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伤寒论太阳病概论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伤寒论太阳病概论6.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6伤寒论太阳病概论6鹰飞天(986679928)9:23:42 现在开始学习伤寒论 上次我们学习了李克邵伤寒论解惑的概率一部分,今天继续。 李克邵伤寒论解惑概率 温病学说在伤寒论的基础上,不但有所发展,而且还有所改进。例如表症兼有里实症的,在伤寒论中,先汗后下是绝对必要的,而在温病学中则可以同时表里两解。又如伤寒论中的阳明中风,主以栀于豉汤,而温病学中三黄石膏汤所主治的症状,实际就是伤寒论中的阳明中风,疗效却远比栀于豉汤为好。还有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傲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论中仍主以大承气汤作孤注一掷,而在沮病学中则有大、小定风珠和增液承气汤等,都比单用大承气汤更加稳
2、妥而可靠。这些,都足以说明,温病学是伤寒论的进一步发展,来源于伤寒论,而不同于伤寒论。吴鞠通总结温病,著温病条辨,自称耽出伤寒圈子,可以说他确实跳出伤寒圈子了,因为在理论方面,从六经辨症改用卫,气、营、血与三焦辨症,在药物方面,从麻黄,桂枝发展到薄荷,芦根、西瓜皮等。但也可以说,他仍然没有耽出伤寒圈子,因为温病本 身就包括在伤寒论之中。不过由于时代的继续发展,药物的继续发现,理论的继续提高,到一定程度,也和其他科学一样,分科只是其必然的结果罢了。 二三阴三阳和六经 凡读过伤寒论的人,都知道伤寒是以六经辨症的。六经就是三阴三阳。三阴三阳是怎样产生?又怎样为祖国医学所运用的呢?下面谈谈这个问题。古
3、人分析事物的属性,起初只有阴,阳两个方面。后来由于只分阴阳,觉得还不够,也不能说明较为复杂的问题,于是又把阴阳各分为三,便成了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素问至真要大论:愿闻阴阳之三何谓?歧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是说:阴阳虽然能代表事物的两个方面,但是不同事物的每一方面,其阴或阳总是有偏多偏少的不同,因而它的作用也就各不相同,所以又分为三阴三阳。三阴三阳用到祖国医学方面,在内经就有:用以代表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如素问天元纪大论,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就是。用以代表脏腑的,
4、如灵枢经脉篇,以太阳代表膀胱与小肠,阳明代表胃与大肠,少阳代表胆与三焦,大阴代表脾与肺,少阴代表肾与心,厥阴代表肝与心包络。由于各脏腑的经络,有由胸走手,由手走头、由头走足、由足走腹的不同,因此又把各脏腑及其经络区分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这样,就由六演变为十二,由抽象的概念,演变为具体脏腑经络的名称丁。三阴三阳在祖国医学中不但代表了六气,脏腑和经络,到了汉代张仲景著伪寒论又用以代表疾病的类型。如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太阳病,胃家实为阳明病,口苦,咽干,目眩为少阳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为太阴病,脉微细、但欲寐为少阴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为
5、厥阴病。这就是历代伤寒论注家所说的六经。 伤寒论中划分六种病型,本来是和六气、脏腑,经络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的,所以也只有以三阴,三阳命名,才最为全面,最为恰当。试看伤寒论中的篇名,只是辨太阳病脉症并治,辨阳明病脉症并治.等等,而不是辨太阳经病,辨阳明经病,其原因就在这里。伤寒论的注家和读者们,都习惯于把三阴三阳叫着六经,六经读起来比三阴三阳方便,但是容易使人错误地认为经即经络之经,由此把人引入歧途。例如,有的伤寒论注家竟说:伤寒论只提足经,不提手经,是由于足经长,手经短,言足经就能包括手经。刘草窗竟进一步提出了伤寒传足不传手的谬说。他们直把三阴三阳等同于经络,这都是从六经的经字引起的错误。柯韵伯
6、在伤寒论翼中说:仲景六经,是经界之经,而非经络之经。意思是说,六经之经是面,而不是经络之经的线,这一解释倒很正确。但是张仲景只提过三阴三阳,何尝提过六经?正如章太炎在猝病新论(现改称章太炎医论)中所说;仲景本未直用经字,不烦改义。 鹰飞天(986679928)9:37:30 三伤寒传经的实质和,伤寒日数的临床意义 外感病发生以后,总是每日每时的在不断地变化,决不会老是停留在原始的症状上。这些变化的结果,除了自愈者外,其余的在伤寒论中,有的叫做传,有的叫做转属或转入。后世注家的所谓传经,就是以此为根据,又加以主观想象和神秘化而造出来的。 伤寒论中的传或转属,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是不是和后世的所谓
