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保护第一章第二节ppt课件.ppt
《园林植物保护第一章第二节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林植物保护第一章第二节ppt课件.ppt(19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园林植物保护,第五章 园林植物病害基础知识第一节 叶、花、果病害,一、本节知识点 1.白粉病类病害的特点与防治措施;2.锈病类病害的特点与防治措施;3.叶斑病类病害的特点与防治措施;4.霜霉病类病害的特点与防治措施;5.其它叶、花、果类病害特点与防治措施;二、本节重点 叶、花、果类病害的综合防治方案 三、本节难点 叶、花、果类病害的发生规律,第5章 园林植物病害及防治,第一节 叶、花、果病害一、白粉病类白粉病是植物上发生极为普遍的一种病害。一般多发生在寄主生长的中后期,可侵害叶片、嫩枝、花、花柄和新梢。在叶上初为褪绿斑,继而长出白色菌丝层,并产生白粉状分生孢子,在生长季节进行再侵染,重者可抑制
2、寄主植物生长,叶片不平整,以致卷曲,萎蔫苍白。幼嫩枝梢发育畸形,病芽不展开或产生畸形花,新梢生长停止,使植株失去观赏价值。严重者可导致枝叶干枯,甚至可造成全株死亡。,(一)白粉病概述1.月季白粉病(1)症状识别:该病除在月季上普遍发生外,还可寄生蔷薇、玫瑰等。主要危害叶片、新梢、花蕾、花梗,使得被害部位表面长出一层白色粉状物(即分生孢子),同时枝梢弯曲,叶片皱缩畸形或卷曲。老叶较抗病,嫩梢和叶柄发病时病斑略肿大,节间缩短,病梢有回枯现象。严重时叶片萎缩干枯,花少而小,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开花和观赏。花蕾受害后被满白粉层,逐渐萎缩干枯。受害轻的花蕾开出的花朵呈畸形。幼芽受害不能适时展开,比正常的芽
3、展开晚且生长迟缓。,发病初期,白色粉斑,叶片皱缩,蔷薇白粉病,发病初期,白色粉斑,花梗上的白粉层,花蕾受害,月季白粉病,(2)病原 蔷薇单囊壳菌 Sphaerotheca pannosa(Wallr)Lev,属子囊菌亚门,单丝壳属。,1.受害枝条 2.分生孢子 3.分生孢子串,电镜照片,(3)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在寄主植物的病枝、病芽及病落叶上越冬。翌春病菌随病芽萌发产生分生孢子,病菌生长适温为1825。分生孢子借风力大量传播、侵染,在适宜条件下只需几天的潜育期。1年当中56月及910月发病严重。温室栽培时可周年发病。该病在干燥、郁蔽处发生严重,温室栽培较露天栽培发生严重。月季品种间抗病性
4、有差异,墨红、白牡丹、十姐妹等易感病,而粉红色重瓣种粉团蔷薇则较抗病。多施氮肥,栽植过密,光照不足,通风不良都加重该病的发生。灌溉方式、时间均影响发病,滴灌和白天浇水能抑制病害的发生。,2.黄栌白粉病(1)症状识别 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嫩枝。叶片被害后,初期在叶面上出现白色小斑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白色粉霉斑,严重时霉斑相连成片,叶正面布满白粉。8月底以后白粉层上陆续生出先变黄、后变黄褐、最后变为黑褐色的颗粒状子实体(闭囊壳)。秋季叶片焦枯,不但影响树木生长,而且受害叶片秋天不能变红,影响观赏红叶。,中期,初期,后期,黄栌白粉病,黄栌白粉病,初期产生白色粉霉 斑,后期连成一片,(2)病原 漆松
5、钩丝壳菌(Uncinula verniciferae PHenn),属子囊菌亚门,钩丝壳属。,(3)发病规律 病菌以闭囊壳在落叶上或附着在枝干上越冬,也有以菌丝在枝上过冬的。翌年56月当气温达20,雨后湿度较大时,闭囊壳开裂,放出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风吹、雨溅等传播。多先从树冠下部的叶片开始侵染,由下往上发展。子囊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30,子囊孢子萌发后,菌丝在叶表生长,以吸器插入寄主表皮细胞吸取营养,菌丝上不断生出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借风、雨、虫等传播,多次进行再侵染。条件适宜时,造成病害大发生,78月为发病盛期。多雨、郁蔽、通风及透光较差时,病害发生严重。,3.瓜叶菊白粉病(1)症状识
