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成本核算步骤.docx
《SAP成本核算步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AP成本核算步骤.docx(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SAP成本核算步骤ERP差异来源和差异处理 只要成本模块采用标准成本,必定产生差异,差异分析的目的是找到管理漏洞,做到事中控制,可将ERP的差异来源分成以下几类: 1.物料移动发生的价差: (a).MIGO PO收货时,采购价格和标准价格不同产生差异 (b).MIRO后勤发票检验时由于价格变更会产生差异 (c).物料转移过帐 311/309由于两边价格不一产生差异 (d).初始化库存差异,其它移动类型产生的差异 (e).来料加工等库存到自由库存产生差异 (f).退货时差异 2.发票价格差异和汇率差异: 发票校验由于价格变更会产生价格差异;跨期产生暂估和实际之差异;外币采购因为汇率变化引起的差异
2、(SAP将收货到发票校验这段时间的汇率差异和材料差异同样处理,实际上,你也可将默认识的汇率差异直接也设置成材料采购差异, 而, 发票校验后产生的应付因汇率变化在期末外币重估时产生的差异则视为汇兑损益) 3.重估库存和价格差异 MR21/MR22, CKMPRPN/CKME价格变更产生的差异,启动物料分类帐后,系统为了保持期间数据的一致,采用标准价的物料如果有交易一般不再允许修改单价。 4生产成本结算差异 生产成本结算差异 = 生产成本投入-生产成本产出 在结算前,往往计算生产成本差异: 生产成本结算差异 = ( 生产成本投入-目标成本a) - (生产成本产出-目标成本b) 目标成本a (标准成
3、本估算成本部件累计方) = 目标成本b (产品标准成本), 同一期内,产品的标准成本正是标准成本估算后 各成本部件的层层上卷累加,生成产本投入包括各成本部件的投入:原料辅料,人工机器折旧,通过实际生产成本的投入和目标成本a的比较,得到所谓的9种类差异类型,正好可以分析到所谓的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实际材料成本和标准成本a中的材料标准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等,你可将系统默认的9种差异细分成你所需要的差异分析类别,这取决于你定义成本部件的明细程度,系统最多允许定义40个成本部件,你将这些成本对应到获利分析模的40个值字段,从而在差异计算后将实际成本部件传到获利分析, 实际上,财务模块并不反应这些差异
4、明细, 只是才成本分析模块中体现, 这就是将财务和成本模块分开的好处避免产生一大堆垃圾财务凭证, 差异在向财务过帐时是以一个总的 生产成本结算差异过帐的,举一个简单实例,产品标准价968元/个, 其中原料950元,人工9元,折旧9元: 本期生产该产品10000个, 平时,原料以标准价投入了1000万(假设标准成本估原料是950万), 人工和机器折旧各以作业类型计划价的方式投入各10万(标准成本估算值为9万),产品以标准价收货910000个968万,期末结帐成本中心分配分摊作业实际价格重估重估工单一般就这些操作而已, 人工和机器折旧的实际价格各为12万,此时计算差异得到: 原料差异: 1000万
5、 - 950 万 = 50万(由于多投入原料,产生50万数差) 人工差异: 12万(实际作业价)- 9万 = 3万(假设全为价差) 折旧差异: 12万(实际作业价)-9万=3万 (假设全为价差) 总共产生的实际生产成本投入为:1024万,借方!,这些类型差异反应在成本模块中,可以进行分析. 工单入库凭证为: Dr:产品库存 968万 Cr:生产成本产出科目(Tcode:OBYC-GBB/AUF) 968万 总共产生的实际生产成本产出为:968万,贷方! 工单结算凭证为: Dr:生产成本差异 56万(反应在物料分类帐中,CKM3可查看) Cr :生产成本结算差异 56万(Tcode:OBYC-G
6、BB/AUF) 生产成本结算差异 56万,贷方! 总的56万一笔反应在财务模块. 实际生产成本投入 = 实际生产成本产出 + 生产成本结算差异 如果你细心,就会发现,无论是原料还是产品,此时都还是标准成本,接下来可以使用物料分类帐将差异 分摊出去还原实际成本. 对产成品, 因为平时收发货都是标准成本,那么生产成本差异 56万将在销售发货和 期末库存间分摊, 对于原料同样采购差异在消耗和期末库存间分摊, 不同的是,原料的消耗是往上层层上卷到半成品和产品的,这就是所谓的多层差异, 如果BOM层次较多或象流程行业出现物料汇流的循环BOM,多层次差异就会耗费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计算出. 如果仅仅从财务核算
