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学习课程014信之.docx
《《弟子规》学习课程014信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弟子规》学习课程014信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弟子规学习课程014信之弟 子 规 信之三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是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事情充斥着人们的耳目,混淆着人们的视听,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当他们面对种种诱惑的时候更容易失去判断不知所措,因为让孩子们从小形成诚信的道德观,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述习惯只管重要,让他们从小就明白什么情况下不能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什么样的事情不可以任意传播,什么样的要求可以答应别人,什么样的要求是不能够答应的,如果承诺了对方却没有兑现又该怎么办呢?那么关于这些问题弟子规又会给我们什么样的建议呢? 当今的社会生活实在是太丰富多彩,所以弟子规希望孩子从小养
2、成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的习惯,这四句话的意思非常的清楚,不是你亲眼所见的,或者就算你亲眼所见,但是你看的并不真切的,或许你离的远,或许你受到什么阻碍,你看的并不真切的,你就不要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事情的真相没有有把握的了解,没有确切的了解,就不要轻易的去传播,这四句话背后是一种慎重的、踏实的、负责任的习惯,应该是做人的立身之本,是为人处事应该去遵循的基本准则,反之,最大的学问家最有才华的人也会闹出笑话来的。不管我们自己有多牛,大致上还没有人敢牛到这个地步说自己比“苏东坡”聪明,或者说比“苏东坡”有才气,一般很少碰到这样的狂人。 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那是鼎鼎大名真有学问的大才子,他就犯
3、过这方面的错。有一天苏东坡到当时当丞相的王安石的府上去拜访,王安石正好忙着在接待别的客人,那么家里的随从仆人就引导苏东坡到书房里面先坐一下,等王安石忙完了在过来相见,苏东坡在王安石的书房里坐得无聊啊!就跑到了书桌前去东张西望去看看,这一看,看见王安石在桌上有一张纸,这纸上写着一首没有写完的诗,王安石先忙别的去了,这诗里面有两句话;叫“昨夜西风入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昨天西风吹到了我的园林里面,把这个菊花全部吹落了,散漫了地上,一片金色,这个诗没有写完,苏东坡读了以后很瞧不上王安石这半首诗,哈哈乱笑。说你这叫什么诗?你堂堂一个丞相,王安石也是大文豪,你连季节都没有搞明白,秋天是菊花盛开的时节,怎
4、么会有菊花落下来呢?秋天别的花是落了,菊花没落,所以苏东坡就拿起笔写了两句;“黄花不比秋花落,说于诗人仔细吟”菊花跟别的话不一样,秋天不掉的,你这位诗人啊!想明白了你再吟诗吧!写完了,笔一扔,走了!苏东坡走了,那么他写的这两首诗就留在了王安石的书桌上,过了不久,苏东坡犯事了,苏东坡大才子,也马虎的很,经常惹事,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到了这个地方,一年的秋天,他推门一看,突然发现自己花园里边的菊花吹落满地,一片金色,苏东坡说:啊!菊花秋天会落的吗?见未真、知未的、你看到的只是一部分花,或者一部分菊花,你了解的也是一部分花,或者一部分菊花,天底下的菊花真是有秋天会落的,这就是一个例子。 再有学问的
5、人如果不注意,不慎重也会犯错误,苏东坡下错误判断还是因为大部分的花是秋天要凋零的,还有影子的,还有好多事情连影子都没有,假如我们轻易相信往往就会产生错误的判断,甚至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造谣生事的人达到目的。 西汉时期,南阳有一个人叫“直不疑”这个名字很有意思,为人好学,不图名利,是一位非常忠厚的人,后来朝廷发现了这个人才,就让他去当了一个官,旁边就有人嫉妒她,就诽谤这个直不疑,怎么说呢?说这个直不疑相貌堂堂,也有水平,书读的也不少,但是这个哥们儿品行不端啊!怎么品行不端呢?这话说的很严重,说直不疑和他的嫂子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这一下天底下的人都来怀疑这个直不疑,认为这个人很不堪,直不疑一看没有
6、办法了,开始还不想去争辩,到最后直不疑站起来说;说没事扯什么扯?我根本连哥哥都没有,我哪里来的嫂子啊?朝廷一查,直不疑还真没有哥哥,这就是非常有名的一个成语的典故无兄盗嫂出自汉书-直不疑传。 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遇到什么事情,假如没有确实的证据,就不要轻易地乱讲,也不要轻易地相信,有这样的谚语讲“谣言止于智者”这个话是有道理的,谣言碰到了真正有脑子的人,能够理性思维的人,谣言是没有用武之地的。 过去有怎么一首诗,这个诗是有点打油诗的,在民间流传,但是真有道理。 “谗言慎勿听、听之祸殃劫、堂堂七尺躯、莫听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就说什么意思啊?谗言你不要去听它,听了以后要有灾祸,要有
