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案例.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案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案例 柳州市民族高中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掌握重点字汇,理解节选的文言语段含义。 2.能主动思考分析孔子“仁”的思想。 3.体会孔子“仁”的思想的现实意义,能据此反观自己的生活处世。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选段,展开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体会到“仁”是孔子道德观念的核心,是一种境界与理想。该思想仍具有极高的现代价值。 教学理念: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结合注释对文本进行疏通,画出不理解的字句,找出疑难问题; 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搜集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相关介绍,并去观
2、看相应的百家讲坛视频。 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之先秦诸子选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立德启智”是你们的校训,是什么含义呢?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教育期盼,期盼学生能学成怎么样的人。把“立德”放前,可见学校对同学们树立德业极为重视。那到底该怎么做呢?孔子认为道德的核心应该是“仁”。接下来我们来具体听听这个万世师表、千古圣人是怎么教导他的学生立起这个“仁”字的。 同学们注意看,“仁”由什么字构成?那么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方可称为“仁”呢?好让我们打开课本,再好好看一看、读一读。 二、疏通研读 朗读感悟 1学生在下面自由朗读喜欢的语段 2请学生起来个人朗读喜欢的语段 3.
3、 请全班齐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教师点评 同学们朗读特别大声,看来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语文的学习有时候是要靠朗读的,尤其是经典文章,很耐读,能让人每一次读都有收获,对于论语这部经典,同学们一定要多诵读,一直读下去。 读完后,同学们或许会有所感触,哪个同学就自己喜欢的语段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触? 4.学生解释喜欢的语段并分享感受 5.完成板书。 小结:同学们分享中提到,自己喜欢的几个层面,包括能先对自己提出要求,包括能推己及人的对待他人,包括能博施济众对天下有担当。这三种做法都体现出了道德思想,用一个字来概括是?“仁”。把这些都付诸于实践,用一个字概括是?“恕”。大家看这个“恕”字,是由什么字构成?由“
4、如”“心”构成,就是他人心如我心,将我心比如他人心,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其实就是对他人设身处地的体贴。用两个字说便是“爱人”。一切别人就是天下人,“爱人”就是把这份“体贴”推己惠及天下众人!所以孔子的仁最终追求的是对天下人的一种担当,一份责任,更是一种理想境界。它需要一生去践行。所以曾子才说,仁以为己任,任重而道远。这份光辉的思想走过了两千五百对年,关于“仁”现在的你怎么看? 三、课堂延伸 1.投影事件一:本月3号,汕头河浦中学两名高三学生扶起摔倒老人,反而被讹钱的事件。 2.投影事件二:本校一位语文老师上个月家里老人摔倒,差点没有人扶的事件。 面对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我们又将如何看待孔子
5、的“仁”和他那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体贴呢?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3小结: 那位语文老师从自家老人差点没有人帮扶这件事感悟到: “以后遇到老人跌倒,我是一定去帮了!” 她还说: 他人的仁举点亮了“我”原有的仁念; 他人的仁举激发了“我”也会去行仁举; 我坚定了这一点,坚持去做就是信念! 原来: 人可以“择”仁,仁离人不远,仁就是人应该有的境界。 但实践仁却任重而道远。难的不是一时择人,而是终身行之的这份信念! 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树立自己的道德行为标准,更应该找寻和确立自己做人的价值基础。同学们再来看看这个“仁”字,我和别人两个人才能成为“仁”,在由己推人的过程中才能实现我
6、的生命价值,才是人应该有的层次。在人生众多困扰中,同学们能竖起这个理想,坚定这份信念,那么德业也就自然树立了。 四、课堂小练 现在作为一名学生,具体该怎么做,同学们心里一定有想法。不妨把自己的实际行动写成句子。老师给出头一句,同学们来仿写下一句。 1.仿照前文在横线处填上相应的句子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我只要想就能做到。 我不想被人欺骗,就不要欺骗别人。 我不想被人伤害,就不要伤害别人。 我不想被别人在背后议论贬低,就不要在背后议论贬低别人。 自己遇到困难,希望别人来帮助,那么,我也会在别人求助时,伸出援助之手。 自己受到不公,希望别人来支持,那么,我也会在别人需要支持时,送上绵薄之力。 原来
