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中思妇形象以及所表现的生命意识.docx
《《古诗十九首》中思妇形象以及所表现的生命意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十九首》中思妇形象以及所表现的生命意识.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诗十九首中思妇形象以及所表现的生命意识古诗十九首中思妇形象以及所表现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梁萧统编撰的文选。由于这些诗歌的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文选将它总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便以此名之。这是一组代表着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诗歌,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钟嵘称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几乎一字千金”。刘勰誉之:“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本文采用古诗产生于东汉末年这个说法。将十九首置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关于十九首的内容,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说:“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死生新故之感。”包括游子远游思家,感叹生命短促
2、,宣扬及时行乐,描写真挚友情。以及占了很大篇幅的思妇之诗。 一、思妇形象的塑造 在古诗里,有很大一部分诗都是思妇之诗:十九首之一行行重行行、之二青青河畔草、之八冉冉孤生竹、之九庭中有奇树、之十迢迢牵牛星、十六凛凛岁云暮、十七孟冬寒气至、十八客从远方来、十九明月何皎皎。或有人谓其中的一些诗别有寄托,但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古诗从整体上塑造了一批思妇形象,但表现了她们不同的侧面。 (一)侧重表现痴情 行行重行行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痴情的形象,“与君生别离”,此句有用屈原“悲莫悲兮生别离”来解的,也有人把“生”解作“硬生生”,生生分开一对相爱的人。从此,开始了游子相去日已远,闺中人衣带日已缓的相思苦
3、等的日子。此诗中,已经点明了“游子不顾返”,则女主人公被抛弃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但她仍执著地思念着游子。“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怎样跟这个忽忽流逝的时光相抗衡,女主公唯有劝自己努力加餐饭,这样才有可能等得到与外出的游子重聚的那一天。整首诗用平淡如水的语气刻画出了一个痴情的女子形象。 (二)感叹青春易逝的悲哀 青青河畔草诗连用六个叠词,“青青”、“郁郁”、“盈盈”、“皎皎”、“娥娥”、“纤纤”,刻画出了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和一个美丽寂寞的少妇形象。河畔之草青青葱葱,园中之柳郁郁蓊蓊,这一片明媚的春景都是由一个闺中少妇在妆楼上遥望而得,自己的青春也如这春光一样,可惜无人欣赏,因为“荡子行不归”。
4、辜负了这一片大好春光与少妇的大好年华。于是,发出了“空床难独守”这样赤裸裸的痛苦呼喊。 冉冉孤生竹从诗歌本身来看。写的是新婚久别。“与君为 新婚,兔丝附女萝”兔丝须附女萝而生长,言自己虽已成婚,但夫君远行,仍然无依无靠。“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以之来喻女子的青春盛颜也将很快一去不复返,女子慨叹韶华易逝,青春易老。不愿自己的青春在苦苦空等中自白虚耗。 (三)对怕被抛弃的阴影 在孟冬寒气至里,这首诗里的女主人公情深而婉曲。“客从远方来,遗我一札书”,客人带来游子的书信,她“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可以见得她将书信视为至宝,置于袖中表示她随时都会拿出来读,以温“上言长相
5、思,下言久别离”的情话。陪伴着自己的孤独。“三岁字不灭”,一方面说明她对这封书信的珍爱程度,三年了也没有受损;另一方面也说明,游子已经很久没有来过书信,女主人公被抛弃的命运昭然若揭,她内心也是充满了愁怨和疑惧,于是说“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但在怕被抛弃的同时,思妇仍然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坚定而执着地等待着君之归来。 (四)对于离别无法排遣的惆怅 迢迢牵牛星虽然以古代神话作为外衣。全诗是想象与写景的结合,牛郎织女的传说更能牵动离愁别绪。虽然无一字言情,但情景交融。那皎皎的河汉女。仿佛就是千万人间美丽而善良的女子,迢迢的牵牛,盈盈的河汉,是阻隔游子思妇的人间鸿沟的写照。如雨泣涕,相对无言,又充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十九首 古诗 十九 中思妇 形象 以及 表现 生命 意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75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