7、传经那样神秘难澜呢?现分析说明如下。原来外感发病的初期,三阴三阳的症状并不典型,患者只是觉得发热寒或无热恶寒,并酸懒不适而已。这种现象,我们暂且称之为六经发病的前驱期。在前驱期中虽然还看不出将来要发展为那一经病,但是也可以作出一个大概的估计。这就是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是因为,如果恶寒的同时又发热的话,就说明患者阳气素盛,大概将来会定型于三阳。如果只恶寒而不发热,就说明患者阳气素虚,将来必定型于三阴。至于什么时候定型,也就是说三阴三阳前驱期的长短,也有其临床的大体经验。一般是太阳病可以没有前驱期,一得病当天就会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顶多只是短暂的或未发热而已。而阳明
8、病则是始虽恶寒,二日自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显现出阳明的特征,终于三日阳明脉大,成为典型的阳明病。至于少阳病的口苦,咽干,目眩,则多出现于第三日,这从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反面证明:伤寒三日脉不小,就要出现口苦、咽干,目眩的少阳病。由此可见,三阳发病,由前驱期到各经具体症状的出现,大概是太阳病在第一日,阳明病在第二日,少阳病在第三日。然而临床常有不少发热恶寒的患者,未经治疗,也并不出现任何三阳病的症状,竟会逐渐寒热消失而自然痊愈。因此论中又说,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又说,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症不见者,为不传也。结合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说明在这前驱期中,阴阳气血
9、有可能重新得到调整,就不发展为三阳病,或者这根本不是什么病的前驱期,只不过是一种轻度的外感,所以发生于肤表,也消失于肤表,而不向前发展。 鹰飞天(986679928)9:50:13 “病发于阳、病发于阴”辨析 牛学恩,李振华 伤寒论第7条云:“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对这句话的认识,尤其是对“病发于阳”、“病发于阴”的认识,历来被众多医家所争论,近代伤寒论诸多讲义亦未见统一,归纳一下大致可分为3种。第一种观点认为:“病发于阳”发于太阳中风,“病发于阴”发于太阳伤寒。执此观点的伤寒大家有明代方有执,清代喻家言、曹颖甫
10、和民国时期的余无言,医宗金鉴也持此见。曹氏曰:“发于阳者为中风,以风为阳邪故也。中风之证,发热有汗而恶风,然亦间有恶寒者,如太阳中风,啬啬恶寒,可证也。发于阴者为伤寒,以寒为阴邪故也。但本节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则为传写错误。阳病遇阴数而愈,阴病遇阳数而愈,亦属术数家言,有时不甚可据,但存其说可也。” 第二种观点认为,“病发于阳”是三阳、阳证,“病发于阴”是三阴、阴证。以清代张璐、程郊倩为代表的医家认为,阳证受病则发热恶寒,阴证受病则无热恶寒,并认为此条是辨阴阳的总纲,金匮玉函经等诸多著作就把此条作为第一条。张璐伤寒 缵论曰:“此条以有热无热证阳病阴病之大端。言阳经受病则恶寒发热,阴经
11、受病则无热恶寒。尚论以风伤卫气为阳,寒伤营血为阴,亦属偏见。发于阳者,七日愈,阳奇数也,阳常有余,故六日周遍六经,余热不能即散,至七日汗出身凉而愈;阴偶数也,阴常不足,故六日周遍六经,则阳回身暖而愈也。” 第三种观点认为:“病发于阳”是发于太阳,“病发于阴”是发于少阴。以宋代庞安时、明清间医家张志聪、黄元御、陈修园、张景岳为代表。陈修园云:“太阳底面,即是少阴。治太阳之病,即宜预顾少阴。二经标本寒热不同,医者必先了然于心,然后丝 丝入扣。内经云:太阳之上,寒气主之,以寒为本,以热为标也。又云:少阴之上,君火主之。以热为本,以寒为标也。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太阳之标热也;无热恶寒者,发于少阴之标阴
12、也。” 前人从不同的角度对此条给予了评注,但取义愈博而经旨愈晦。笔者阅览了诸多经典著作和各家学说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本条所指“发于阳”是指阳气旺盛,“发于阴”是指阴气偏盛。“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是对疾病的一种预测,是由伏羲氏依据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而绘制出的河图生成数推演而来,即易经系辞上:“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尚书正义载:“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因此,张仲景自注阳成数为七,阴成数为六。这种预测疾病预后时间方法的实际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 鹰飞
