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入则孝.docx
《《弟子规》入则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弟子规》入则孝.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弟子规入则孝弟子规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 这句话在字面上的解释就是父母叫我们,我们要马上去应答,不能够迟缓。这个要求是小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这是对父母的一种恭敬。 如果是父母叫我们,我们就拖拖拉拉、迟迟疑疑,表现出来的样子,那就会是一种傲慢,恭敬之心就没有了。所以孝第一要培养的就是敬,孝敬孝敬,那孝字后面还有一个敬字合起来,如果没有敬,也就没有孝了。“父母呼”这个“呼”,如果是父母开口叫到了,当然“应勿缓”,父母没有叫到的时候,我们也要悉心去体会父母有没有这种需求。我们要知道:当父母嘴上呼叫我们时,就已经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了。我们要懂得倾听父母的心声、父母的需要,不待他开口我们就要“应勿缓
2、”,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现代社会,几乎已经变成了孩子呼,父母应。为什么?因为现在大家养育子女都非常少,所以就变成了宝贝,从小就惯他。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致使孩子养成了骄慢、无理、目中无人的态度,等到七、八岁的时候再来教管他,就已经相当困难了。我们要做的是:从孩子两、三岁会自己吃饭,会走路,就开始教育他。从父母呼唤他,就教他学习要赶快回应;从父母叫他做事,就教他无论什么事都要赶快去做。从小就要训练,你没有训练,等到大了他不但不会料理自己,而且精神上也可以说是非常散漫的,这就是现在好多孩子不能集中精力去做事的原因之一。 这里的父母还可以引申一下,它还可以包括我们的老师、包括长辈、
3、包括一切比我们年长的人。他们的呼声我们一样要“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命,行勿懒”意思就是说,父母对我们的教诲、对我们的命令、要求我们做的事情,我们要马上行动,不能够懒惰。这是字面上的意思,小孩子学习孝道也要从这里学起,养成一种随顺父母的孝顺之心。孝后面要带一个顺字,孝顺、孝顺,顺才能够做到孝,如果不顺父母的意思,向父母违逆甚至顶撞,那就不能称之为孝,所以就要学习“父母命,行勿懒。”的心境。父母叫我们做的事,我们就要迅速的行动,养成这个好习惯,相信你会受益终生。 我们在教孩子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应“行勿懒”,就是要马上动作,不可以拖拖拉拉的。我们也知道,现在的子女功课很多,父母往往
4、舍不得让他们做事,即使是家事,也都是由父母代劳。我曾经问过一些孩子:会自己叠棉被的非常少,为什么?因为从小就是父母帮他们叠被子。由此可知,小朋友几乎一生出来就在享受。父母从来没有给他机会学习,所以等到父母要叫他们做事,他们难免就没有办法服从。他们会想:怎么以前爸爸妈妈没有叫我做,现在才叫我做?难免会产生抵触心理。也有很多家长都纷纷感慨说:孩子真的是叫不动,叫他做作业不写,叫他洗澡也不洗;可是不用叫的,看电视、打电动样样都行。 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兴趣的问题。作为家长的我们,要不遗余力的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热爱学习的兴趣,让孩子体会到劳动、学习带来的快乐,他们还会不愿意去做吗? 父母教,须敬听。 这
5、句话是说父母的教诲,我们要恭恭敬敬的去听取、去领受。父母都是真心爱着我们的,都希望儿女能够好,能够有成就,我们如果能够认真悉心地倾听父母的话那就叫有福了。 从小我们就要教导自己的子女,要以恭敬之心来聆听父母的教诲。如果我们要培养他的德育思想,培养他的善心、慈悲之心,我们可以讲历史上孝悌的故事,忠孝的故事,礼义的故事,廉耻的故事。每天你能讲一则故事给他听,他从听故事当中,可以明白什么叫孝,他可以明白古圣先贤所有教化后人的这些典范。用故事来诠释给他听,他不但爱听,而且从小他就建立了这些德育的观念。 对待我们的子女,做父母的要特别谨慎、特别小心地来教育他们。如果悉心倾听父母的教诲这一条最基本的要求,
