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教学计划.docx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教学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教学计划.docx(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教学计划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二单元集体备课交流材料 单元分析与教学建议 一、关于教材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所谓“置身诗境”,就是要求读者忘记周围的一切,全身心地投入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想象世界中。借助于自己的生活体会和审美体验,与诗人取得共鸣,达到美的享受。而“缘景明情”则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本单元所收录的九首诗歌也正是本着这一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准备以“示范赏析”的春江花月夜鉴赏模式为标准,重点解决“自主赏析”中的四首诗歌。 作为“示范赏析”的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吸收了南朝民歌的内容
2、和形式创作的一首乐府诗,以和谐的歌调,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的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婉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开拓了诗歌的意境。 而“自主赏析”中的四首诗歌也是各具特色:夜归鹿门歌歌咏了归隐后清闲淡素的情怀志趣,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真实;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一首记梦的游仙诗,写于唐天宝四年,是李白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之感而做,梦中的奇景瑰丽变幻,给我们展示了雄伟的意境;登岳阳楼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人将爱国爱民的宽广胸襟与浩瀚的洞庭景色融为一体,构成了一种宏大的意境;菩萨蛮则借描写江南的景色美、生活美、人物美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热爱,以及有家难回的愁
3、苦之情。 至于“推荐作品”部分的四首诗歌,可以在学生掌握了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地阅读鉴赏,作为一种拓展的训练 二、关于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阅读中国古代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知识的积累。 2、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注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体味意境之美。 、过程与方法 1、加强诵读涵咏,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散文名篇。 2、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以学生自主赏析为主,教师指导为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散文的浓厚兴趣,体味诗文中的意境和情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关于赏析教学的几点建议
4、 1、指导学生合理利用工具书和资料,作好赏析前的准备。 这主要是就作者生平以及时代背景而言的。一篇优秀的作品,必定和作者的个人经历以及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作品中的情感 很多时候都是作者内心的真实写照,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就是抒发作者晚年的身世飘零之感,如果学生不了解作者的一生,就不能很好地体会杜甫诗歌的写实特征,也很难体会作者的心境。 2、加强诵读涵咏。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学习古代诗文,尤其要重视诵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听读和自读相结合的方法,利用一些名家的朗读,先给学生一种情感上的体悟,再选择一些符合意境的乐曲,指导学生配乐朗读。而“涵咏”就是欣赏者悉
5、心揣摩、反复咀嚼作品。因为诗歌是艺术作品,语言贯通完整,硬性的语句翻译会破坏它的整体美。 3、合理利用书本上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做一些探究性的活动。 课本的最后一道题往往是比较阅读,这是一种很好的知识拓展的方式,不妨从这道题入手,组织学生做一些探究性的训练,或以个人为单位;或以小组为单位,以比赛的形式战士研究成果。 4、读写结合,可以就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指导他们写一些评价性的文字,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分析诗歌的能力,又可以丰富他们的写作经验。 赏析示例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
6、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 所以说,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同时,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
7、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会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描写月亮的诗句,不胜枚举。而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
8、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学习本诗重在诵读,以读传情,读、悟交融
9、听了我们以上的介绍,同学们一定会有一种迫切的心情,急切的想去领悟这首诗带给我们的美好意境。下面由教师作配乐范读。要求学生在欣赏教师范读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而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在这其中,想象是至关重要的。 四、赏析诗歌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提示: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
10、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问: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一部分描绘的画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提示: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
11、,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评价学生的诵读,并加以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哲理 重点读出“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旷。 “何人”“何年”应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 “人生代代无穷已”应读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应读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
12、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 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最后这几句
13、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
14、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这首诗的景物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烂的色彩,很有艺术效果。同是写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 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
15、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因此随着景物出现变化,而取得了斑烂多彩的效果 同时,诗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等诗句,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统一,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 五、再次欣赏教师诵读这首的配乐范读录音 学生跟随录音,轻声吟诵,细细体会诗歌美好而幽远的意境。 六、作业 用现代文的形式将这首诗的美好意境表现出来 自主赏析部分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过程与方法 1、合诗
16、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过诵读,了解诗歌情感,并背诵。 3、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然孟浩的“隐逸超脱”的情感 2、诗歌宁静清幽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了解作者和孟浩然的生平,结合课文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理解文中的引文和引诗,感受孟浩然巨大的人格魅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的题目叫什么?它的作者是?你可能记不准,一时说不出来,但同学们一定不会不记得这首诗!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 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
17、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吧。 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作者简介: 然孟浩,襄阳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
18、广大。 孟浩然诗歌的语言,不钩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他的一些诗往往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意道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例如他的名篇过故人庄: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
19、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3、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歌内容 、读并分析第1句 师: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读并分析第2句 师: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前句承“渔梁”诗意
20、,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读并分析第3句师: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明确: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后汉书逸民传载 :“庞公者 ,南郡襄阳人也
21、。;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读并分析第4句 师: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明确: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小结: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 ”,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22、。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三、迁移练习 课下练习三,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对比,说说两首诗的意境有何异同。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文本解读 李白早年就有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唐玄宗天宝元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推荐了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李白进京本想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又受到权贵的排挤,天宝三年李被赐金放还,第二年,他南下吴越故地,
23、与友人作别,作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以表心情。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理解体会诗歌的浪漫主意的色彩,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广泛运用。 、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通过诵读,了解诗歌情感,并背诵。 3、感知诗歌中的想像世界,感受诗人于其中所饱含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1、理解体会诗歌的浪漫主意的色彩 2、品味诗歌语言的流利自然,不事雕琢的风格 难点:1、理解诗歌的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 中国古代 诗歌散文 赏析 教学计划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72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