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专题》作业3参考答案.docx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3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专题》作业3参考答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代汉语专题作业3参考答案汉语专题作业3 一、填空: 1古代汉语的名词有两项基本的语法功能是现代汉语名词不具备的,一是名词作判断句谓语,二是名词作状语。 2在先秦汉语里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人称代词。 3古代汉语没有数的语法范畴,人称代词在形式上没有 单数复数的区别。 4由于谓词性代词的意义相当于一个述宾结构,故称为谓词性代词。 5基数词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一般都要加“有”字。 6古代汉语的副词一般只能作状语,不能作其他句法成分。 7介词多是由及物动词 虚化而成的一类词。 8从位置上看,古代汉语的语气词有句首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句末语气词 三类。 9句末语气词“矣”表示对动态变化的报道。 10分析
2、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词序 ;二是句法结构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三是句法结构的语法性质,即从语法性质的角度分析句法结构。如名词性结构、谓词性结构。 11古代汉语连谓结构两项之间往往有连词,而现代汉语一般没有。 12古今汉语的叙述句差别和大,主要表现在词类活用问题、语序问题、被动句问题三方面。 二、名词解释: 1意动动词:所谓意动动词是动词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者认为宾语属于某类人或事物。 2无定代词:无定代词是古代汉语中特有的一类指示代词,没有确定的特指对象,所以叫无定代词。有“或”和“莫”。 3表敬副词:表敬副词是古代汉语特有一类副词,一般都是从动词虚化来的,主
3、要有请、敬、谨、幸、辱等。说话人对听话人表示敬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敬辞直接向对方表示敬意,另一种是用谦辞表示自谦,间接向听话人表达敬意。 4转指:是指谓词性成分有陈述转而指称动作行为的施事者或受事者,或者说谓词性成分转指化以后就“提取”了原谓词性成分的施事或受事。 5自指:所谓自指,是指谓词性成分没有转指动作行为的施事者或受事者,只是自身一般的事物化了,不再是一个陈述。如“仁”在“仁者,人也”组合中没有转指,只是一般地事物化了,“仁者”即指“仁这种品德”。或答: 所谓自指是指助词结构作为一个整体没有提取与原谓词性成分核心动词相关的名词性成分,并没有转而指称施事或受事,而只是谓词性成分自身一般
4、地事物化了、事件化了。 三、问答题: 1举例说明判断性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标准。 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构成一个组合。如,“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一句中,形容词“奇”或用为动词,与代词“之”构成述宾结构。 形容词出现在助词“所”之后,一般或用作意动动词。如,“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一例中,“贵”“贱”“卑”“尊”即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出现在助动词“能”“可”“足”等后面,活用为动词。如,“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中,“贫”即活用为动词。 2举例说明助词“之”和连词“之”的差异。 助词“之”和连词“之”是两个不同的词,连词“之”的语法分布是“定语+之+中心语”。如,“鹏之背
5、不知其几千里也”。又如,“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助词“之”的语法分布是“主语+之+谓语”。如,“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又如,“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与楚。” 3举例说明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判断句的表达功能有五种:表示类属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属于谓语所表达的人或事物的同类。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表示等同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就是谓语所表达的人或事物。如,梁父即楚将项燕。 表示比喻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就像谓语表达的人或事物一样。如,曹公,豺狼也。 表示主谓语之间某种复杂的语义关系。如,夫战,勇气也。 谓语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例如,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汉语专题 古代汉语 专题 作业 参考答案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75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