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生理学第三章(代谢系统)ppt课件.ppt
《昆虫生理学第三章(代谢系统)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虫生理学第三章(代谢系统)ppt课件.ppt(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昆虫的代谢体统,Metabolic system,董小林Mobile:15872150205QQ:,第一节 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昆虫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alimentary cannal 消化腺:主要是唾液腺(salivary gland)除中肠来源于内胚层外,前、后肠和唾腺来源于外胚层。,一、消化系统的结构,前肠,中肠,后肠,(一)消化道,咽喉 Pharynx,食道 Oesophagus,嗉囊 Crop,(2)组成,口,前胃 Proventriclus,或称砂囊gizzard,1,前肠 Foregut,(1)来源 外胚层,位于前胃的后端,由前肠末端的肠壁向中肠前端内褶而成。作用
2、:防止食物倒流,贲门瓣,(3)前肠的特化组织,胃盲囊,(4)前肠的组织结构,由内向外分为:内膜、肠壁细胞、底膜、纵肌、环肌和围膜。,接纳和磨碎食物,进行暂时贮存和初步消化。,(5)前肠的功能,2,中肠 Midgut,(1)来源:内胚层(2)位置:前:胃盲囊 后:马氏管,(3)中肠的组织结构,从内向外分为:围食膜肠壁细胞底膜环肌纵肌围膜。,围食膜,结构特点:网状纤维结构;具有选择透性;作用:保护作用 吸附消化酶,防止流失。,中肠细胞,柱状细胞:最基本的一类,其微绒毛具有分泌消化酶和吸收消化产物的功能。特点:顶膜微绒毛,基膜深的内褶杯状细胞:细胞顶部内陷成杯腔和杯领。与调节血淋巴中的钾离子浓度有关
3、。,再生细胞:位于肠壁细胞的基部,小型,具有分裂增殖能力,可以补充、更新肠壁细胞。分泌细胞:在许多昆虫中发现,细胞内有分泌颗粒,但功能不详。,菌囊,(4)中肠内的共生菌,分泌消化酶,是消化食物、吸收养分的主要部位。,(5)中肠的功能,3,后肠 Hindgut,(1)位置:前端为马氏管 后端开口于肛门。,(3)功能:回收水分,形成的粪便并排出体外。,(2)组成:回肠 ileum 结肠 colon:直肠 rectum:常特化成直肠垫。,(4)后肠的特殊结构,幽门瓣pyloric valve,直肠瓣rectal valve,直肠垫 rectal pads,后肠形状的变异,主要看前端部分是否特化成回肠
4、和结肠以及直肠的形状。在半翅目昆虫如介壳虫和蝉等的消化道中,有一种特化的结构滤室,滤室是吸取大量汁液昆虫的一种适应性构造。,滤室,(二)消化腺唾腺,1、类型:上颚腺:缨尾目、等翅目、螳螂目 下颚腺:少数昆虫 下唇腺:多数昆虫属于此类。,2、功能:润滑口器、溶解食物;分泌消化酶,对食物初步消化;,3、唾腺的结构,(三)各类昆虫消化道的变异,昆虫的消化道因种类和食性的不同,常有较大的变异。取食固体食物的昆虫,它们的消化道:比较短粗,前胃:有强壮的肌肉层,内具有各种突起。取食汁液的昆虫,无前胃,整个消化道比较长前肠前端及口前腔的食窦部分或咽喉部分常特化为强有力的吸泵。,消化道的变化,第二节 消化与吸
5、收,1、概念:大分子小分子 固体液体(可溶)2、位置:中肠特别是柱状细胞,一、消化 Digestion,1,肠外消化:昆虫在取食前将消化液注入寄主植物或食物内,进行初步消化,再吸入肠内。2,肠内消化:食物在中肠内的消化。,二、消化的方式,(1)糖类 昆虫吸收单糖 麦芽糖、海藻糖:-葡萄糖苷酶 蔗糖、乳糖、纤维素二糖:-葡萄糖苷酶 淀粉:-淀粉酶 纤维素: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2)蛋白质 昆虫吸收多肽、氨基酸和蛋白质:肽链内切酶 类胰蛋白酶(trypsinlike enzyme)取食毛发昆虫:角蛋白质酶寄生昆虫:骨胶原酶(3)脂类 甾醇类:甘油三酯:油脂,昆虫脂肪体(fat body)是一种结