6、别 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花蕾、花、叶柄、嫩茎等。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白色粉霉状的圆斑,条件适宜时,病斑迅速扩大,连成一片,使整张叶片布满白粉,造成叶片扭曲、卷缩、枯萎,导致植株生长衰弱,花小而提早凋谢。苗期发病较重。,瓜叶菊白粉病 1.症状 2.闭囊壳 3.子囊孢子,(2)病原 二孢白粉菌(Erysiphe cichoracearum DC),属子囊菌亚门,白粉菌属。(3)发病规律 病菌以闭囊壳或菌丝体在病叶及其它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气温回升时,病菌借气流和浇水传播。孢子萌发后以菌丝侵入寄主表皮细胞,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适宜发病的温度为1624,湿度大、通风不良时易引起该病大发生。成株
7、在34月为发病高峰,幼苗11月为发病高峰。,4.紫薇白粉病(1)症状识别 该病主要危害紫薇的叶片,嫩叶比老叶易感病,嫩梢和花蕾也能受害。叶片展开即可受到侵染,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白色小粉斑,后扩大为圆形并连接成片,有时白粉覆盖整个叶片。叶片扭曲变形,枯黄脱落。发病后期白粉层上出现由白而黄,最后变为黑色的小粒点闭囊壳。,(2)病原 南方小钩丝壳菌(Uncinuliella australiana(McAlp)Zheng et Chen)属鞭毛菌亚门,小钩丝壳属。(3)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芽或以闭囊壳在病落叶上越冬,粉孢子由气流传播,生长季节多次再侵染。该病害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其中以秋季发
8、病较为严重。,紫薇白粉病菌,5.草坪草白粉病(1)症状识别 该病为草坪草的常见病害,其中以早熟禾、细羊茅和狗牙根发病较重。病菌主要侵染叶片和叶鞘,也危害茎秆和穗部。受侵染的草皮呈灰白色,像是被撒了一层面粉。受害叶片和叶鞘上出现长度为12mm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成近圆形、椭圆形霉斑,初白色,后变灰白色、灰褐色。霉斑表面着生一层白色粉状分生孢子,受振动后飘散,后期霉层中生出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该病主要降低光合作用,加大呼吸和蒸腾作用,致使草坪发育不良、早衰,严重影响草坪景观。,草坪草白粉病的危害症状及其病原菌,(2)病原 禾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DC)Golov
9、ex Speer(=Erysiphe graminis DC.ex Merat),属子囊菌亚门,布氏白粉菌属。(3)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闭囊壳在病株上越冬,也能以闭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翌春闭囊壳成熟,释放出子囊孢子;越冬菌丝体也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成为初侵染来源。春季病叶持续产生分生孢子,1周内就可以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不断引起再侵染。夏季高温可以限制分生孢子的萌发。,1.分生孢子 2.闭囊壳 3.子囊,环境温湿度与白粉病发生程度有密切关系,1520为发病适温,25以上时病害发展受抑制。空气相对湿度较高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和侵入,但雨水太多又不利于其生成和传播。南方春季降雨较多,如在
10、发病关键时期连续降雨,不利于白粉病发生和流行,但在北方地区,常年春季降雨较少,因而春季降雨量较多且分布均匀时,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水肥管理不当、荫蔽、通风不良等都是诱发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他常见的白粉病有大叶黄杨白粉病、四季海棠白粉病、凤仙花白粉病、牡丹白粉病等。,反面病斑,病斑放大,大叶黄杨白粉病,四季海棠白粉病,西府海棠、葡萄白粉病,非洲菊、杨树白粉病,芍药白粉病,凤仙花白粉病,牡丹白粉病,后期病部产生的闭囊壳,九里香白粉病,竹节蓼白粉病,紫叶小檗白粉病,金银花白粉病,紫叶小檗白粉病,一 品 红 白 粉 病,(二)白粉病类的防治 1.消灭越冬病菌,秋冬季节结合修剪,剪除病弱枝,并清除枯
