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余数的除法》教案(1).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P5960例1、做一做及练习十四第1、2题。 这个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
2、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数学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情感态度: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
3、密切联系。 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课件、小棒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P59情境图。观察动画,引出活动:这些同学在做什么? 2、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 3、揭示课题: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初步感受 1、教学例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学具摆得试一试。 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 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汇报,形成板书:62=3请你再说说这个算是表示什么意思?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如果不
4、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 讨论交流:再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 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出示学生的表示方法,比较各种表示方法。 小结:在数学上可以这样表示:72=31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这个算式表示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还剩下1个草莓。省略号表示剩余,1是剩下的个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余数表示什么? 比较归纳,完善认知结构。 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和72=31这两
5、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P60“做一做”: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1 233=72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四、课堂小结、作业: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对自己和他们有什么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作业:练习十四第
6、1、2题。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62=3 72=31 为了突破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三个措施: 1、借助直观操作促进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教学中,对余数概念的理解、对有余数的除法含义的理解,都是借助直观操作来进行的,由直观操作到符号表征,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建立操作过程、语言表达和符号表征之间的关系,实现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 2、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首先是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中有恰好分完没有剩余和平均分后还有剩余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
7、、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其次是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通过这样的对比,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网络提供支撑点,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3、结合相关的例题和习题,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发现并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以此为学生积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体现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的基本理念,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足。如:在后面的练习时学生不能很快地口算,课前应该多做这方面的练习;在学生动手操作后,没有留给学生充分交流、表达的机会。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和思维表达能力。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81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