6、构比较简单,但生理功能非常复杂的组织,在昆虫生长发育和变态期间,是糖类、蛋白质、脂类等化合物生物合成、贮存和代谢转化的一个重要组织。在内翅类昆虫老熟幼虫体内,脂肪体十分丰富,占体重的4060%。由于脂肪的比例最大,脂肪体的名称也由此而来。脂肪体也是昆虫对激素和外源化合物进行降解和解毒代谢的重要组织。昆虫脂肪体的功能更类似于高等动物的肝脏,而不同于一般的脂肪组织,因此在生理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脂肪体与物质代谢,(三)脂肪体的细胞类型与结构,营养细胞是昆虫脂肪体占优势的细胞,也是许多目昆虫脂肪体的唯一细胞。因此营养细胞统称为脂肪细胞。营养细胞之间通过桥粒连接和间隙连接结合在一起,形成带状或片
7、状组织。细胞质外被覆一层由脂肪细胞产生的底膜成为细胞与血淋巴之间的通透性屏障。脂肪细胞通过半桥粒与底膜连接。,1,营养细胞,形态:随昆虫发育阶段及营养状况而变化,在幼虫刚蜕皮后或饥饿状态下,营养细胞通常较小,细胞质内含物相当少,且细胞器很少发育,核呈圆形。饱食以后昆虫进入高代谢活性期间,或紧随细胞分裂期之后进入预备期,营养细胞逐步具备了合成能力,液泡变大出现脂肪、蛋白质和糖原颗粒。当幼虫蜕皮形成蛹时,涉及蛋白质合成的细胞器也逐步退化。在刚蜕皮后的成虫中,营养细胞都含有大量的脂滴、糖原和蛋白质颗粒。在雄性成虫中,营养细胞不再进一步发育;而在雌性成虫中,由于卵黄蛋白合成的需要,与幼虫相比,营养细胞
8、则发生显著的变化。,2,尿酸盐细胞,尿酸盐细胞存在于弹尾目(跳虫科)、蜚蠊和膜翅目中(蜜蜂、胡蜂幼虫)的脂肪体中。可能由于弹尾目昆虫缺乏马氏管,蜚蠊和蜂类幼虫在尿酸产生期间,马氏管不具排泄功能,尿酸盐细胞作为贮藏排泄的场所,将尿酸从代谢库中分离出来。,尿盐细胞的结构简单,细胞质中缺乏核糖体,仅有少量的内质网和极少量的线粒体,其特征是含有大的尿酸盐晶体颗粒。积蓄在鳞翅目幼虫、蛹及蚊科幼虫的脂肪体细胞中的尿酸以小颗粒形成沉积,这是昆虫处理有潜在毒性的氮代谢产物的一种手段。鳞翅目末龄幼虫游走期(wandering phase),尿酸开始积蓄,化蛹初期,积蓄量增多,然后转移至直肠,羽化时作为蛹粪排出;
9、然而在蜚蠊体内,尿酸则作为贮存氮,通过再循环,参与新的蛋白合成。,含菌细胞是在某些昆虫中发现的一类细胞,其中含有各类共生物,为昆虫提供多种营养成分。细胞一般不分裂,随着体积增大和核的有丝分裂而形成多倍体。在蜚蠊目和一些半翅目昆虫中,含菌细胞遍布整个脂肪体,成为组织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功能:含菌细胞中的共生菌可能合成或利用尿酸盐细胞的尿酸,特别是在蜚蠊和白蚁食物中,蛋白质和氨基酸贫乏,尿酸被转化成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或参与其他氮素代谢。,3,含菌细胞,在飞虱等半翅目昆虫的含菌细胞中,含有大量类酵母菌,它们通常位于脂肪体的中心,并被尿酸盐细胞包围。根据含菌细胞与尿酸盐细胞之间的空间排列,说明两
10、者之间可能相互作用。在有些昆虫中,含菌细胞与脂肪体分离,而与消化道、生殖腺连接,因此称为菌胞体。其作用是通过共生物给寄主提供一些必需的营养物质。,血红蛋白细胞是一类能合成血红蛋白的脂肪体细胞,仅在马胃蝇幼虫和仰泳蝽及Buenoa中有过报道。这类细胞较大,在Anisops中其体积大约2080m,在马胃蝇中直径达400m。由于血红蛋白细胞与气管紧密相连,每个细胞有很多气管分支穿过,因此也被称为成气管细胞(frackeal cell)。摇蚊Chironomus幼虫的脂肪体也能合成血红蛋白,但缺乏特定的血红蛋白细胞。,4,血红蛋白细胞,绛色细胞起源于外胚层,在许多种类中,他们常常也向内扩展进入脂肪体,
11、分散到营养细胞之间。绛色细胞可与外周脂肪体和围脏脂肪体相联系,在其他昆虫中并不多见。黄粉甲中,离体的绛色细胞可能合成蜕皮甾类,在有些昆虫中,还参与信息素的合成。此外,在萤甲中,脂肪体转化成发光器。在体壁下方形成圆柱状发光细胞,其间分布很多气管与神经。在内侧反光层中,细胞内有大量尿酸盐颗粒,具有反光效果。,5,绛色细胞,1,成虫脂肪体的形成 半变态昆虫:成虫组织是承接若虫组织而发展成熟起来的,幼虫脂肪体持续到成虫期,两者的形态和功能都无重大变化。全变态昆虫:在进入蛹期前,发生幼虫的组织解离和成虫的组织发生。随着组织结构的重组,脂肪体的生理机能和物质代谢也相应发生变化。由幼虫组织细胞经蛹期向成虫过
