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学期课程总结.docx
《《大学语文》学期课程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学期课程总结.docx(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学语文学期课程总结第一部分 前言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上,必须把握三个原则:一是瞄准学生的终身教育;二是瞄准学生的就业;三是瞄准学生的发展,注重素质教育;具体到课程和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思维品格的训练,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一、课程性质 大学语文是一门面向高职院校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必修基础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言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 大学语文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学习形式,以大学语文教材为文学作品蓝本,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通过对作品经典性的讲解以达到对学生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修养、审
2、美陶冶、写作借鉴等多方面的综合效应。 二、课程基础理念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同21世纪我国杜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掌握较宽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或健全的人格)的直接从事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人才”,“使受教育者具有进一步深造和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潜质”。在这一培养目标关照下,语文教育在高职学校教育中的功能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一是为专业服务功能。表现在为学生学习专业提供必需的语文知识,以提高专业学习的质量和效率;通过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二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现代社会合格的人才的素质,大体可分为两类:智能素质与品德素质。三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
3、发展莫定基础。这与企业现代化建设和改革、职业技术教育的上移化、终生化的发展趋势是相一致的,语文教育的这种功能实际上是前两种功能实现的必然结果。必要的语文知识储备、语文素质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养成是学生转换职业或岗位、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以及创业所必需的。 第二部分 大学语文课程目标 注重与中学语文的衔接 大学语文课程不再是对中学语文的补课,而应注重对中学语文知识的回应和衔接,拉开与中学语文教育应有的距离。大学语文应是对中学语文知识的梳理、激活,是较高平台上的升华和总结。 1、 语言知识的传播来看,须建立文学史的知识体系。利用大学语文教材对中小学已学文学知识加以一番梳理,对中小学学过的作家作品从文学
4、史的角度重新加以认识,使学生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全貌有个系统、粗略的了解,从而建构文学史的知识体系。 2、 阅读鉴赏教学而言, “大学语文”绝不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继续。就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言,必须注重鉴赏批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如果说关于文艺学的种种知识都是必要的,那么它的归宿应该是鉴赏和批评,也就是说,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 3、 从写作能力的提高来看;高职大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未必是欣赏类文章的创作,而是指针对专业、工作、生活需要的各种写作实践,如应用写作。大学写作应以普通中学学生已基本具备的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为起点,进一步拓展学生写作理论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强化思维训练,提高
5、学生对写作材料的搜集、处理能力;并从文体学角度把握不同文体特征,以具备常用实用文章的写作能力。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应体现在具有文体感的文章的写作上。所谓文体感,就是要有自觉的文体意识,写“什么像什么”。 注重高职大学语文的道德教育: “大学语文”具有无可替代的人文精神的传布、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这种功能不能靠空洞的说教,而要使学生在古今文学精品的感染教育下,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其爱国感情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课程中,这种功能从实现的途径来看有四种情况:第一是通过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以及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对它们做出的阐释、评价;第二是通过语言本身;第三,技能中也包含着“德育”
6、、“思想”、“人文”、“态度”;第四就是黏附在“思想”“人文”“工具”上的特定的价值观。 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 首先, “大学语文”应当让学生继承宋以来的“疑古”传统,即使对文学精品,也从多角度去认识它。 其次,大学语文还应围绕批判性思维品质的训练,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仔细研究情况,乐于接受新事物和不同的观点,并能议论聚合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有条理地讨论自己的看法。 第三,批判是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上的。分析是建立在一定的工作概念上的,也就是说,介绍给学生相应的文学理论的知识是让学生达到阅读目标的先行条件。 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高职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优势,创造性的使用语文
