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说课稿.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说课稿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 说课稿 学 段:中 学 学 科:化 学 作 者:邱 涛 单 位:湘东区新华中学 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 学段:中学 学科:化学 作者:邱涛 单位:湘东区新华中学 一、实验教学教材。 本实验课是以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为主,属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内容。本实验课安排五个实验来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整个实验课包括实验方案、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分析和实验结论的理解与运用。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这为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奠定基础;同时,使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得到提升。
2、二、实验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实验逐步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实验探究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和化学术语表达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使用实验方法获取信息,并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实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从二氧化碳的探究实验认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即对知识掌握,也要熟练应用
3、。 2.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四、实验课内容设计。 本实验课分为五个探究实验和两个拓展实验。前三个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可燃性、助燃性和溶解性;第四个实验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性质;第五个实验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的性质。同时,在第四和第五后面各安排一个拓展实验;其中,第一个拓展实验,是第四个实验不同现象的拓展,更考验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第二个拓展实验,设计实验来证明生活中的碳酸饮料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五、实验课教学方法。 1. 实验探究法。这是化学实验教学中常用的有效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构建过程。以
4、学生分组实验与教师演示实验相结合,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2.交流讨论法。在做实验的同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师生讨论,也可以是学生之间讨论。 3.置误法。在化学实验可控安全系数的范围中,允许个别学生在实验时失误,并对学生实验中所出现个别动作失误和失误时造成个别现象,进行分析和更改。 4.质疑法。师生相互质疑,重点在于学生的质疑,它即可以培养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更激发学生对物质之间的科学探究能力。 5.讲解法。在初中阶段,许多化学知识完全靠学生自己去探究总结还是有困难的,所以还需要教师去讲解,帮助学生突破重点、
5、难点。 6.结合法。学科之间的结合更有力激发学生的求学欲望,生活实践与理论知识结合更有利学生的知识掌握,中考题型的结合有利提高学生的中考应变能力。 六、实验课学习方法。 1.目标学习法。教学内容是由许多知识点构成,由点形成线,由线完成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构成彼此联系的知识网。因此明确目标,就要在上新课时了解本课知识点在知识网中的位置,在复习时着重从宏观中把握微观,注重知识点的联系。 2.归纳学习法。所谓归纳学习法是通过归纳思维,形成对知识的特点、中心、性质的识记、理解与运用。重点在于,学生对化学术语和学科思维的形成起到决定作用。 3.图画学习法。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
6、组装实验装置,并以平面方式画出。此方法,要求学生对实验仪器识别能力强,提升学生一维平面图形与三维立体图形转换能力。 4. 合作学习法。包括学生之间合作,即是要求学生集思广益,将个人独特的想法与他人交换、获取解题思路;师生之间合作,提升师生之间思想交流。 七、实验教学准备。 1.仪器:烧杯、集气瓶、锥形瓶、圆底烧瓶、铁架台、胶头滴管、试管、试管夹、酒精灯、带导管的橡皮塞、玻璃片和多媒体设备。 2.药品:大理石、稀盐酸、紫色石蕊溶液、澄清的石灰水、铝片等。 3.用品:蜡烛、纸花等。 八、实验课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 知识复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创设情境,锻炼学生化
7、学用语的使用。重点检验实验的步骤、现象和结论的叙述。 学科之间的结合更有力激发学生的求学欲望。 时间 新课导入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鉴别方法是什么? 说明:方法为两种,一种用带火星的木条;另一种是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学生在表达中必须方法、现象和结论要清晰。 结合生物,解释进入菜窑时,必须做灯火实验? 1.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证明该气体为氧气,否则为二氧化碳。 2. 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气体为二氧化碳,否则为氧气。 2分钟 2分钟 导入新课 新知探究 二氧化碳的性质 探究活动1:通过观察、嗅完成下表 颜色 状态 气味 二氧化碳 探究