12、渡,但多数成虫脂肪体由幼虫组织的改造和成虫芽的发展形成。在大多数情况下,随着幼虫组织解离,残存的脂肪体细胞重建为新的组织。但在一些双翅目成虫中,脂肪体是重新发育形成的。,(四)脂肪体在变态过程中的变化,2,变态中脂肪体细胞的变化 伴随着细胞和组织的改造,脂肪体细胞发生一系列变化。其中包括:1,细胞间的异体吞噬(heterophagy)和血淋巴蛋白的贮存;2,一些细胞器的自体吞噬(autophagy);3,细胞分离之后组织和细胞的重建;4,幼虫组织解离并为成虫组织所取代。随着组织结构的重组,脂肪体的生理机能及物质代谢也相应发生变化。,3,成虫脂肪体细胞的发生模式两种模式都见于双翅目及其它目昆虫中
13、。(1)幼虫脂肪体细胞的细胞质结构重组为成虫细胞。在埃及伊蚊中,幼虫组织在成虫期继续存留。鳞翅目昆虫通常表现为幼虫细胞质结构的重组。在变态期间,细胞质内含物释放进血淋巴,脂肪体细胞膜仍然完整,并且后来重组进成虫的结构。,(2)幼虫脂肪体细胞自溶,由蛹携带的干细胞分化出脂肪体细胞来取代。在环裂亚目中,幼虫组织则完全破坏。变态期间,开始是幼虫组织互相分离以及底膜解体,在蛹早期阶段,可以看到幼虫细胞消亡,至成虫第3天幼虫组织彻底消失。在实蝇中,成虫脂肪体来自蛹携带的一群干细胞发育的绛色细胞群。马铃薯甲虫的脂肪体则是两种模式兼存,变态中既有组织溶解和再生长,又有细胞质的再造,一部分蛹脂肪体溶解,而另一
14、些蛹脂肪体细胞进入成虫体内参与细胞质重组。,4,细胞解离的机制 自体吞噬(autophagy):变态期间脂肪体的重组,大多从自体吞噬开始,线粒体和内质网等细胞器内陷进入自身的溶酶体,成为自体吞噬泡(autophagic vacuole),随后被溶酶体消化。鳞翅目末龄幼虫期脂肪体细胞器开始自体吞噬,过氧化物酶体、线粒体及粗面内质网发生分离和分解。在蛹期,细胞内各种细胞器进一步分解,直至全部解离。对美人蕉弄蝶的研究发现,上述细胞器从细胞质中很快分离,并且与初级溶酶体融合,继而在自体吞噬泡内被破坏,随着分解的继续进行,细胞器丧失其完整性,并且逐渐退化成为致密的无定型颗粒。,自体吞噬泡会互相融合并与贮
15、存蛋白颗粒融合形成外观和来源不同的新结构。这种细胞器的自体吞噬现象,除鳞翅目外,也发生在鞘翅目、双翅目、直翅目及其它鳞翅目昆虫中。自体吞噬导致细胞器部分或完全解体,从而使细胞活性改变。在脂肪体中,细胞器的更新具有明显时序性。至预成虫期,粗面内质网和过氧化物酶体开始再生,羽化后继续进行细胞器再生,同时细胞恢复分裂,线粒体数目增加。,在昆虫变态过程中,脂肪细胞对血淋巴蛋白进行异体吞噬,即胞饮作用。由幼虫期合成和分泌到蛹和成虫期变为贮存和再利用。(1)脂肪体选择性吸收血淋巴中的蛋白质:主要为分子量约500kDa的六聚体贮存蛋白。这些蛋白以内吞小泡的形式进入脂肪体中,小泡互相融合形成大贮存颗粒。当胞饮
16、的蛋白颗粒与含有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的自体吞噬泡融合时,最大的颗粒可发育成晶体区域。随着蛹龄增加,晶体逐渐扩大,至成虫羽化时完全变成晶体。结晶作用的差异可能与胞饮的血淋巴贮存蛋白的数量及种类有关。,5,异体吞噬和血淋巴蛋白的贮存,(2)异体吞噬方式贮存尿酸 尿酸贮存于多种昆虫的脂肪体内,形成巨大的尿酸盐细胞液泡。鳞翅目中呈多泡体一样的颗粒。在惜古比天蚕蛾中,吐丝后开始贮存尿酸,随着贮存物的增加而形成有层状结构的颗粒。美人蕉弄蝶化蛹时,出现贮存尿酸盐的多泡体液泡。由于自体吞噬作用,致使脂肪体中含有尿酸氧化酶的过氧化物酶体消失,尿酸得以贮存到脂肪体。变态时由溶酶体多泡体变为贮存颗粒。尿酸盐可与蛋白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昆虫 生理学 第三 代谢 系统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68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