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齐山登高》最终.docx
《《九日齐山登高》最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日齐山登高》最终.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九日齐山登高最终九日齐山登高 1 九日齐山登高 1、了解杜牧的生平,理解诗歌内容。 2、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 3、了解登高诗的主题内涵。 4、背诵并默写全诗。 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 诵读探究法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照片导入: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已流传了一千多年,可谓妇孺皆知。诗因桥而咏出,桥因诗而闻名。 扬州鼓吹词说:“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据说二十四桥原为吴家砖桥,周围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本是文人欢聚,歌妓吟唱之地。唐代时有二十四歌女,一个个姿容媚艳,体态轻盈,曾于月明之夜来此吹箫弄笛
2、,巧遇杜牧,其中一名歌女特地折素花献上,请杜牧赋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另一首诗九日齐山登高。 二、解题 九日,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按古人阴阳学说,“九”这个数字是阳数,九月九日含有两个阳数,所以叫做重阳。又因为“九九”谐音久久,日期数字很吉祥,古人认为宜于长久,所以古时候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登高饮酒,赏菊簪花,祈求长寿。 齐山,在池州贵池县东南,是江南名胜之地。 登高,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 从这首诗的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是作者九月九日重阳节登临齐山,有感而作,属于登高诗。 三、关于登高诗的主题 “登高”成为传统文学领域一个重要的文学意象。而且这种意象所包含
3、的丰富内涵,尤其是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哀时伤世的传统主题,对中国文化人和中国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多悲秋伤春之感。这是登高诗歌的一大特色。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是杜甫的登高:“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把登高的万千心绪与悲秋的无边凄楚交融在一起,给人以一种无尽的愁苦和深沉的悲凉之感。 登高联系伤春的代表性作品有杜甫的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以春之丽景衬托国之多难。以美景反衬愁思,数倍增添其哀愁。 多思古哀今之痛。 登高是今古对话的最佳平台和途径。发“思古之幽情”,感怀历史沧桑,凭高吊古,并且兼以借古讽今。此类代表作品有王安石的桂枝香:“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
4、水,但寒烟蓑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词作一扫五代旧习,摆脱纤细绮靡词风,雄浑开阔。 多登高怀远之思。登高怀远的作品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触目可见。怀远之作又可简单分为怀人作品和怀乡作品。 登高怀人作品有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这类作品或有所寄托或单纯怀人。但都是借用登高者登高感怀的文学意象来表达此类情感的。 登高怀乡之作有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多家国身世之慨。“登高”也一度成为知识分子良知和责任感的一个展示平台。抒发家国身世之慨、忧时伤世是登高主题作品的一个重要思想内容。家国破碎、怀才不遇、
5、壮志难骋的古代知识分子九日齐山登高 2 往往会借登高一啸尽抒愁怀。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等等都属于这类。 四、作者介绍 杜牧,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樊川”。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称名家。杜牧善文工诗,人称“小杜”。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老杜的“文章憎命达”,成了小杜人生的偈语。 杜牧的名句 1.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日齐山登高 九日 登高 最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72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