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教学设计.docx
《《咏怀古迹》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咏怀古迹》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咏怀古迹教学设计咏怀古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能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咏史诗歌中所言的“志”及写作特色。 4在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法、问题探究法等完成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2感悟杜甫咏史诗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对杜甫咏史诗艺术特色的赏析。 2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1课时。 五、课文概述 咏怀古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第五课节选的是
2、杜甫在同一时期所作的三首诗,此首诗处于尾篇,有关作者及创作背景信息前两篇均有所涉及,但该篇是咏史诗,有必要补充相关的资料。在赏析中要兼顾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深入文本,鉴赏诗歌艺术特色和诗歌主旨。 六、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1首先让学生谈谈对王昭君的认识。 2引入诗人笔下的王昭君,结合王安石的明妃曲加以理解。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3引出杜甫的诗篇。 由学生
3、对昭君的平面认知到诗人笔下的昭君再到杜甫笔下的昭君及其承载的作者的情怀基本思路是先分析昭君这一人物形象,继而分析出这一人物形象又成为诗人笔下的载志意象。 写作背景 唐代宗永泰元年四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
4、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写作背景部分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快速过去,因为前两篇均有相关介绍。 咏史诗 咏史诗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诸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标题,这些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是以历史作为诗人感情的载体,史情紧密结合的,因此都属于广义咏史诗的范畴。咏怀古迹五首是咏史诗的名篇。 咏怀古迹五首是咏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咏怀古迹 咏怀 古迹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75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