脱离他的时代,诗篇不能脱离诗人的情感。懂得知人论世,理解诗歌才会通透
4、。 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学生齐读。 教师做朗读示范,朗读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整体感知文本,积极思考。 正文解析,品味鉴赏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 参考: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高天、哀猿、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参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杜甫诗三首登高 杜甫 诗三首 登高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81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