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教学设计.docx
《《一氧化碳》+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氧化碳》+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氧化碳+教学设计第八届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 课题:一氧化碳 一、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题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的内容,教材中分析本课教学内容的篇幅较少,首先从一氧化碳无色无味的物理性质入手,紧接着转入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可燃性,通过煤炉中一氧化碳的燃烧说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然后介绍了一氧化碳的毒性和使人中毒的原因,并以讨论的形式提出“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的气体?如发生煤气泄漏应当怎么办?”等一些实际问题。最后重点介绍了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及其用途。 本节内容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有利于提高学生
2、的学习兴趣。同时一氧化碳是学生初中学习的第一个有毒物质,是典型的环保素材、自我保护素材。对一氧化碳的学习,既可满足九年义务教育对知识普及的要求,同时又可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环保的能力。 本节内容上承单质碳、二氧化碳的结构、性质、用途等知识,下跟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是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对前面所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补充和完善,同时为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其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的介绍也为高中阶段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对象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分析能力,并且通过前面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碳的还原性的学习, 掌握了利用物
3、质的性质来判断其用途的规律方法。知道了碳燃烧的两种不同产物,对于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现象也经常看到,所以学习难度不大。但是学生对于家庭生活中燃气的一些使用常识缺乏全面细致的了解。对于一氧化碳的毒性在以前的生物的学习中已经,但是一氧化碳中毒后应采取什么措施还不是很清楚。对于一氧化碳和氧化铜的反应现象学生通过视频中的实验再现能做简单分析,但是不能认清一氧化碳还原性的本质。 教学环境 由于教材中对于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没有安排特定的演示和探究实验,使学生对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缺乏感性认识。一氧化碳具有毒性,而实验室中由于通风条件所限存在实验安全问题,因此结
4、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我选择了在多媒体教师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CO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通过一氧化碳中毒机理的微观分析,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剧毒性。 通过对一氧化碳用途的判断,初步认识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通过燃气使用须知和燃气泄漏的检验的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初步学会正确使用燃气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氧化碳性质及用途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想,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通过观察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反应的微观过程,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对一氧化碳的全面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全面地认识事物,养成勤于思考的科
5、学习惯。 通过如何检查煤气泄漏以及煤气泄漏后应采取措施的讨论,对学生进行环保和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学生作为未来公民的素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一氧化碳的毒性、可燃性、还原性。 难点:对一氧化碳还原性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法、多媒体辅助、讨论法。 四、 教学流程 教学阶段 教学内容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多媒体 校园煤气中毒事件 多媒体 展示CO微观结构 观看视频,激发求知欲 观察分析,比较异同 观察现象、完成化学方程式 观看动画,培养安全意识 观察现象,完成化学方程式 分析CO和CuO的变化 讨论如何采取急救煤气中 完成调查:本人或家人是否吸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结果 开始 启发诱导
6、 探索新知 可燃性 多媒体 CO的燃烧动画 多媒体 混入煤气房间爆炸 还原性 多媒体 CO还原CuO反应实 多媒体 CO还原CuO微观过 多媒体 CO使人中毒微观过 多媒体 多媒体 香烟的危害性 燃气使用常识 关注生活 拓展延伸 剧毒性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知识应用 巩固提高 多媒体 课堂反馈练习 完成练习 归纳总结 整体感知 课堂归纳、布置作业 注:流程图所用标记的含义: 教学环节 媒体运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陕西榆林市一起因一氧化碳中毒造成十二名学生死亡的新闻报道视频,引出本课主题。 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通过观看校园煤气中毒事件的新闻报道
7、,引起学生们心灵的震撼,激发了求知欲 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探究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分析结构、初步探究 展示二氧化碳分子和一氧化碳分子的结构,分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结构上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讨论交流、得出结果。 意图:通过展示分子结构,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更直观地知道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结构。通过对结构进行观察分析,渗透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归纳对比、形成认识 教师大屏幕展示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比较表格,学生通过回忆旧知,并通过阅读对二者物理性质进行对比 意图:通过对比二氧化碳物理性质进行学习,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 运用新识、解决问题 教师通过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氧化碳 教学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71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