7、用自己的心去体贴别人的心,始终如一,是一种境界;是我人生应有的追求。 2.在横线处填上句子使之连贯 教材分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第四章节内容。本篇主要核心内容是使学生认识到与人为善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懂得将心比心,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孔子“仁”思想的一种体现。经过反复研究教材和教学大纲,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确立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在必修课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自主学习掌握重点字汇,理解节选的文言语段含义;能力目标:能通过朗读与交流主动思考分析孔子“仁”的思想;情感目标:体会孔子“仁”的思想的现实意义,能据此
8、反观自己的生活处世。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学习“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养成善解人意的良好品德和习惯。教育学生从关心帮助周围的人做起,培养良好的公德意识。 学情分析: 因为涉及先秦诸子散文,加大了文本阅读理解的难度,但是学生理解文本有不同的层次。第一层:学生仅理解字面意思,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第二层:学生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能够有自己的简单的想法,但是存在对个别字词的理解误区,譬如“恕”、“仁”,也存在将课文理解与实际生活联系时的误解,如“克己复礼”,又学生认为抑制了自己的私欲,使对个性的压制;第三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向社
9、会、生活方面进行拓展,深入理解文本,这一部分的学生相对比较少。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文本,如何让学生通过实例来加深对文本的领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内容设计的误区: 教学内容太多,一节课是不可能完成所设计的教学任务的;教学活动单一,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该细读课标和教参,明确本节课的主线为“仁”的内涵的理解“仁”在现代社会的价值用“仁”的思想反观自己的生活,以“仁”的内涵的理解为教学重点。 课堂掌控存在以下问题: 1、不能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如“仁”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文本中重要字词;2、教学重点偏离了原有的设计,重点落在“恕”的含义和“仁”与“恕”的关系;
10、3、依据新课改的要求,提问宜宽而广,有助于打开学生思路,但是执教者没有掌控好度,散出去没收回来,以致于没有时间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4、没有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主板书。 进行调整改进教学设计: 第一,从启发性和新颖性出发,设计导入。 第二,结合实际,设计更为合理的三维教学目标,如落实情感与态度的目标教学。 第三,结合文本,把理解“仁”的含义作为重点。 第四,设问要有导向性。教师的点评要更到位。 第五,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达成目标。如注意运用诵读法、思维拓展法。 第六,设计简洁明了,概括性强的板书。 第七, 大胆的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 比较好的方面: 1、导入可以结合情境自然。2
11、、在思维拓展的事例运用上可以更贴近社会热点和学生生活实际,如最近发生的中学生扶助摔倒老人反被讹诈的事件和“感动中国”中道德模范的事例。3、结合文本的练笔是本课的亮点,应留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和展示。4、教学各环节实施前松后紧,还是不能按计划完成所有教学环节。5、板书设计应更加简洁明确、层次分明。 一次次的集体备课,讨论,磨课的过程,也是我们传统教学思想与新课改理念较量的过程。我们反复修改教学设计,一方面关注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入挖掘;一方面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培养。从老师不放心的包办,到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讲,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在交流中成长。我们也感受到教学设计不但要充分研读课标和教材,还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经验储备和知识水平,应该信任学生,让他们拥有自主探究的空间,让他们有阅读的时间,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同时,也存在一些困惑:1、新课改中教学内容的取舍很重要,以什么为依据才能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裁剪;2、针对学生的层次,我们的选修课课程到底要上到何种深度,延展到什么地方,很值得我们思考;3、如何引导学生区别必修与选修,正确认识选修课的功能,以达到拓展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78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