11、枝落叶等集中烧毁,减少初侵染来源。2.休眠期喷洒波美23度的石硫合剂,消灭病芽中的越冬菌丝或病部的闭囊壳。3.加强栽培管理,改善环境条件。栽植密度、盆花摆放密度不要过密;温室栽培注意通风透光。增施磷、钾肥,氮肥要适量。灌水最好在晴天的上午进行。灌水方式最好采用滴灌和喷灌,不要漫灌。生长季节发现少量病叶、病梢时,及时摘除烧毁,防止扩大侵染。,3.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施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25005000倍液、40%福星乳油800010000倍液、45%特克多悬浮液300800倍液。温室内可用10粉锈宁烟雾剂熏蒸。4.生物制剂:近年来生物农药发展较快,BO-10
12、(150200倍液)、抗霉菌素120对白粉病也有良好的防效。5.种植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白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二锈病类,(一)锈病类概述锈病是一类特征很明显的病害。锈病因多数孢子能形成红褐色或黄褐色、颜色深浅不同的铁锈状孢子堆而得名。锈菌大多数侵害叶和茎,有些也为害花和果实,产生大量的锈色、橙色、黄色,甚至白色的斑点,以后出现表皮破裂露出铁锈色孢子堆,有的锈病还引起肿瘤。锈病多发生于温暖湿润的春秋季,在不适宜的灌溉、叶面凝结雾露及多风雨的天气条件下最有利于发生和流行。,1.玫瑰锈病(1)症状识别 该病主要危害芽、叶片,也危害叶柄、花、果、嫩枝等部位。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淡黄色粉状物
13、。反面生有黄色稍隆起的小斑点锈孢子器,初生于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散出橘红色粉末,随着病情的发展,后期又出现橘黄色粉堆夏孢子,秋末叶背出现黑褐色粉状物,即冬孢子堆和冬孢子。受害叶早期脱落,影响生长和开花。,玫 瑰 锈 病,叶面孢子堆,叶面孢子堆,(2)病原 玫瑰多胞锈菌(Phrangmidium rosae-rugprugosae Kasai)、短尖多胞锈菌(Phrnagmidium mucronatum(Pers)Schlecht)和蔷薇多胞锈菌(P rosae-multiforae Diet)。属担子菌亚门,多孢锈属。,夏孢子,冬孢子,冬孢子,3.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芽内和以冬孢子在发
14、病部位及枯枝落叶上越冬。玫瑰锈病为单主寄生。翌年玫瑰芽萌发时,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侵入植株幼嫩组织,4月下旬出现明显的病芽,在嫩芽、幼叶上呈现出橙黄色粉状物,即锈孢子。5月间玫瑰花含苞待放时开始在叶背出现夏孢子,借风、雨、虫等传播,进行第1次再侵染。条件适宜时叶背不断产生大量夏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发病适温在1526,6、7月和9月发病最为严重。四季温暖、多雨、空气湿度大为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北京重瓣红玫瑰和甘肃小叶玫瑰易感病。,2.海棠桧柏锈病(1)症状识别 春夏季主要危害贴梗海棠、木瓜海棠苹果、梨,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黄绿色小点,后渐扩大成橙黄色的油状斑,然后病斑上出现略成
15、轮状的黑色小粒点,即性孢子器。发病后期叶片背面生出黄色须状物,即锈孢子器(俗称羊胡子)。转主寄主为桧柏,秋冬季病菌危害桧柏针叶或小枝,被害部位出现浅黄色斑点,后隆起呈灰褐色豆状的小瘤,初期表面光滑,后膨大,表面粗糙,呈棕褐色,直径0.51.0cm,翌春34月遇雨破裂,膨为橙黄色花朵状(或木耳状)。受害严重的桧柏小枝上病瘿成串,造成柏叶枯黄,小枝干枯,甚至整株死亡。在海棠、苹果与桧柏混栽的公园、绿地等处发病严重。,木瓜海棠锈病,羊胡子,梨锈病,柏类树上的冬孢子角,冬孢子角膨胀,冬孢子角,吸水胶化,(2)病原 山田胶锈菌(Gymnosporangium yamadai Miyabe)、梨胶锈病菌(
