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案例.docx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案例.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案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案例 柳州市民族高中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掌握重点字汇,理解节选的文言语段含义。 2.能主动思考分析孔子“仁”的思想。 3.体会孔子“仁”的思想的现实意义,能据此反观自己的生活处世。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选段,展开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体会到“仁”是孔子道德观念的核心,是一种境界与理想。该思想仍具有极高的现代价值。 教学理念: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结合注释对文本进行疏通,画出不理解的字句,找出疑难问题; 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搜集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相关介绍,并去观
2、看相应的百家讲坛视频。 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之先秦诸子选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立德启智”是你们的校训,是什么含义呢?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教育期盼,期盼学生能学成怎么样的人。把“立德”放前,可见学校对同学们树立德业极为重视。那到底该怎么做呢?孔子认为道德的核心应该是“仁”。接下来我们来具体听听这个万世师表、千古圣人是怎么教导他的学生立起这个“仁”字的。 同学们注意看,“仁”由什么字构成?那么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方可称为“仁”呢?好让我们打开课本,再好好看一看、读一读。 二、疏通研读 朗读感悟 1学生在下面自由朗读喜欢的语段 2请学生起来个人朗读喜欢的语段 3.
3、 请全班齐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教师点评 同学们朗读特别大声,看来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语文的学习有时候是要靠朗读的,尤其是经典文章,很耐读,能让人每一次读都有收获,对于论语这部经典,同学们一定要多诵读,一直读下去。 读完后,同学们或许会有所感触,哪个同学就自己喜欢的语段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触? 4.学生解释喜欢的语段并分享感受 5.完成板书。 小结:同学们分享中提到,自己喜欢的几个层面,包括能先对自己提出要求,包括能推己及人的对待他人,包括能博施济众对天下有担当。这三种做法都体现出了道德思想,用一个字来概括是?“仁”。把这些都付诸于实践,用一个字概括是?“恕”。大家看这个“恕”字,是由什么字构成?由“
4、如”“心”构成,就是他人心如我心,将我心比如他人心,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其实就是对他人设身处地的体贴。用两个字说便是“爱人”。一切别人就是天下人,“爱人”就是把这份“体贴”推己惠及天下众人!所以孔子的仁最终追求的是对天下人的一种担当,一份责任,更是一种理想境界。它需要一生去践行。所以曾子才说,仁以为己任,任重而道远。这份光辉的思想走过了两千五百对年,关于“仁”现在的你怎么看? 三、课堂延伸 1.投影事件一:本月3号,汕头河浦中学两名高三学生扶起摔倒老人,反而被讹钱的事件。 2.投影事件二:本校一位语文老师上个月家里老人摔倒,差点没有人扶的事件。 面对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我们又将如何看待孔子
5、的“仁”和他那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体贴呢?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3小结: 那位语文老师从自家老人差点没有人帮扶这件事感悟到: “以后遇到老人跌倒,我是一定去帮了!” 她还说: 他人的仁举点亮了“我”原有的仁念; 他人的仁举激发了“我”也会去行仁举; 我坚定了这一点,坚持去做就是信念! 原来: 人可以“择”仁,仁离人不远,仁就是人应该有的境界。 但实践仁却任重而道远。难的不是一时择人,而是终身行之的这份信念! 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树立自己的道德行为标准,更应该找寻和确立自己做人的价值基础。同学们再来看看这个“仁”字,我和别人两个人才能成为“仁”,在由己推人的过程中才能实现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教学 案例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78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