7、劫难的,堂堂七尺躯,过去讲男子汉身高七尺,当然过去的尺比较短了,堂堂七尺男子汉不要相信这三寸舌头,你人高七尺,舌头才三寸,为什么不相信它?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龙泉是宝剑,龙泉在今天的浙江,出宝剑的地方,舌头啊像龙泉剑一样,有的时候杀人不见血啊!是很利害的,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是古人的一种话。假如自己相信那还是你自己倒霉,如果你不仅是自己相信,那你还努力去传播那就非常不恰当,很有可能使社会产生一种不安产生一种动荡。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弟子规用这十二个字告诫孩子们任何事情在没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对事情不了解时,不可以任意传播,正所谓人言可畏,“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在
8、历史上就发生过三人成虎的故事。 三人成虎这个成语也是一个故事,说明的无非就是这个道理,它的出点在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什么意思?在一个都市里边,在一个城市里边,怎么可能有老虎?是没有老虎的吗?这个道理不用说的,大家都明白,但是三个人都说有老虎,老虎就有了,就出来了,三个人的话造就了一只老虎,这就叫三人成虎。 战国的时候各国之间彼此相互攻伐,但是呢?也经常妥协,签订一些和约,盟约,签完了盟约为了让双方信守,那么是有个规矩的,彼此交换儿子,把国君的儿子交换一下,作为人质押在这里,那个时候真好魏国跟别的一个国家签了一个类似停战协议,那么魏国就派自己国君的儿子去到别国当
9、人质,当时有一个大臣姓“庞”,就奉命要护送这个太子到敌国或到别国的都城去,临行前这个大臣就对魏王讲;因为他心里知道,自己陪着这国君之子到别的国家去,难保旁边没有小人进谗言,自己又不在国君身边,连一个申辩解释的机会都没有,所以事先和国君敲敲警钟,但是话不能直说,古人是很讲究说话的方式,你是臣子啊!不能跟国王直截了当地说,所以要用比喻,那么这个姓庞的大臣就问这个人,大王啊!假如现在有一个人来跟大王您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您相信吗?这个大王说;这不胡扯吗?那么会都市里那么多人有老虎呢?我不相信,这个姓庞的大臣说;好,如果又来了一个人,第二个人来跟大王说,街市上有一只老虎,我看见的,大王你相信吗?这
10、个时候魏王说:哦,又来一个人说,这我就有点就有点将信将疑了,这个姓庞的大臣不盯着这个魏王说,大王,如果现在第三个人跑过来对你说,街市上来了一只大老虎我看见了,你相信吗?魏王说;那我肯定要相信了,三个人都说有老虎啊!那么这个大臣就说了,街市上不会有老虎的,大王,这是明明白白的事情啊!现在经过三个人一说,就好像真的有了老虎啊!现在赵国的国都邯郸远离魏国的国都大梁,比我现在离开街市远了很多啊!议论我的人说我坏话的人,一定不止三个,希望您大王明察。魏王说,好的。一切我都知道。你放心去吧!但是,这位姓庞的大臣陪着魏王的儿子完成了使命,后来回到魏国的国都大梁的时候魏王再也没有召见过他,什么意思啊?还是听进
11、了谗言了。也就是说这个谣言传播,传播,传播,重复,重复,重复,它的欺骗性会增加,如果我们轻易去传播谣言,我们在无意之间就成了一个帮凶了,就成了传播谣言人的工具了,这个是我们再三要警惕的,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的考察和细心的观察,不能道听途说,假如我们忘记了三人成虎这个古老典故的话那么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谣言传来传去,扰的我们心神不宁,生活不得安宁。 这一部分的弟子规讲的一个关键词或者核心概念是一个“信”字,信用的“信”字,那么自然,既然要讲“信”就不可能不讲“承诺”,不可能不讲“诺言”。 人们常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所以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往往
12、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对于别人提出的要求不好拒绝,勉强答应后又无法做到,那么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我们又该怎么办呢?弟子规有是如何告诉我们的呢? 是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天底下的事情没有一件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去做的啊!所以你不要轻易地答应人家,如果你轻易的答应了别人了,而实际上这件事情又做不到,那么就会把自己放到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和局面,就会进退失据,进不是,你去办也不是,退也不是,你不办也不是,这样的话就会狼狈不堪,意思很清楚,弟子规里面的意思都非常清楚,道理也很简单,没有什么复杂的,但是我们仔细想一想,真正要做到确实千难万难,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难道这样的例子看到的还少吗? 一位男士对他太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弟子规 弟子 学习 课程 014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78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