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与班主任》习题答案.docx
《《德育与班主任》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与班主任》习题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德育与班主任习题答案第一章 德育概述 一、选择题 1、一般说来,品德包括思想品质、政治品质、法纪品质和( C )。 A. 情感品质 B. 意志品质 C. 道德品质 D. 行为品质 2、不属于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基本内容的是( C )。 A. 自觉纪律教育 B. 道德教育 C. 宗教教育 D. 民主和法制教育 3、关于德育原理与德育方针政策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B )。 A. 德育方针政策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体现,而德育原理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 B. 德育方针政策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而德育原理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体现 C. 德育方针政策和德育原理都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 D. 德育方针政策和德育原理都是人的
2、主观意志的体现 4、德育原理研究的根本任务是。 A揭示德育规律 B总结德育方法 C探讨德育现象 D研究德育功能 5、关于现代德育的叙述,错误的是。 A现代德育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德育 B现代德育是促进人精神解放的德育 C现代德育是没有阶级性的德育 D现代德育是提倡个性自由的发展性德育 6、客观存在的德育规律在人们主观意识上的正确反映被称为( A )。 A. 德育原理 B. 德育实践经验 C. 德育目标 D. 德育方针 7、品德属于。 A集体现象 B个体现象 C社会现象 D民族现象 二、简答题 1、试述德育的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 答:1. 德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
3、理教育五个部分组成。2. 每个部分各有自己的特定内涵,但是又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构成了德育内容的统一体。3. 五个内容是辨证统一的。其中政治教育是根本,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是核心,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是基础。 2、德育对个体发展都有哪些功能? 答:1. 个体发展定向功能;2. 个体只能发展导向功能;3. 心理品质发展导向功能。 三、论述题 1、怎样理解德育功能的特点? 答案要点:一是德育功能的稳定性。德育功能集中体现在培养为本阶级服务所需要的且具有符合本阶级利益的道德标准、政治倾向和思想观念的人才,以满足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这是由德育功能的性质和目的决定的。二是德育功能的发
4、展性。德育内容的组成部分比较稳 1 定,但每一部分具体内容则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化,不同阶级和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的道德、思想和政治的内涵不断变化,德育内容的发展必然促使德育功能产生变化。三是德育功能的层次性。德育功能的实现建立在受教育者一定的认知能力、接受水平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对学生培养标准的规定影响德育功能的作用,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及相应的品德标准。四是德育功能的客观性。由于德育自身内在规律的特殊性,决定了德育功能的客观性、发展性和时代适应性,德育功能的置换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是以德育功能的性质和发展动因为契机,根植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态势和生产关系变革
5、的要求。 2、你是如何理解德育的经济功能? 答案要点:1. 所谓德育的经济功能,是指学校德育对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时所产生的间接或者直接的影响作用。2. 经济的发展随道德的进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发挥德育的经济功能,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提高人的道德素质,进而提高劳动生产力。3. 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a.从思想上调节和控制人们之间的关系、立场、观点和方法;b.通过意识形态对政治上层建筑的作用,影响人们对各种经济的决策和运行,最终影响整个社会有阶梯的发展;c.影响劳动者的主题意识、科技意识、全球观念等;d.直接制约和规范人的经济生活和经济行为;e.通过培养具有一定品德水平的劳动者,对社会经济发展直接
6、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章 德育理论的发展 一、选择题 1、学校德育产生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2、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的教育家是。 A苏霍姆林斯基 B巴班斯基 C赞可夫 D马卡连柯 3、关于原始社会德育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A. 原始德育具有阶级性 B. 原始德育具有融合性 C. 原始德育的内容简单 D. 原始德育的手段简单 4、社会意识中制约影响德育根本观点和方法的是( A )。 A. 哲学 B. 政治思想 C. 文学艺术 D. 法律 5、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代表人物是( D ) A. 杜威 B. 马卡连柯 C.