7、角度,国内ERP更愿意采用期末统一核算出成本,但是这种事后核算的方式,外界评论是不能合理反应出成本管理的思想,不能作到事前预测,事中核算. 合理优化业务,避免物料分类帐运行时间过长 是在多层差异分配上,多层差异的产生的主要方式有3大类. (1).跨工厂的转储301/302,比如产品从生产工厂到销售工厂使用301,则销售工厂到 生产工厂规定只能使用302,否则同期销售工厂到生产工厂也使用301,则多层差异分 配死循环,荆门不存在这种业务. (2).物料309/310转移,经检查发现重污油309 68324006-半沥青68324032使用了3 09,而半沥青68324032转回- 重污油6832
8、4006也使用了309(原则上应该使用310), 也造成了死循环, 309/310物料转移的方式可以规范,尽量避免多层差异循环分配. (3).产品回流循环BOM造成的循环,假设消耗A+B+C产出X,Y,Z, 而消耗X又产出A,则A 的多层消耗差异将分配到X作为接收方差异, X的消耗差异又转回A作为接受方差异, A(X)的本期期初+接收差异又在A(X)的本期消耗和期末库存分配,这样就造成循环. 对于中间环节半成品过多的企业,如果半成品不需要进行库存管理或核算,可以考虑设置虚拟物料的方式. 一.规范309/310/311/312业务,坚决避免造成多层差异死循环. 二.优化循环BOM的结算规则,考虑
9、将产量不多或核算无精确要求的造成循环回流 的联产品设置成副产品或固定价扣除,直接扣除生产成本,而不是参与生产成本的权 数分摊,避免多层差异分摊时循环! SAP成本核算步骤简介 接下来结合国内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基础知识简单阐述一下其在SAP CO模块的实现,在SAP中,FI和CO模块是分开的,当然两者同时紧密联合,有兴趣的读者自己可以通过熟悉SAP系统去总结一下其CO模块成本核算实现方式和国内传统习惯的GAP。 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程序 企业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必须正确划分以下5个方面的费用界限: (1).正确划分应否计入生产费用、期间费用的界限; (2).正确划分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的界限; (3).正
10、确划分各月份的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界限; (4).正确划分各种产品的生产费用界限; (5).正确划分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的生产费用界限; 以上五个方面费用界限的划分过程,也就是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和各项期间费用的归集过程。 要素费用和成本项目 生产费用按照经济内容分类,就是在这一划分的基础上,将生产费用划分为下列若干要素费用。 1材料费用。 2燃料费用。 3动力费用。 4职工薪酬(新准则中各项福利费统一描述为职工薪酬费用) 5折旧费用。 6其他生产费用。 几个名词: 直接生产费用:在构成产品成本的各项生产费用中,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费用。 间接生产费用:在构成产品成本的各项生产费用中,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
11、费用。 直接计入费用:在构成产品成本的各项生产费用中,可以分清哪种产品所耗费、可以直接计入某种产品成本的费用。 间接计入费用:在构成产品成本的各项生产费用中,不能分清哪种产品所耗用、不能直接计入某种产品成本,而必须按照一定标准分配计入有关的各种产品成本的费用。 注:待摊和预提费用在新准则已被废除,成本核算时不再涉及。 为具体反映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的各种用途,提供产品成本构成情况的资料,还应将其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项目,即产品生产成本项目,SAP中则称其谓成本部件(Cost Component),下图是SAP系统的一个成本部件的参考配置(Tcode:OKTZ),相对符合国内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