16、Gharaeanum Syd),属担子菌亚门,胶锈菌属。,1.菌瘿 2.冬孢子萌发 3.海棠叶症状 45.性、锈孢子,(3)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桧柏枝条上越冬,可存活多年。翌春34月份遇雨时,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主要借风传播到海棠上,担孢子萌发后直接侵入寄主表皮,并蔓延,约10d后便在叶正面产生性孢子器,3周后形成锈孢子器。89月锈孢子成熟后随风传播到桧柏上,侵入嫩梢越冬。此病的发生与雨水关系密切。两种寄主混栽较近、有病菌大量存在,34月份雨水较多,是病害大发生的主要条件。,3.菊花白色锈病(1)症状识别:主要危害叶片,初期在叶片正面出现淡黄色斑点,相应叶背面出现疱状突起,由白色变
17、为淡褐色至黄褐色,表皮下即为病菌的冬孢子堆。严重时,叶上病斑很多,引起叶片上卷,植株生长逐渐衰弱,甚至枯死。,1.症状 2.冬孢子,(2)病原:菊花白色锈病菌(Puccinia horiana PHenn),属担子菌亚门,双孢锈属。(3)发生规律:菊花白色锈菌为低温型,冬孢1220内适于萌发,超过24冬孢子很少萌发,多数菊花栽培地在夏季可以自然消灭,但在可越夏地区则可蔓延成灾。此病在内地分布不广,但在台湾和日本是比较重要的病害。病菌随菊苗传播(1984年上海从日本引进的早菊上带有此菌;1997年山东潍坊从国外引进的秋菊上带有此菌,发病严重),应加强检疫。露地在秋末,多风雨天气有利于发病。,4.
18、草坪草锈病(1)症状识别 该病主要发生在结缕草的叶片上,发病严重时也侵染草茎。早春叶片一展开即可受侵染。发病初期叶片上下表皮均可出现疱状小点,逐渐扩展形成圆形或长条状的黄褐色病斑夏孢子堆,稍隆起。夏孢子堆在寄主表皮下形成,成熟后突破表皮裸露呈粉堆状,橙黄色。夏孢子堆长约lmm。冬孢子堆生于叶背,黑褐色、线条状,长12mm,病斑周围叶肉组织失绿变为浅黄色。发病严重时叶片变黄、卷曲、干枯,草坪景观被破坏。,草坪草锈病,草坪草锈病,(2)病原 结缕草柄锈菌(Puccinia zoysiae Diet),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夏孢子堆,冬孢子堆,(3)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夏孢子在病株上越冬。北
19、京地区的细叶结缕草56月份叶片上出现褪绿色病斑,发病缓慢,910月份发病严重,草叶枯黄,9月底10月初产生冬孢子堆。广州地区发病较早,3月份发病,46月份及秋末发病较重。病菌生长适温为1722,空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上有利于侵入。光照不足、土壤板结、土质贫瘠、偏施氮肥的草坪发病重。病残体多的草坪发病重。,5.毛白杨锈病毛白杨锈病见该派树种的多数产区,主要危害幼苗和幼树。严重发病时,部分新芽枯死,叶片局部扭曲,嫩枝枯死,影响苗木高、径生长。(1)症状识别 该病危害植株的芽、叶、叶柄及幼枝等部位。感病冬芽萌动时间一般较健康芽早23d。如侵染严重,往往不能正常放叶。未展开的嫩叶为黄色夏孢子粉所覆盖,
20、不久即枯死。感染较轻的冬芽,开放后嫩叶皱缩、加厚、反卷、表面密布夏孢子堆,像一朵黄花。轻微感染的冬芽可正常开放,嫩叶两面仅有少量夏孢子堆。正常芽展出的叶片被害后,感病叶上病斑圆形,针头至黄豆大小,多数散生,以后在叶背面产生黄色粉堆,为病原菌的夏孢子堆。,毛白杨锈菌菌瘿 冬孢子角,毛白杨锈病,夏孢子堆,冬孢子堆,夏孢子堆联合成大块,叶背病部隆起。病叶提早落叶。落地病叶上可见到赭色近圆形或多角形疱斑,为病原菌的冬孢子堆。叶柄及嫩枝上的病斑椭圆形至梭形。(2)病原 病原为马格栅锈菌(Melampsora magnusiana Wagher)、杨栅锈菌(MRostrupii Wagner)和圆茄夏孢锈