8、活动2:实验6-3 ,将说明:三个实验是对二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烧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探杯中,观察现象并分析。 究,因为二氧化碳在空现象 气中占0.03%,是常见的气体之一,所以三个分析 实验由学生自主完成。 探究活动3:实验6-4,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1/3体积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现象并分析。 现象 分析 培养学生实 验操作能力、 自主能力和 观察认识能力,通过观察8分钟 实验现象归纳物质的性质,提高学生组织能力、分析能力和观察归纳素质。在探究2中会出现不同的现象,要求学生分析失误的原因在哪,并改进实验。 物理性质:通常情况归纳小结 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
9、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利用仿真 通过“红色喷 化学实验软件展示“红观察实验现象,并结合物理泉”实验起到 色喷泉”实验。 知识解释原因,同时对二氧承前启下作 化碳的性质提出新的问题,用,引出二氧 是什么使紫色石蕊溶液变化碳的化学2分钟 兴趣实验 色? 性质的探究。同时不同学科的结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新知探究 展示实验6-5,讲解是什么使紫色石蕊纸花变色 说明:I:说明醋酸是酸可以使石蕊变色,II和III由学生归纳总结,VI中是CO2和H2O生成物使石蕊变色。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 学生与教师合作,由学生操作,老师指导讲解,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老
10、师讲解获取信息,理解是什么使使紫色石蕊纸花变色,并小结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性质,写反应化学方程式。 师生合作学习,避免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单方面进行,促进师生思维的交流。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获取、分析归纳能力。 15分钟 化学性质1、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化学方程式: CO2+H2O = H2CO3 学生对现象进将第四朵纸花取出,放入试管中加热,观察到纸花是否发生变化? 要求学生利用科学探究法对猜想进行求证。 行大胆猜想,并利用科学探培养学生的究法对猜想进行求证。 科学探究能 力,要求学生 正确确定实 验方案、规划实验设计、完成实验步骤,根据实验现象能用化学术语正确叙述实验结论。 点评
11、归纳 碳酸很 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化学方程式: H2CO3 = CO2 + H2O 将紫色石蕊溶要求学生对给能力拓展 液加入试管中,把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后,再将试管置于酒精灯外焰加热时,颜色并没有发生改变,请分析原因? 提示:可以从二氧化碳实验制取,药品选择角度突破。 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予的资料综合分析,通过小组交流,集思广益,将个人独特的想法与他人交换、获取解题思路,再结合科学探究步骤进行求证。 培养学生的 综合分析能5分钟 力和中考题型应变能力,突破信息探究题困惑。 新知探究 兴趣拓展 归纳总结 兴趣探究 化学性质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钙沉淀
12、。 现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化学方程式: CO2+Ca(OH)2=CaCO3 +H20 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来证明生活中的碳酸饮料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引导和补充 将一枚鸡蛋放培养学生的学生完成实验,叙述实验现动手、观察和象,书学化学方程式。 叙述能力。 3分钟 入15%的稀盐酸中,根据所给予的资料描述鸡蛋运动方式。 资料:蛋壳中主要成分是CaCO3 , 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会覆着在鸡蛋的表面。 培养学生一学生设计实验,并画出实验维图形与三装置。 维图形有机 结合能力。 学生归纳,师生共同补充。 提高学生归纳能力 通过学生对 化学来源生 活和服务生 活的特性,使学生在家演示
13、该实验。 学生知道处处有化学,从而提高对化学兴趣。 3分钟 2分钟 2分钟 新知探究 安排课后阅读内容 二氧化碳的用提高学生的 途和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自主阅读和1分钟 境的影响 自主归纳能 力 九、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 本实验课是利用多媒体PPT教学模式,是从新课程理念下的方式授课,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规律的“发现者”和“归纳者”。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融为一体,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真正实现了教学角色的转换-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在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过程中,是根据学生实验探究方式为主,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及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术语的提高,形成一定的化学学科思维。在对新知识的讲解过程时,将中考的题型落实在知识的探究中,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和中考题型有机融洽。在针对二氧化碳的用途学习时,更重视学生对“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的理解。重点贯彻学生通对化学来源生活和服务生活的特性,使学生知道处处有化学,从而提高对化学兴趣。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探究“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中,没有提前向学生提供实验探究中相应的信息,使学生进入误区。对中考题型练习中存在难度,可能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阻碍。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72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