7、 班杜拉 D. 柯尔伯格 6、在道德教育理论中强调教师中心,重道德灌输的是。 A. 涂尔干 B. 罗杰斯 C. 卢梭 D. 科尔伯格 7、慎独的道德修养方法最早出自于( C )。 A.论语 B.大学 C.中庸 D.孟子 二、简答题 2 1、简述当代学校德育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答:1.德育管理国家化;2.德育内容民族化;3.德育途径间接化;4.德育任务全面化;5.德育活动自主化;6.德育手段现代化;7.德育环境一体化。 2、简述现代西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道德认知发展论是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负盛名的德育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基本观点为:道德发展存在一
8、定的阶段;这些阶段代表着自我和社会概念中“认知结构的转型”;阶段代表了个体在社会情境中“角色承担”的连续形式;决定阶段发展的社会因素乃是“角色承担的机会”;引发儿童主动性才能有效地组织他或她所感知到的情境;所以儿童的道德阶段和发展代表了儿童结构倾向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于是导致了道德阶段不断从低水平平衡演变到高水平的平衡; 四、论述题 1、评述中国古代儒家的德育传统及其特点。 答案要点:1. 关于德育地位和作用,中国古代教育家始终把道德与政治紧密联系起来并论述道德的地位和作用。他们把政治、伦理、教育综合一体,并以伦理道德为核心,认为政治上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伦理道德的好坏,教育则是传播伦理道德的
9、主要手段。如孔子提倡“为政以德”。2. 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孔子把“仁”作为人生理想,墨子则以“兼爱”为人生最高准则。大学则提出“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之善”的人生理想。等等。3. 关于德育过程,孔子要求学生首先要有道德认识,强调在德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注重知、情、意、行的综合整体培养。4. 德育内容上以“礼”为核心内容。5.在德育原则和方法上更是做出了重要贡献,包括立志乐道、身体力行、自省自制、改过迁善等观点和方法。 2、试谈谈现代西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贡献以及启示。 答案要点:贡献主要表现为:1. 实现了德育理论的时代性转型,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德育中无人的状况,客观上实现了从灌输背
10、记向认知发展的转变;2. 创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克服了皮亚杰理论上的缺陷和实践上的空洞,用全新的理论体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了杜威的理想。3. 确立了人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科氏的研究成果是杰出的。启迪在于:1. 应当把学校德育的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上,坚持选择健康的德育内容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发展,而不是简单背记某些规则;2. 应大胆吸收引用科氏的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来改造我国学校德育的课堂教学;3. 应当注重确立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机会;4. 德育应注重公正团体的作用,注重隐蔽课堂的影响;5. 德育应坚持科学实验,坚持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方针,
11、为实践为改革服务。 第三章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一、选择题 1、不属于社会德育主要特点的是( D )。 A. 广泛性 B. 复杂性 C. 自主选择性 D. 显形性 3 2、家庭德育内容的重点是( A )。 A. 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 B. 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 C. 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 D. 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 3、家庭德育的基本方式是。 A. 建立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 C. 营造良好的家庭居住环境 4、自我教育的基本特点是。 A. 自主性 B. 情感性 C. 规范性 D. 系统性 B. 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D. 建立严格家规 5、客观存在的德育规律在人们主观意识上的正确反映被称为( A )。 A.
