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docx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科目:语文 提供者:王守亮 一、教材分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节选自丁肇中的一份报告,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作者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自己对中西方教育的深刻认识,从传统教育入手,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分析实验精神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我们应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敢于怀疑求真,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本文思路灵活有序,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平实严谨,灵活地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娓娓道来亲切有味,现身说法少说教气,给人很多启发。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格物致知、彷徨、袖手旁观、修身、齐家、诚意、正心”等词语。 2.了解丁肇中,理解
2、“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过程与方法: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抓住过渡段、关键句、关键词等,理解作者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有助于学生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 四、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实地考察、动手实验的重要性,和作者倡导的格物致知精神吻合。 2.对话讨论。通过对话理清思路,明确论证方法。质疑交流难理解的问题。 3.语文活动。设计语文活动突破难点,让学生一方面体验法布尔的科学探究精神,也树
3、立信心:格物致知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积极地观察探究实验,你也能成为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锻炼学生搜索论据资料的能力、写小议论文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1.深刻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 2.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及效果。 难点:1.理解树立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 2.引导学生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做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考试都得近百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举步维艰。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启示。 二、交流预习内容 生字词的读音和词语意义。 教学对象:九年级 单位: 阳泉市实验
4、中学 课时: 一课时 A.读准字音:朱熹 彷徨 肇 B.弄懂词义: 彷徨: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庭整顿好。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 三、默读课文,理清脉络,辨析结构 1.学生快速默读原文,圈点批注。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努力找到并理解作者的观点,初步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标出论证方法,勾画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圈点批注,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各段的关键句、过渡段、过2.小组交流。 在圈点批注自主阅读理解的基础上,交流本文的思路脉络,弄清本文的论证结构。分小组进行交流,明确本文的论证思路: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
5、了他的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个论题进行论述的。 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于是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作者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论证。 然后,分析科学上实验精神的重要性。从科学发展历史的角度,重申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而不是由自我探讨就可求到的。阐述了实验的过程和要求:实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实验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目标作为探索过程的向导。以探察竹子的性质为例,说明要得到竹子的知识,只有靠科学实验,消极观察、袖手旁观是无济于事的。 接着,作者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应有 格物致知 精神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78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