6、我们都没有办法把他教育好,以后他就很难教了,将来也就很难培养出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品格了。为什么呢?犯错都不能接受教诲,犯错不能改进,这个孩子怎么教导?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对于子女的管教,应该要特别的注意。 “父母教,须敬听”还可以引申。父母,我们要把身边的一切人看作自己的父母,一切人对我们的教诲我们都要去敬听。别人给我们提的意见我们要虚心、恭敬的接受,这些意见如果是正确的、可以帮助我们改过自新,帮助我们进步,那我们应该对他感恩,因为他能够提醒我们。如果他说的不对,如果我们没有这种过错,他提的意见不对、提错了,那我们也不要放在心上,既然自己没有错,心里就应该很坦然,他说的不对,那是他的问题,跟我们
7、有什么关系呢?不是我们的错,为什么要生烦恼,还要和他去辩论呢?没必要,聪明的人绝对不会干那种傻事。 所以我们要养成“父母教,须敬听”的这种虚怀若谷的圣贤品格。 父母责,须敬承。 父母对我们的责备,我们要能够忍受、能够好好的反省自己、承认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是一种态度。 对待父母责备、批评,我们都是要欢欢喜喜的接受,这是孝心的体现。父母的责备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出自于爱心,没有说父母生了一个子女,刚生下来就恨这个子女的。那么,真正了解了父母对我们的这种爱心,对父母的责备我们就能够顺承了,父母说对了我们要尽快改过。假如父母说错了,我们心里明白,也不必跟父母顶嘴,明白之后对于父母的这种意见我们要
8、牢记在心里,没有这种过失也要注意防范。怎么可以为父母对我们的责备而心生不满、不服甚至会产生怨恨呢? 做子女的,从小我们也要有一种心,父母对我们所说的,我们要专心来聆听,态度要很诚恳的接纳。 有很多孩子会说:妈妈很无理,她为什么这样严格的要求我。我们可以教导说:教不严,师之惰;同理,子不教,父之过,母之过。所以妈妈要你好,她才会严格教你;老师要你好,才会严加督促你。你要能晓以大义,他才能知道,原来父母严格的教导,完全出自于一片爱怜之心,是对他好,他就易于接受了。 父母责,须顺承。如果孩子他有做错事情,做父母的千万不可以含糊过去。尤其第一次犯错,就要及时的纠正,所谓“慎于始”,一切都要谨慎于开始。
9、如果等他做事一错再错,我们再来纠正他,就已经晚了。所以当父母管教自己子女的时候,也要特别注意到你的子女,他是不是愿意服从你的教诲。如果他有反抗的现象,你是不是会再加以说明?尤其现在讲亲子要沟通,不可以用专制的态度,要在爱的教育下施行,教导自己的孩子。 我们在教育子女时也要特别的谨慎,从自身做起,才能真正让子女效法。家里如果还有长辈在,面对父母我们也一定要做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你的子女看到,你同时也能接受爷爷奶奶的教诲,他们哪有不向你好好学习的呢? 冬则温,夏则凊。 冬则温,“温”就是温暖的意思。夏则凊,凊就是凉爽的意思。 此地就是指子女渐渐长大的时候,对父母应该尽到的这种孝心
10、,到底应该从哪里开始做呢?就是从关怀父母的起居开始。我们知道年纪大的人他很怕寒冷,所以冬天在家里,对父母就要特别的照顾,不要让他晚上睡不好,要暖和,要让他睡得安稳。夏天要让父母睡得很舒爽,可以让父母睡得很安适。 在历史上有一个很著名的黄香温席的故事。这是在东汉年间,有一个孩子叫做黄香。黄香九岁的时候他母亲就病故了,只有他父亲跟他在一起。黄香每天都思念自己过世的母亲,非常的悲痛,他就把自己的这种悲痛的心都转成对父亲的孝顺。所以在家里,事情无论大小他都主动去做,虽然年纪很小,但是他服侍起父亲却是无微不至。在夏天的时候,黄香一吃完晚饭就会在父亲的卧屋里面,在床边给席子扇凉,他的父亲要入睡的时候,黄香
11、就给他父亲扇扇子,左手扇完右手扇,一直扇到他父亲入睡了之后;到了冬天,黄香在吃过晚饭以后,就早早的钻到了父亲的被窝里面,用自己的体温把被褥都温暖了,然后再请他父亲进被窝。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乡里的人都非常赞叹这位孝子。后来等他长大以后,他的这个孝行也传遍了中华大地。因此,弟子规中“冬则温,夏则凊”的故事就是黄香孝行最好的写照。 这些行为虽然都是小事,但是处处都表现出一个孝子的那种纯孝之心。对父母的爱护、对父母的关怀,就养成了习惯,他的心也慢慢的就变得非常善良了。当这个纯善的心养成以后,你不管做什么事,待人、处事、接物都有那种温、良、恭、俭、让的态度,做事处处为人着想,这种人也就自然能得到大