7、教材,在教学中进行职业观念、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法规等多方面职业素养的渗透教学,从而,为学生迅速成为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员奠定思想基础。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教师对作品的分析和理解必须是权威的阐释。 选入大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以古典经典为主。“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使人见识经典一番。”因此进入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对经典的阐释必须是“权威解释”,表现为注释、评论和习题的指令。学生的任务是侵入这些诗文,并按权威的指示,内化这些被阐释的诗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将文化、文学等专家研究者对该作品的权威解说提供给学生。这个权威说法,也就是当前学术界所推崇、认可的。
8、“大学语文”应具有“梳理”与“激活”的功能。 教学中注重利用大学语文教材对中小学已学文学知识加以一番梳理,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激活”旧知识。对中小学学过的作家作品从文学史的角度重新加以认识,使学生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全貌有个系统、粗略的了解,从而建构文学史的知识体系,大致能指出各朝、各代诗、词、文、赋、戏剧、小说的主要成就、代表作家、主要流派、代表作品及其成就与得失。使新老知识从中找到相应的位置,使大量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将学过的作家从宏观上加以审视。 1、教师要讲授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文学评论和分析作品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思考、欣赏和分析作品的能力。对教材中作家作品
9、部分的讲述,应分别主次,突出重点,不必平均分配课时。 2、教师扼要简要介绍文艺运动与文艺思潮。对某些文艺思想论争的问题,或对某些作品的评价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答辩,也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作结论,从而养成学生好学深思的学风,提高学生对文学前沿问题的关注。 3、教师在讲完课程内容后,应针对教材课后所附的“思考题”布置学生复习,同时适当提供可供学生参阅研究的资料名目,以便学生课后查找、阅读。课程讲完一个段落后,教师可布置部分思考题,让学生写作一些小论文,以加深对课程的学习,也可培养和提高文学评论的写作能力。 4、本大纲后面所附有学生必读与选读书目,教师应结合教学进度,指导
10、学生有计划地阅读。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力图在最基本、普遍的意义上来探讨人文经典,在这种氛围中帮助学生发挥主体意识,结合各自的特点、需求,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加深对文学的理解,而不是机械地接受文学历史常识。 合作学习利于鼓励个人在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学会宽容与沟通,在智慧的相互激励中,精神、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多元选择 高职大学语文不应该是“一纲一本”,也不能只存在一种课程形态,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教师应积极主动研制动态的课程具体形态,包括课程结构的方式与课程内容的确定与组织两方面。高职语文课程的具体形态主要是选择什
11、么样的课程内容以及如何组织。高职大学语文课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组:一组是形成一定文学、文化素养而必须研习的作家、作品及学术界对它们的权威阐述;第二组是为达到阅读鉴赏、写坐等能力目标而必须研习的概念、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围绕课程内容可设计开发多种具体形态的课程。如,可以开设经典赏析课,着重培养学的人文精神、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可以开设语言艺术、口才训练课程,训练学生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开设影视欣赏、美学基础等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标准和审美习惯。 二、评价建议 评价原则 1、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大学语文主要致力于将优秀作品介绍给学生,并在充满诗意的描述中,帮助学生形
12、成一定的有品位、开放性的艺术判断能力,提高语文能力,完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 2、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反思,另一方面鼓励同伴、学校、社会参与到评价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等多元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的活动。 3、评价要基于学生在实际任务中表现。 注重使问题情境中的问题拉近与学生的关系,尽可能从“真实的世界”中选择挑战的问题,并在评价时关注学生在实际任务中所表现出的提问的能力,寻求答案的能力、理解的能力、合作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交流的能力和评价的能力。评价的重点放在如何使学生的这些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上,而不仅仅是判断学生的能力
13、如何上。 4、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突破刻板划一的传统评价模式,使评价更富实效。 第四部分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 大学语文授课计划与内容 表一 课程名称 授课班级 课程标准 使用教材 大学语文 高职各专业一年级 自编 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徐中玉、齐森华主编,XX年6月版 考核方式 闭卷 本课程总课时数 学期计划课时数 周数 18周 教材分析 周课时 2节 理论课时 总课时数 实践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措施与建议 表二 周 节日期 教 学 内 容 次 1 2 前言 2 2 诗经 3 2 蒹葭 计划课时数 理论 实践 1 2 2 1 备注 指导阅读 4 2 5 2 6
14、2 7 2 8 2 9 2 10 2 11 2 12 2 13 2 14 2 15 2 16 2 17 2 18 2 湘夫人屈原 饮酒 陶渊明 燕歌行 高适 锦瑟李商隐 水龙吟辛弃疾 古代散文概貌 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 秋水庄子 现代诗歌概貌 雨巷 戴望舒 现代散文概貌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古代小说概貌 婴宁蒲松龄 复习迎考 课程结束 2 2 2 2 2 1 2 2 1 2 1 2 1 3 1 1 1 1 1 指导阅读 自由阅读 讨论 东南大学校址乃六朝皇宫所在地,是格律诗词的发祥地之一,昭明文选成书于此;明代为国子监,永乐大典也成书于此。文学积淀十分深厚。在民国时期,这里为中央大学,一大批文
15、学大师学习、任教于此。但XX年院系调整后,文科全部迁出,这里仅成为南京工学院,直至八十年代初,响应匡校长的号召,才从复旦、华师大、南大引进一批本科生,重开大学语文。然而这批教师几年后或调走,或考研,或改做机关工作,至八十年代末,“大学语文”仅限文科两个系及个别工科系开设。 九十年代初,我校提出“巩固工科,加强理科,发展文科”的办学方针,一大批文学硕士、博士来东大工作,“大学语文”渐渐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九十年代中期,东大成为首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单位,“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干课而成为东大重点建设的课程。后来又成为“211 工程”重点支持的课程。东大“大学语文”的教改进入了快车道
