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道中》课件.ppt
《《新城道中》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城道中》课件.ppt(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城道中.其一苏 轼,(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掌握苏轼的生平、作品风格和创作背景,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把握诗歌主旨。2、学习通过想象置身诗境,以求缘景明情感受意境特点来把握诗歌的主旨。(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疏通诗意,通过学习小组合作,教师批注部分学困生(预习案3题做的差的学生)课上补充苏轼的人生经历,来分析诗歌的主旨。2、结合学生预习案的答题情况,安排部分同学讲解相关问题,教师加以补充,使学生明确“意象意境情感”的基本答题思路,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诗人畅达的胸怀,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之美的感悟能力。,教
2、学目标,学生在预习中反馈的问题:,1、首联奠定了全诗什么感情基调?2、如何正确把握诗歌中的情感?3、尾联是否暗含了诗人想要“归隐田园”之意?4、景物特点与意象特点如何区分表达?5、景物的特点需要各自分析吗?(P13 2题)?6、表达技巧与表达手法有何不同?如何区分?,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3、;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f)、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苏轼曾前后两次到抗州做官:第一次是1071年到1074年,任杭州通判;第二次是1089至1091年,任杭州知州。苏轼在杭州任内政绩显著,得到当时百姓的赞杨,也为后世所称颂。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此时的苏轼任杭州通判,正在杭州各属县视察春耕情况。苏拭正自富阳赴新城的途中。苏轼在杭州做官时为民做了不少好事,其中主要是治理西湖。,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
4、儋州。乌台诗案:人生分前后两个时期。,问:苏轼在杭州政绩可谓显著,那么这一段时间是不是他政治生涯的得意之时呢?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苏轼到杭州任职前的经历。,熙宁二年初,苏轼自故乡还朝任职。此时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相,推行新法。苏栻因有不同的政治思想,不断上书反对变法,结果受到排挤。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年方36岁的苏轼在这场政治争斗中落败,被迫请调杭州。,问:为何我们从新城道中(其一中读不出丝毫的苦闷与不平,反而觉得其中处处洋溢着喜悦与快乐?,苏轼一生坚持以儒家思想为立身之本,却又用道家、禅宗思想来应对人生的困境.苏轼的性格十分乐观豁达,他总是满怀着对生活的热情积极进取。他极强的适应能力,随遇
5、而安,随缘自适。一种精神力量支撑着苏轼,他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总结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人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这就是“知人论世。我们在赏析诗歌的时候解读意象,揣摩情意,就是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新城道中(其一)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喜悦。大家自由诵读诗歌,看能不能找出表现作者这种感情的意象,并说说这些意象是怎样体现作者的喜悦之情的。问1:首联写“东风”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城道中 新城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51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