13、天(986679928)10:40:52 还有一篇文章观点如下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笔者管见 条文开首使用“病有”二字,首先点明各种疾病,不能单从外感病考虑。在伤寒论中运用此二字者计有5处:132条论结胸、184条辨阳明病的类别、188条辨阳明病的初感外邪、381条的辨霍乱等,都是在重大问题的关键或转折处所使用。特别是该书的原名叫伤寒杂病论,因此本条的“病有”二字,对杂病的判识,也有重要意义。所以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释义把本条列于全书之首,并题签阳证阴证初起正局。可以看出,伤寒论释义的观点把本条作为阳证和阴证的鉴别要害。笔者根据条文及前后经文合勘认为,整条所论经意全句
14、之解应为:各种疾病,凡具备发热恶寒表现,它的疾病所发生或发作时间,在阳性时段的白昼;凡不发热而只见恶寒症状,它的疾病所发生或发作的时间,在阴性时段的夜间。其理由如下: 伤寒论条文作证在本条文之后,同时还载有“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的时间概念。说明“病有”二字与时间的关系至为密切。此外,第8条“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第9条“太阳病,欲解时”、第10条“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等,都在论述时间与疾病等关系。因此,紧连这些条文的第7条,自然不能把它与时间观念割裂开来。 欲解时相作证伤寒论六经病各有一条“欲解时”的论述:“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15、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它们统称“欲解时相”。也就是说,每一经病都有其症状或病势缓解的时刻。其所以能够缓解,无非是因为抗邪的阳气得到阳时的资助、抗邪的阴气得到阴时的资助。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有伤,必然恶寒,正气抗邪,自会发热。发热恶寒同见,证明阳气尚有抗邪能力;在自然界阳气旺盛的时期内,机体阳气得助,故能使病气有退或驱除,病势因之得“解”;病延既久,形体受损,真阴被伐,阳气更无支持,故而转为三阴病。每当自然阴气隆盛之时,机体的真阴得助,抗邪的阳气得以支持,故能病气有退或驱除,病势也因而得“
16、解”。这是从病机角度分析,是对疾病有利的一面。另外从经文“病发于”句型看,显然是在论述“发病”机理。就发病而言,机体正气不足,邪气才有隙可乘,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感邪之后,一旦诸如白昼等阳时值旺,阳能与邪对抗,因而发热与恶寒同见,自会表现在“阳时”正邪争斗而病情发生或发作,仲景称之为“发于阳”;与此同理,不发热而仅见恶寒,说明真阴已不为正气之助,抗邪能力已显著低下,适值阴气用事之时,也难能抗击邪气,因邪胜正衰而易于病情发生或发作,仲景称之为“发于阴”。 二少(9808923)10:46:04 发于阳发于阴,我比较倾向李阳波的解释 记得说过了,发于阳,是天干阳日得病,发甲日,发于阴,如乙
17、日,即甲乙丙丁 单数为阳,阴数为阴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如甲为木,到第七日为庚为金,金克木,所以就好了 鹰飞天(986679928)10:51:17 临床客观作证经文措辞为“病发”,应该指疾病的发生,抑或包括“发作”与加重。余经数十年悬壶临证发现,凡是阳气损伤不重而诸如各类阳热性疾病、温热性疾病的早期等发热表现伴随者,多数病例都在寅时到戌时之间病情较重。例如重症鼻炎在发热时,头痛都在11:0015:00时严重,可以称之为“发阳”。凡是真阴已受伤损的虚损性疾病、阴寒性疾病等,在没有发热而只见恶寒伴随者,多数病例都在戌时至寅时之间发作或加重。如各种关节炎而只伴随恶寒表现者,疼痛都在夜间较重,可以称之为“发于阴”。(?阴虚阳热,怎么又说是阴寒?) 伤寒论第7条经文,言简意赅,寓意深刻。所说的“发于阳”,应指发生或发作于阳时;所说的“发于阴”,应指发生或发作于阴时。这是仲景在时间医学上的重大贡献。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50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