12、德育原理 B. 德育实践经验C. 德育目标 D. 德育方针 6、德育对象千差万别,德育目标、任务、职责多种多样,这突出体现出德育工作者劳动的。 A示范性特点 B主体性特点 C复杂性特点 D连续性特性 7、德育内容的性质和范围受制于。 A、政治经济 B、学生年龄特征 C、当前形势和学生思想品德实际 D、教育者的价值观 二、简答题 1、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答:1. 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2. 符合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3. 符合品德的结构和形成规律;4. 符合全面发展要求。 2、简述德育目标的特点。 答:1. 社会规定性;2. 时代性;3. 适应性;4. 层次性。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德
13、育目标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 时代性;2. 继承性;3. 融合性;4. 有序性;5. 统一性;6. 差异性。 三、论述题 1、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是如何影响和制约着德育目标的制定? 答案要点:1. 社会发展的方向制约着德育目标的总体指向;2. 社会物质和文化的发展内容与水平制约着德育目标的广度和深度;3.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打破了传统德育的狭小和封闭格局;4.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与之相应的竞争、诚信、时间等意识和观念;5. 政治民主化要求教育能为社会输出具有民主、自由、开放、包容意识的现代公民。 2、试述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 答:1. 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2. 符合受教育者的发展
14、水平;3. 符合品德的结构和形成规律;4. 符合全面发展要求。 第四章 德育过程 4 一、选择题 1、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的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A. 知 B. 情 C. 意 D. 行 2、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注意 A. 针对性 B. 多开端性 C. 全面性 D. 长期性 3、关于品德修养自觉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品德修养自觉性与个体品德认识水平和自我尊严感没有关系 B一般说来,个体思想道德水平与觉悟程序愈高,其品德修养的自觉性就愈强 C品德修养自觉性不能调节支配感情活动 D品德修养自觉性可以影响人的感情,但不能支配人的行为 4、少年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
15、征是 A情境性 B协调性 C动荡性 D成熟性 5、教育过程中,如果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对待思想问题那就违反了。 A.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B. 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C.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 D.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6、衡量个体品德形成发展水平最客观的标志是。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7、德育过程的基础是。 A. 提高道德认识 B. 陶冶道德情感 C. 激发品德发展的动机 D. 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 二、判断题 1、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源泉
16、,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3、德育过程中,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是一对矛盾,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难以协调。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出现反复是不正常现象。 5、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主要适用于比较后进的学生。 6、学生某一道德认识的提高,标志着他的思想品德的提高。 三、简答题 1、德育过程与社会影响过程的区别是什么? 答:1. 德育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2. 学校德育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专门设计教育活动来影响学生,因而更为专门化;3. 以学校德育为典型的德育过程是经过选择和控制组织的,并且在开展活动中不断的要加以反馈调整,因而显得更 5 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17、2、怎样理解德育过程的主体性原则? 答:1. 现代德育观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承认学生的主体性,承认学生在德育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2. 这就要求学校德育活动和过程必须坚持主体性原则和要求:a. 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b. 以学生的内在需求为前提开展德育过程;c. 要重视发展学生个性;d. 注重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四、思考分析题 1. 德育过程的规律有哪些?试简述之。 答案要点:a.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b.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c. 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教育和影响的过程;d. 德育过程具有长
18、期性、反复性和渐进性。 2. 请用德育原则的有关理论分析以下案例: 初一的陆亮在他的信中说:“他最近感到无所适从,有两位任科老师反复强调,一定要学他们所教的学科,学不好就考大学无望,班主任说我们不应只顾学习,还要热爱集体,关心他人,全面发展;妈妈说我帮助别人太傻,让我们以后不要做那些吃亏的事。” 陆亮为什么会无所适从?你认为教育怎样才能消除这种无所适从的状态? 答案要点:1. 这是由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目标与内容不一致、相冲突,反映在个体身上,从而造成了心理上的不适应、不协调状态;2. 这里可以运用德育的整体性相关原理来分析。 第五 德育环境 一、选择题 1、家庭德育的基本方式是。 A. 建立合
19、理的生活作息制度 B. 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C. 营造良好的家庭居住环境 D. 建立严格家规 2、对不同的时间、地点、情景和对象发生的同类思想品德问题,为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采取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A、应是相同的 B、应是完全不同的 C、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D、应有一定的灵活性 3、对于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符合德育原理做法的是。 A在成人的陪同下,可以向未成年人开放 B对网站内容筛选后,可以向未成年人开放 C应学校要求,可以向未成年人开放 D任何情况下不得向未成年人开放 4、自我教育的基本特点是。 A. 自主性 B. 情感性 C. 规范性 D. 系统性 6 5、关于品德修养自觉性的叙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德育与班主任 德育 班主任 习题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78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