12、家的尊敬、爱戴,你离圣贤也就不远了。 晨则省,昏则定。 就是说早晨起来要向父母问早安;晚上睡觉之前为父母铺好床枕、被褥,陪伴父母,让父母能够在安定当中入睡。这些生活的小事处处都是体现着儿女那种孝心、那种知恩报恩的心。要想想我们小的时候,是谁日夜的来照顾我们、关怀我们呢?只有父母是这么做。我们晚上可能会大吵大闹、不断地啼哭,甚至会尿床,把床铺都尿湿了,也是父母无微不至的来呵护我们,从来没有嫌弃过我们。所以人到了三岁才可以说真正脱离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的恩德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当我们的父母年长了、老了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对父母进行回馈,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呢?所以“晨则省,昏则定”就是我们
13、为人子应尽的这份孝心。 周文王姬昌他就是这么做的。他在侍奉自己父亲的时候,处处都非常的体贴,每天都三次到父亲那里问安,如果父亲的身体还不错,那么文王就会很放心,如果父亲身体不适,文王就会很忧虑,就一定要在父亲那里照顾,甚至晚上睡觉都衣不解带,一直到父亲的身体好转以后文王的心才安下来,这就是著名的历史著名的“文王三省”的故事。可见得文王之所以被孔子誉为是圣人,他确实有他纯孝的圣德。这些事情虽然也都很小,但是能够这么坚持做的人,他就有难能可贵的品德了。只要我们细心去体会父母生活的需要,其实处处都有我们机会来回报父母。 所以当我们看到古人的孝心,古人的孝行,我们今人看了,虽然我们也深觉现在的环境的确
14、与古人不同,但是我们可以效法他们的精神。什么样的精神?关怀父母的精神不变,体贴父母的精神也不变。如果我们朝这个方向去做,也可以算是孝顺了。 出必告,反必面。 这句话就是说:儿女要出家门了,必须要先向父母禀告一声,取得父母的同意,父母批准了我们才出去,这是必要的礼貌。回到家里也必须先向父母报告一声,让父母看得到自己,这样他们才能安心。这些行为都是体现出一个孝子心里常常存着父母的行为,因为心里存着父母所以他必然就“出必告,反必面。” 这一句话我们要体会的它是告诉我们对父母要常常记在心、常常有一颗安慰父母、让父母安心的这个意念。孔老夫子他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什么意思?当父母都在家里的时候
15、,如果你有事情要出去,一定要向父母禀告,不管你去得远或者近,也一定要讲明我到哪一个地方,好让父母找你时能够很方便。尤其现在的社会环境很复杂,治安也没有以前的好,所以为人子女一出门就一定要向父母禀明到哪里,或者说到同学家,到哪一个地方,什么时候回来,都一定要向父母禀告。为什么?绝对不能让父母为我们的行踪担心。 我们现在的社会,儿女长大了往往会离开父母,或者是出去外面读书、或者是工作要到外地去,或者是出差,等等。要知道父母总是惦记儿女的,所以我们常常要和父母联系,经常给父母打一个电话很困难吗?不仅父母关系用这个“出必告,反必面”能够做得很好,即使是跟朋友之间、跟同事、跟一切人之间,这种多交流、多沟
16、通都是能帮助处理好关系的。人如果常常跟别人沟通交流,别人对我们的猜忌、怀疑也就少了。多沟通、多交流,很多的误会、很多的猜忌就能够化解。只要能够互相建立信任,这个合作起来就很容易了,彼此信任的基础上,互助合作、共存共荣,这就是和谐社会了。 所以,弟子规,里面每一条学问只要你能够融会贯通,那么,处理当今社会任何的事情就都能够处理得好了。 居有常,业无变。 这个“居有常”讲的是我们居住的地方要固定,尽可能的不要老搬家。为什么不要老搬家呢?因为老搬家的人心不能安定。为什么呢?因为搬起家来,人真的是很累的。这中间的装修、清扫、卖房子、买房子,都是很让人费心力的。如果是父母老了就更不能够随便搬家,因为老人
17、经不起折腾,上了年纪的,往往是一折腾,可能就会生一场大病。所以家不能老动,人静下来的时候就能生福、能够生智慧。租房子的时候也要懂得“居有常”的道理,居住的地方不要求好、不要求十全十美,只要能够整洁,打扫起来很方便、很容易,那我们的时间就可以节省下来。这样子好啊,所以心容易集中。 “居有常”在古代他们都做得非常好。你看古人一个房子造好了,可能是四代、五代人都居住在里面。所以他们的家业能够兴旺。引申的一个意思“居有常”也可以解释为我们的起居、我们生活作息要有规律。一个人生活起居规律,他就能够健康,我们所谓的早起早睡,这是健康的一个重要前提。 业无变,这个“业”,我们可以说事业、学业,或者说你的工作
18、。我们知道有很多人心如果不定,工作三、两个月,他就想再换一个工作,这是不对的。学习任何的才艺,或者我们求学的过程,都要专注,一门深入。一门深入,我们这一生才有成就。如果没有定心,不能一门深入,可以说将来很可能会一事无成。人无定,事业经常更换,父母当然也会为你操心,这个是为人子女的我们应该要避免的。 我们看到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它在告诉我们应该要如何来孝养父母。我们日常的生活起居,也要懂得如何来照顾自己,生活方面事业方面都应该懂要如何来安排规划,以免让父母操心。能做到这些,就算是一位孝子了。 在这里我要插入一段养生的习惯:如果把一天看做一年的话,那么,
