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范文.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范文 读书内容:曾国藩家书 一直以为曾国藩家书是类似家训什么的,翻开才发现,原来是一封封写给家人的书信。在信里,他不是那个叱咤风云的一品大臣,只是一个漂流异乡、努力打拼的游子,通过十天半个月一次的信笺,殷殷维持着与家人的联系,“使游子如神在里门”。纸上书间,仿佛他还在祖屋大宅,为人孙子,对长辈晨昏定省,连寿具每年加一道漆也要落实;为人兄长,对兄弟指点学业,科考、求学、拜师乃至课程都事无巨细;为人家戚,关心姐妹身体起居和做人处事之道,关注乡间田宅婚嫁之事,甚至希望家人在信中将“各族戚家,尤须一一示之”。 古人云: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从一个翰林院检讨,先是“十年七迁,跃升十级,
2、成为二品大臣”,后来剿太平军、开展洋务运动,最终攀上清史上汉人文官之最高峰,死后获得清朝文官最高谥号文正公,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在“治国平天下”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其实从他的家书中就可以窥伺其“齐家”之道。以小见大,以齐家看治国,道乃相通,我想,这也是曾国藩家书如此受后人追捧的原因罢。 略摘一二为感。 “接得家书,知四弟、六弟未得入学,怅怅然。” 从家书上看,当时曾国藩之四弟六弟约摸十几二十岁的样子,就像我们现在的高中生,十年寒窗,所待一时。但那时候的科考难度也不小,加之考的都是主观题,没有标准答案,只凭阅卷官之一己喜好,偶然性更大,所以历朝历代多少传世才子亦名落孙山。这四弟、六弟也是
3、好几次没有考上了,这“怅怅然”不知说他二人还是曾国藩自己,总之大家都颇为遗憾。 纵然心怀遗憾,曾国藩仍在书信里给两个弟弟宽慰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 “卫身莫大于谋食⋯⋯食之得不得,究通由天做主,予夺由人做主;业之精不精,则由我做主。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 又回到那个老问题:读书是为了什么?现在的孩子们很辛苦,每天背着几十斤重的书包,早出晚归,放学后要培优,周末赶场上辅导班,幼儿园里就能看见一大片架在小小鼻梁上的厚厚的玻璃片,然而他们比之前的人真正学到了更多的东西
4、吗?到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一说起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在各行各业都算是绝对的技术骨干,恢复高考后的那些大学生多数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读书笔记反而到了现在,学生们用在学习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学习难度越来越大,反而大学生不值钱了。一大批孩子到了十七八岁甚至煮面洗衣都不会,离开了父母无法独立生活,本科生吐槽着毕业就失业,哪怕研究生也有很多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只能宅在家里玩游戏啃老的,让人不禁要问:辛辛苦苦寒窗苦读,到底是为了什么? 记得南先生在论语别裁一开始就说,书本知识不等于学问,学问首先是要学会立身做人,也就是曾国藩在家书中提到的“进德之事”,要想成龙成凤,首先得确保能成人,在这样的基础上,倘有余力
5、,再学赖以傍身的知识,也就是“修业之事”。 文字发展到清朝,基本上已经非常白话了,所以不用翻译,也大概知道曾国藩关于“卫身谋食”的观点,不多赘述。只是想到六月流火,马上快高考中考了,估计也将有很多家长孩子会度过几个不眠之夜,但就像曾国藩所说,撇开立身成人不谈,在修业方面,学习考试,最终是为了一个职业,而职业,是为了谋身之道。你最终考取什么学校,求得什么职业,这可能存在一定的偶然性,或者考试时候身体突然不适,又或者人品爆发,猜的都对了,再或者一念之差,就是线上线下的天渊之别。这些都是未知因素,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靠天成的事终究是没有十足把握的,那我们可以确实把握的是什么?是“业”,是我们自己
6、实实在在掌握的学业知识。这是谁也拿不走的财富和储备,没有机巧,没有运气,连老天也不能夺走。在这方面,你可以自豪地宣称:“我命由我不由天。”没有人是具备过硬的本事而找不到饭吃的,那些找不到工作的,那些啃老的,那些咒天骂地怀才不遇的,那些在街上乞讨为生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懒于学业,或学业不精的,另一种是看不起自己的业,耻于赖以为生的。 所以,在即将到来的这场六月大考中,不管你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对你的人生都不至于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你的饭碗,你的未来,不在于一张通知书,而在于你自身的修业。业从何修得?业精于勤,荒于嬉。 这是曾国藩给自己的课程,也是他在给弟弟们家书里给他们布置的作业,时过经年,虽
7、然有些没办法做到,但仍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 静坐:我们身处一个浮躁的时代,我们的心也几乎很难静下来。忙碌之余,但凡有点时间,轻轨上、马路上、候机室,人人都是低头族,唯恐浪费了一点儿玩乐的工夫。“静”,于我们,竟然成了有钱也难以买到的奢侈品,现在开始,能不能给自己一个时空,让自己静静,须臾也好。 早起:今天还收到一个朋友的善意提醒,说“晚上不睡叫耗伤阳气,早上不起叫封杀阳气”。颇有所感,往往有时候早上因事不得不早起,那天精神还特别旺盛,倒是周末,起居没有规律,反而整天昏昏噩噩,似怎么也睡不醒。之前也看到有文章说,一天24小时也是有节气的,早上三点惊蛰一过,就是一天的“春天”来临,“一日之计在于晨
8、”,清早一切身体机能都处于蓬勃的状态,所以睡眠以晚九朝五精神最好。也尝试过一阵,并没有想象中艰难,可惜没有坚持,可以考虑恢复如此作息。 读书不二:古人读书讲究点读,就是一边看书,随时用笔圈点朱批,一边读一边做笔记,这样一遍读下来,比我们草草翻阅十遍印象都更深,也更容易得其精髓,并且就是按照这样的精读方法,古人读书也是往往一本书手不释卷,要读上个十遍二十遍,甚至更多,“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便是这样来的。所以我们小时候老师常常说我们读的“望天书”,那哪里是读书呢,读字罢,且还不乏白字。我们嘲笑掰包谷的猴子,一路掰一路扔,最后两手空空,回头看,我们的读书何尝不是如此可笑?我们现在的新书出版量每年递
9、增,但是,你读过的那些书,你确定都还记得吗? 读史:以前没有那么多天文地理、领导艺术的书,古时候的皇帝,老师教他们的教材就是史书。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知兴替。历史往往是惊人的重复,所以我们不要觉得历史中考高考占分不多,就不去研读。读史,就是读浓缩的社会,这是一种修为,而最关键的,是要持之以恒,“虽有事,不间断”。我们往往给自己一个借口,“今天工作太忙,没时间,算了”、“今天身体不舒服,算了”、“今天累死了,算了”但是你看,历史日日向前,可曾因为我们工作忙、身体不舒服、太累而稍歇一日?再忙、再累,太阳每天都会准时升起,给自己找借口的人,他的人生也无非两个字“算了”。 写日记、日志其所亡、月无忘所能这几条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整理,善于总结。我们总是到了年末、又或到了暮年才失口惊呼:“时间都去哪儿?”如果你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都有所梳理,你的人生一定不会迷茫散乱,当别人懊悔慨叹的时候,你可以很骄傲地回答:我的时间都有刻痕。 谨言:还是那句话,言多必失,祸从口出,沉默是金。 借曾文正公之课程,再次自勉。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81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