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docx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docx(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材注意以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安排有两点好处:一是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能体会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实际背景,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二是有利于改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通过操作和交流经历学习过程。在这节课上,让学生按要求自主操作,发现用现用边长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的正方形都正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1、2、3、6这些数和18、12有什么关系。这时揭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突出概念的内涵是“既是又是”即“公有”。并在此基础上,借助直观的集合图显示公因数的意
2、义。实实在在让学生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我认为效果较好。 例3中,教师宣布游戏规则后,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感知思考原因想象延伸讨论思辨明确意义。例4更是学生探究广阔的平台,教师抛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探究。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充分调动了已有知识经验、方法、技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找出了各种求“8和12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建构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是真正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模仿者,充分的发掘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教材的编写也体现了这种意图。 课程标准只要求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而不是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公倍数或公因
3、数。不教学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大公因数还有两个原因:一是通过列举出两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找出公因数。突出对公因数意义的理解;二是学生对用短除的形式求最大公因数的算理理解有困难,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在教学找公因数时,应提倡思考方法多样化。例4教学中,学生得出了三种方法来寻找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这就存在了一个方法优化的过程,哪一种方法会更简单?通过对比,大多数学生赞同方法二。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以后解决此类问题时可以多运用较好的方法二。不过在这里教师引导、小结的不够,可以讲是草草带过,师生也没有很好地共同得出结论。 还有象练一练中画、,找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也并没有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发现公因数都比小的数小,在18的因数中找公因数的确更快、更好些。 所以在以后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去分析、思考,把握例题和练习中每个需要提升之处,在课堂中时时注意方法和策略的渗透,较好地用实这套教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公因数 最大 教学 反思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73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