21、菌(Uredo tholopsora Cumm.),隶属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栅锈菌属真菌。,2.夏孢子堆 3.冬孢子堆,(3)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在冬芽和枝梢的溃疡斑内越冬。春季,受侵冬芽开放时,形成大量夏孢子堆,成为当年侵染的主要来源。嫩梢病斑内的菌丝体也可越冬形成夏孢子堆。夏孢子萌发后,可直接穿透角质层侵入寄主。冬孢子在侵染循环中无重要作用。2个月以上的老熟叶片一般不受感染。北京地区,4月上旬病芽开始出现,56月为发病高峰,78月病害平缓,8月下旬以后又形成第二个高峰期。10月下旬以后,病害停止发展。,海棠桧柏锈病,常见的锈病还有芍药锈病、美人蕉锈病等。,(二)锈病类的防冶1
22、.在园林设计及定植时,避免海棠、苹果等与桧柏混栽。并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抗病性。2.结合园圃清理及修剪,及时将病枝芽、病叶等集中烧毁,以减少病原。3.34月在桧柏上喷洒12100倍的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抑制冬孢子堆遇雨膨裂产生担孢子。4.发病初期可喷洒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每10d1次,连喷34次;或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0060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粒剂稀释60008000倍液、40%福星乳油800010000倍液喷雾防治。,三、叶斑病类(一)叶斑病类概述 叶斑病是叶片组织受局部侵染,导致出现各种形状斑点病的总称。叶斑病的类型很多,可因病斑的色泽、形状、大小、质
23、地、有无轮纹等不同,分为黑斑病、褐斑病、圆斑病、角斑病、斑枯病、轮斑病、炭疽病等。叶斑上往往着生有各种点粒或霉层。叶斑病普遍能降低园林植物的观赏价值,有些叶斑病还会给园林植物造成较大的损失,如月季黑斑病、兰花炭疽病、大叶黄杨褐斑病、香石竹叶斑病等。,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子实体在落叶、枯枝及宿根等病组织中越冬(夏)。因此,清除病残组织,注意园圃卫生十分必要。有些病害具潜伏侵染的特点,如米兰炭疽病。叶斑病主要由真菌门中半知菌亚门和子囊菌亚门中的部分真菌危害所致。一般来说,叶斑病比较容易防治。,1.月季黑斑病(1)症状识别:该病除危害月季外,还危害蔷薇、黄刺玫、山玫瑰、金樱子、白玉棠等近百种蔷薇属植物
24、及其杂交种。主要危害叶片,感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近圆形的斑点,边缘呈不规则的放射状,病部周围组织变黄,病斑上生有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严重时病斑连片,甚至整株叶片全部脱落,成为光杆。嫩枝上的病斑为长椭圆形、暗紫红色、稍下陷。此病为月季的一种发生普遍而又危害严重的病害。常在夏秋季造成黄叶、枯叶、落叶,影响月季的开花和生长。,褐色小斑点,绿岛现象,月季黑斑病,(2)病原:蔷薇盘二孢属(Marssonina rosae Sutton),属半知菌亚门,盘二孢属。,月季黑斑病1.症状 2.分生孢子盘 3.分生孢子盘,(3)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枝和病落叶上
25、越冬。翌年45月份,病菌借风雨、浇水等传播。温度适宜、叶面有水滴时即可侵入危害,潜伏期710d,多从下部叶片开始侵染。气温24,相对湿度98,多雨天气有利于发病。在长江流域一带,56月和89月出现两次发病高峰期。在北方一般89月发病最重。雨水是病害流行的主要条件。低洼积水、通风不良、光照不足、肥水不当、卫生状况不佳等都利于发病。月季不同品种间,其抗病性也有差异,一般浅色黄花品种易感病。,2.杜鹃角斑病(1)症状识别:主要侵染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红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角形病斑,黑褐色,直径15mm。后期病斑中央组织变为灰白色,严重时病斑相连成片,导致叶片枯黄、早落。湿度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园林植物 保护 第一章 第二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67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