19、晚上九点到第二天早上三点是冬天,这是应该睡觉的时候。凌晨三点到上午九点这一段时间是春天,春要发,这个时候应该起床了。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这一段时间是人一天的夏季,夏季是精力最旺盛、最饱满的时候,这个时候工作效率也会很高。中午、午时,我们说十一点到下午一点,这段时间能够休息一小时或者两小时,这能够保养我们一天的元气。下午三点到晚上九点,这是人一天的秋季,慢慢的收藏了。所以一天之内有春夏秋冬,就是四时寒暑我们要遵循着天时而作息,这叫有常。生活能够早睡早起、规律的人,他有阳气,他的生活跟天时是同步的,那么他的脸色都会很好。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这一句话的表面上意思就是说为人子,一切事情
20、无论大小,即使很小很小的一件事情,都应该去请示父母,不能够擅自做主张、自己去做。 中庸告诉我们,人要懂得慎独。什么叫慎独?也就是说在没有人看到的时候,我们内心也要很恭敬,绝对不可以随心所欲,自己想要怎么做就擅自去做。曾子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这个意思也是告诉我们,人要经常怀有这种警戒之心,即使没有人看到,或者在没有人的地方,独处的时候也要很谨慎。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也在告诉我们,一个人对自己要能有所节制,同时也要懂得尊敬别人;你能尊敬别人,别人才有可能尊敬你。 在公共场所,或者在一些很多人聚集的地方,我们也到一些小朋友或者一些大人,没有经过同意,因为好奇心的
21、驱使,往往会不自禁的东摸西摸,这些事虽小,但请勿擅为。从小我们就要教育孩子:凡是没有经过同意的,都不可以随便好奇,然后就去做,去摸它、去碰它,这些不但是不礼貌的,同时也可能是很危险的。所以这里告诉我们,凡是没有经过同意的一些事情,我们都不可以擅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 苟擅为,子道亏。尽管是一些小事,我们也不能擅自去做。假如你去做了,这个就有损为人子女的品德了。“亏”,就是指缺陷、不完美。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道德非常高尚。为人父母的更期望子女做到完美,不但要品学兼优,学习要好,而且在他的品德方面,也要非常优秀。所以做任何事情,我们无论大小,凡是没有经过同意的,都不可以擅自去做它;假如你去做了,
22、就会让父母感到难过,这也有损我们为人子女的品德。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这是讲做儿女的不应该私藏物品。这里关键是个“私”字,有这个私心藏匿东西,背着父母不让父母知道,那么当父母真正发觉时,他就会很伤心了。他所伤的不是说你把那个东西拿走了,那个东西不是值得稀罕的,关键是你的孝心已经被你这个一己之私破坏了,这才是父母亲难受难过的地方。 这里也特别告诉我们,凡是不应该拿的,不是属于你自己的,应该都要征求别人的同意;经过同意之后,你才可以拿。如果没有经过同意,你就私自把它隐藏起来,那就等于是小偷一样,这些也是有损我们品德的。所以,苟私藏。亲心伤。如果你擅自把它藏匿起来,就是你擅自把它偷偷的
23、占为己有,都是品德上很大的瑕疵。所以会让父母亲感到伤心难过,他会难过你为什么要犯这样的过失。因为小偷这个名,实在是很难听,犯这样的行为会让父母蒙羞,感到是一种羞耻。 我们从小在家里就要教育孩子:凡事应该请示,哪些可以用,才可以动手去用;哪些不能用,就不应该去碰它。哪些可以拿来自己用,自己使用都要经过同意,如果没有经过同意,就等于是小偷一样,这样做对品德就有很大的伤害。尤其在没有人见到的地方,有很多东西,你很想要,你私自把它占为己有,这样也是不对的,这样还是犯了苟私藏的行为。 为人父母的,从小我们就应该注意自己的孩子,经常要查看他们的书包,是不是多出一些文具,或者多出一些用品。如果发现有不明来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弟子规 弟子 入则孝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78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