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调制与解调.docx
《FM调制与解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FM调制与解调.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FM调制与解调实训报告 FM调制与解调系统 一、目的 FM在通信系统中的使用非常广泛。FM广泛应用于高保真音乐广播、电视伴音信号的传输、卫星通信和蜂窝电话系统等。 本设计主要是利用MATLAB集成环境下的M文件,编写程序来实现FM调制与解调过程,并分别绘制出基带信号,载波信号,已调信号的时域波形;再进一步分别绘制出相干解调后解调基带信号的时域波形。该设计使用系统开发平台为Windows XP ,程序运行平台使用Windows XP,程序设计语言采用MATLAB,运行程序完成对FM调制和解调结果的观察。通过该本次设计,达到了实现FM信号调制和解调系统的仿真目的。 二、工作原理与计算 通信系统的作
2、用就是将信息从信息源发送到一个或多个目的地。对于任何个通信系统,均可视为由发送端、信道和接收端三大部分组成。 发送端 信息源 发送设备 信道 信 道 接收端 接受设备 信息源 噪声源 图1 通信系统一般模型 信息源的作用是把各种信息转换成原始信号,发送设备的作用产生适合传输的信号,信息源和发送设备统称为发送端。发送端将信息直接转换得到的较低频率的原始电信号称为基带信号。通常基带信号1 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 实训报告 不宜直接在信道中传输。因此,在通信系统的发送端需将基带信号的频谱搬移到适合信道传输的频率范围内进行传输。这就是调制的过程。信号通过信道传输后,具有将信号放大和反变换功能的接收
3、端将已调制的信号搬移到原来的频率范围,这就是解调的过程。 调制过程是一个频谱搬移的过程,它是将低频信号的频谱搬移到载频位置。而解调是将位于载频的信号频谱再搬回来,并且不失真地恢复出原始基带信号。在本仿真的过程中我们选择用非相干解调方法进行解调。 2.1 FM调制原理 调制在通信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过调制可以把基带信号的频谱搬移到所希望的位置上去,从而将调制信号转换成适合于信道传输或便于信道多路复用的已调信号。另一方面,通过调制可以提高信号通过信道传输时的抗干扰能力,同时,它还和传输效率有关。具体地讲,不同的调制方式产生的已调信号的带宽不同,因此调制影响传输带宽的利用率。可见,调
4、制方式往往决定一个通信系统的性能 2.2 FM解调原理 调制信号的解调分为相干解调和非相干解调两种。相干解调仅仅适用于窄带调频信号,且需同步信号,故应用范围受限;而非相干解调不需同步信号,且对于NBFM信号和WBFM信号均适用,因此是FM系统的主要解调方式。 2 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 实训报告 三、步骤 3.1调制过程 在本仿真的过程中我们选择用FM调制方法进行调制,调制模型如图2 图2 FM调制模型 调制信号产生的M文件: dt=0.001; %设定时间步长 t=0:dt:1.5; %产生时间向量 am=15; %设定调制信号幅度可更改 fm=15; %设定调制信号频率可更改 mt=a
5、m*cos(2*pi*fm*t); %生成调制信号 fc=50; %设定载波频率可更改 ct=cos(2*pi*fc*t); %生成载波 3 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 实训报告 kf=10; %设定调频指数 int_mt(1)=0; %对mt进行积分 for i=1:length(t)-1 int_mt(i+1)=int_mt(i)+mt(i)*dt; end sfm=am*cos(2*pi*fc*t+2*pi*kf*int_mt); %调制,产生已调信号 通过M文件绘制出调制过程如图3. 3.2解调过程 在本仿真的过程中我们选择用非相干解调方法进行解调。非相干4 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
6、 实训报告 解调器由限幅器、鉴频器和低通滤波器等组成,其方框图如图4所示。限幅器输入为已调频信号和噪声,限幅器是为了消除接收信号在幅度上可能出现的畸变;带通滤波器的作用是用来限制带外噪声,使调频信号顺利通过。鉴频器中的微分器把调频信号变成调幅调频波,然后由包络检波器检出包络,最后通过低通滤波器取出调制信号。 图4 FM解调模型 微分器通过程序实现,代码如下: for i=1:length(t)-1 %接受信号通过微分器处理 diff_sfm(i)=(nsfm(i+1)-sfm(i)./dt; end diff_sfmn = abs(hilbert(diff_sfm); %hilbert变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FM 调制 解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57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