12、产品成本构成要素和要素费用并不完全等同。产品成本部件中包括产品成本承担的是所有要素费用中与产品生产相关的部分,比如成本部件中可能包括Material Overhaed,SAP允许用户最多自定义40个成本部件,这视企业成本核算分析所需明细程度,比如你可能将材料费用进一步根据五金类、塑胶类、电子类进一步细分(当然还可使用SAP的Origin Group来区分这些材料成本),如上图,在”其它成本”这个成本部件中还可以单独拎出”委外加工”,如果你有很多委外加工业务的话。 1:由于SAP系统引入了次级成本要素的概念,在成本部件的成本要素分配时,实际上是包含次级成本要素的,所以如果成本组件结构选择了”初级
13、成本构成分割”标志,则可以以初级成本要素显示各成本部件。 23:在成本部件结构给公司代码/工厂时,你还可为其设置一个辅助的成本部件结果,成本分析时可根据主要/辅助成本结构同时进行。 标准成本计算 Tcode:CK11N/CK40N 在材料成本核算上,SAP比较推荐物料使用标准价+ML的成本核算方式,这样可以同时满足财务核算和成本管理的双重目的,在物料分类帐相关章节已有详细描述。 在这里所需要说明的是在产品标准成本计算时的科目获取,标准成本计算时,如果产品结构是多层(包括BOM的多层次和工艺路线的多层次),则标准成本是各成本部件层层卷算而来,简化一点,就是成本包括料(对应BOM)工(对应作业类型
14、)费(通常对应作业类型,也可使用成本核算单),稍微熟悉SAP的人就知道后勤的材料自动科目分配(Tcode: OBYC),标准成本对应的材料成本相应科目一般有: GBB-VBR-对应后勤移动类型201/261成本中心/工单发料等 GBB-ZOF-对应后勤移动类型531,副产品收货 对工和费,通常首先是直接对应到作业类型所对应的次级成本要素(Tcode:KP26),SAP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典型的比如直接人工,实际上对应的是产线员工的职工薪酬,包括福利费在内的职工薪酬需要在月底后才可知道实际费用发生额,尤其是计件工资的方式更始如此,SAP为了满足”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目的,所以建立一个
15、类似打包的作业类型LAB(直接人工,同时对应一次级成本要素),KP26暂估一计划价格就往生产工单直接确定,在期末真正完成职工薪酬费用计提后再计算作业的实际价格, 为了确保所有的职工薪酬费用科目一定会参与直接人工作业类型的实际价格重算,SAP使用了一个叫分割结构的东西(Tcode:OKES/OKEW),简单理解,基本生产成本中心除了职工薪酬费用外,还有机器折旧,机器折旧也做了一对应作业类型假设叫MAC,平时也使用计划价往生产工单做确定(Confirmation),分割结构则确保职工薪酬费用参与LAB实际作业价格计算,折旧费用科目发生额只参与作业类型MAC的实际价格计算。 如果作业类型LAB/MA
16、C计划价格相对准确,则可“实时”监控工单的生产成本是否异常。 说到标准成本,还有一点需要明确,按照某些企业核算习惯,产品销售时可确定销售收入,但是“准确的”销售成本是期末一并确定的,SAP中如果产品使用标准成本,通常销售发货一般即确定了销售成本,但这个销售成本是以标准价格*发货数量得出的,使用SAP ML模块的实际成本部件划分不但在期末通过差异分摊得产品的实际成本(标准成本+差异分摊即实际成本),而且可以得到实际的成本部件,即产品标准成本= 各成本部件计划价*数量, 产品实际成本= 各实际成本部件,如上图,是Tcode:CKM3查看一产品的实际成本部件结构的结果, 图1的”查看”选择”CV 成
17、本组件。 制造费用核算 几个名词: 制造费用:工业企业为生产产品而发生,应该计入产品成本、但没有专设成本项目的各项生产费用。 制造费用大都是间接作用于是产品生产的费用,比如车间管理人员工资。 国内习惯将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分为下面的2类(实际/计划分配)4种: 实际分配率法 (1).生产工人工时比例分配法: 按照各种产品所用生产工人实际工时的比例分配费用的方法。 分配公式: 制造费用总额 制造费用分配率 = 各种产品生产工时总数 某种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产品的生产工时数分配率 (2).生产工人工资比例分配法: 按照计入各种产品成本的生产工人实际工资的比例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 分配公式: 制造