16、。 XX年在朱国华等中青年教师的极力鼓动下,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开始了实质性运行,从此,东大“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全方位推开,教学大纲一次次修订,教学观念一次次更新,教学骨干一年年壮大,教材一本本编出并一次次修订,出席和主持各种全国和省级“大学语文”研讨会,并通过与兄弟院校的交流、每学期向数千名学生作问卷调查,全系同志都把“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当作自己的头等大事来对待。“要把大学语文的文章做足”成了大家的共识。南京审计学院、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财经大学、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二军医大南京医学院、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教育学院,越来越多的南京高校、江苏高校、全国地方及军队院校著名者如清华大学
17、、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纷纷加入到以东大牵头的“大学语文”教改的行列中来,中山大学、湖北大学、广州外贸大学、云南理工大学等也与我们保持经常的联系。我们主编的教材已 17次重印,仅近两个多月印数便达10万册,全国所有省市均能见到我们的教材。我们的“大学语文”课程也通过外出讲学、金陵之声广播电台的电波、电子网络而走出东大、走出江苏。东大的大学语文改革的影响已遍及全国。 教学内容 按照我们修订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我们赋予大学语文以下功能:一是帮助学生梳理中小学所学的文学知识,了解中国
18、文学的简单架构,将新老知识系统化;二是传布中华人文精神,使读者在古今文化精品的熏陶下,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三是继承宋以来的“疑古”传统,不迷信书本和老师,敢于独立思考;四是方便自学,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最终要做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教”是为了“不教”,“大学语文”课是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终结,其教材应定位于课堂用书与自学用书之间;五是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文不选空洞说教的文章,应选优秀的文学精品,应是三千多年文学精华的荟萃。 为了实现上述几个期望的指标,让学生在较少的课时里取得很大的收获,能大大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我们的教学内容具有
19、系统性、网络式、立体化、大信息的结构特点。 所谓系统性,是指以文学史为纲,按照简明中国文学史的要求,对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诗人、词人、散文家、戏曲大师尽量不遗漏。对他们的优秀代表作品,凡适合作大学非中文专业语文教材的,尽量选入。使学生学完我们的“大学语文”,连同中小学已有的知识,能大致勾画出从古到今中国文学发展的主要轨迹。 所谓网络式,是指内容上的交错:每个小单元的主要课文按时间顺序编排的同时,附编的内容却按题材的专题跨时间编排,使学生读完本书后对一些重要题材文学作品的历史概貌有较全面的了解,并提高其人文精神。 所谓立体化,每个小单元以一两个作家为重点,选择他们的几篇代表作为详讲内容,
20、在附录中又精选他们的其他代表作,从而做到以一两篇带数篇并进而知其全人;又由重点作家推广而至一个个或题材相同,或创作相近,或风格近似的作家群。书后附有“中小学已学篇目”,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梳理”并“激活”旧知识,从而构建新的“知识树”,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以较少的时间,取得显著的效益。 所谓大信息:一是指内容信息量大:全编本精读128 篇,泛读617篇,其古文部分总量已超过中小学已学篇目之和;二是学术信息量大,各作家作品综述、研究综述、作品争鸣,使学术视野十分开阔;三是理论信息量大,每单元均附有总论、集评、汇评等,辑录历代名家的精到评语,精辟深刻,且变一家之言为百家之言,让学生得到高峰体验;四
21、是文献信息量大:每单元均附有参考书目,全书且附有总参考书目,教学参考资料中还附有补充参考文献,尤其是重要论文目录,可供师生从网上或图书馆检索、查询。 学好大学语文仅靠小课堂不行,仅靠几十节课也不行,还应与“大课堂”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我们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与文化素质讲座相结合,我们文化素质教育中心组织了数百场名家报告会,文学讲座有百余场,除本校教授的讲座外,还几乎请遍了全国几乎所有的著名作家,如王蒙、陆文夫、余光中、叶嘉莹、刘震云、苏童、叶兆言、余秋雨,各高校年富力强的著名教授几乎都到东大讲演,还与学生座谈,使学生颇有裨益。有时还有意识安排唐诗系列讲座、文学系列讲座等。 二是与校园文化
22、月活动结合起来:我们每年秋天都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金秋语言艺术赛、大学语文知识竞赛; 三是与学生的社团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六朝松诗社,创办文学刊物六朝松、东南风等等,并教会数以百计的学生写诗填词,他们的诗词作品在江南诗词、江海诗词、江苏校园诗词选、中大校友百年诗词选、中大校友诗鸿等刊物发表后,深受好评; 四是与各文学期刊合作,开展小记者万里采风活动、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文学院学生采写的一个报告获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竞赛特等奖。 五、结合百年校庆,开展写校歌、唱校歌、讲校歌活动,校歌的词作者王步高教授在写作校歌过程中曾多次向任课的班级征询学生的意见,在网上征求意见,也在校报上刊载文字
23、稿及有关说明征询师生及校友的意见。社会实践丰富了阅历,提高了阅读和写作水平,增加了对文学的兴趣,大小课堂相结合,东大的“大学语文”课也就上得更有声有色。 教学条件 一、教材建设 我们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最显著的特色是建设了一个具有开放性多元化思维的系列教材,我们先后编著的教材有: 1 、大学语文,王步高、丁帆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XX年版,7次重印; 2 、大学语文,王步高、丁帆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XX年版,5次重印; 3 、大学语文,王步高、丁帆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XX年5月版,已2次重印; 4 、大学语文,王步高、丁帆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XX年6月版,已3次重印; 5 、大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语文 学期 课程 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76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