18、费用总额 制造费用分配率 = 各种产品生产工人工资总额 某种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产品的生产工人工资数制造费用分配率 (3).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法: 按照各种产品生产所用机器设备运转时间的比例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 分配公式: 制造费用总额 制造费用分配率 = 各种产品耗用机器工时之和 某种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产品的生产耗用机器工时数分配率 计划分配率法 (4).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 按照年度开始确定的全年度适用的计划分配率分配费用的方法。 该分配法通常适合于季节性生产企业,可避免产品成本因制造费用浮动过大。 此法是唯一会造成制造费用期末有余额的分配方法,同时,要求分配率准确。 分配公式
19、: 年度计划分配率=年度制造费用计划总额/年度各种产品计划产量的定额工时总额 某月某产品制造费用=该月该种产品实际产量的定额工时数年度计划分配率 SAP系统提供了间接费用分配结构(Tcode: KSAZ)处理类似问题,比如某国外企业要求车间管理人员的年终奖金在年末计提,但需分摊在当年各期。 今天暂时至此。 辅助生产成本核算 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 基本生产成本结转 在制品核算 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分类 结平时, 费用科目只能借费用,一笔,设计思路。 差异分摊和实际成本还原 理解功能范围 理解SAP的整个生产费用结转过程,先熟悉一个重要名词:功能范围,功能范围简单理解就是费用属性,你也理解其为一个“复杂
20、的”辅助核算字段。 为什么起用功能范围? 首先,因为SAP的科目不象国内传统习惯设置多级,其次,象SAP这样高度集成的系统,很多会计凭证是从各模块集成过来的,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辅助生产车间、基本生产车间、销售部门、管理部门都有计算机,假设将计算机设置为一资产类别,如下图: 资产分类10100代表计算机,对应一科目分配10,然后Tcode:AO90给配置各种资产业务对应的会计科目,最典型的是折旧费用和累计折旧这对科目,在AO90定义计算机折旧费用科目时,如果单从折旧费科目本身上,实际上是不能区分折旧费用辅助生产、基本生产成本、销售费用还是管理费用,然而,在建立资产主数据时,通常会输入资产所对
21、应的成本中心,在SAP中,成本中心主数据可设置功能范围和业务范围/利润中心,折旧费用 + 功能范就区分出了费用性质,现在你可以理解说功能范围类似一个不需要手工输入而自动从成本对象带出的辅助核算字段,成本中心就是一常见成本对象,生产工单和实际内部订单等也是成本对象。 SAP中,成本对象都设置有主数据,比起一般的“辅助核算”字段而言,两者核算信息量显然不可一日同语。 不启用功能范围的实例 下面是我和一位网友关于不起用功能范围的对话,或许可以加深您对功能范围的理解: 问:项目未启用功能范围, 在科目设置上就将费用分开,比如销售费用-水电费、管理费用-水电费、制造费用-水电费、基本生产-水电费,企业财
22、务人员认为从科目直接分开会比较直观。现在问题是,比如来了一张水电费发8000块,记帐人员首先计入理费用-水电费,期末再去分配,有什么很简便的处理方法没有? 我:这些老会计如果总是以国内习惯去理解SAP,多半会造成思维十分混乱,脑袋一片糨糊,按照SAP习惯解决方法是:科目只设置水电费,如果当月外购水电费用发票数量较多,为了减少记帐工作量,可以首先计入一成本中心比如财务成本中心,在期末再使用CO模块的分配到其它成本中心;当然期末才一张发票,FI记帐时直接拆分到各成本中心也行,省略CO分配动作。 需要强调的是,SAP FI和CO模块是分开的,原则上所有损益科目都可建立初级成本要素,只有建立成本要素后
23、的损益科目才会在产生FI凭证时将损益过帐到CO模块,CO凭证不要求平衡,它保存建立了初级成本要素损益科目的发生额。就上面这凭证,FI凭证分路如下: Dr: 管理费用-水电费 8000 + 财务成本中心 *-CO凭证单行记录管理费用-水电费在财务成本中心发生,业务交易码:COIN *SAP以业务交易字段区分不同的业务交易比如是FI过帐还是分配分摊 Cr:应付帐款-水电供应商 现在有两种情况: I: 管理费用-水电费如果建立了初级成本要素,则其记帐时一定要输入一成本对象(比如成本中心或实际内部订单等),因为初级成本要素+ 成本对象才产生CO凭证过帐到 CO模块。 II. 如果管理费用-水电费未建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SAP 成本核算 步骤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65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