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1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docx
《1431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31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431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北京市花家地西里中学 刘新 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等腰三角形 教材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4章的第14.3.1 节 教师姓名: 学校: 教学背景分析 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在探索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轴对称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认识特殊的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主要探索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和“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本节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又是今后学习等边三角形的预备知识,还是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及两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依据,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小学接触过等腰三角形,对等腰三角形有初步的认识,
2、前段时间探究过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轴对称的性质,比较习惯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相等和角相等,但刚开始接触用符号表示推理,将文字命题转换为符号语言还不熟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会运用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过程与方法 1 经历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发展形象思维。 2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3 通过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益处。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发现、证明及应用。 (二)教学难点 等腰三
3、角形三线合一的发现、证明及应用。 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式 启发引导、探究合作相结合。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等腰三角形 第 1 页 共 6 页 北京市花家地西里中学 刘新 学生学习方式 1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2自主探索: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学具准备 硬纸、剪刀。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 活动1 动手操作,得出概念 活动2 观察实验,猜出性质 活动3 推理证明,论证性质 活动4 运用性质,解决问题 活动5 拓展探究,发展提高 活动6 梳理反思,布置作业 教学过
4、程 问题与情境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活动内容和目的 由折纸、剪纸,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感知其对称性。 通过探索,归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从理性上认识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正确性。 在解题过程中加深对性质的理解,学会性质定理的运用。 通过探究,更深入的了解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 回顾反思,从知识、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谈收获。 活动1 动手操作,得出概念 问题 教师用ppt演示问题。 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学生动手折纸,剪纸,观察,回图中虚线对折,并减去阴影部分,答问题。 再把它展开,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教师与学生一起动手折纸,剪标好字母并演示,提出问题。 C 纸, A B 学生举手
5、叙述定义。 教师引出课题,板书定义并画你能归纳出等腰三角形的定图,提出问题。 义吗? 学生举例。 你能举出生活中等腰三角形教师引导、鼓励,用ppt演示图的实例吗? 片,演示介绍腰、底、顶角、底角。 本次活动中,教师重点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加到数学活动中来。 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归纳、举例,重新认识等腰三角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剪三角形的过程,从动态角度展示了等腰三角形的形成,并保留了中间的折痕,为后面证明性质添加辅助线作铺垫。 4分钟 等腰三角形 第 2 页 共 6 页 北京市花家地西里中学 刘新 活动2 观察实验,猜出性质 问题 教师用ppt演示问题。 活动1中剪
6、出的等腰三角学生动手折纸,观察,找出重合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的线段和角,填写表格。 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教师用ppt演示问题。 沿折痕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 段和角,填写表格。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合作。 重合的线段 重合的角 猜想性质1,学生比较容易,若 证明有困难,教师可启发学生利用折 痕添加辅助线。 猜想性质2,学生会有困难,教你能猜一猜等腰三角形有什么性质吗?你能试着对你的猜想进同角度引导启发: 1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表格中的重合行证明吗? 线段和角: AB=AC,定义阐述,不必重复; AD=AD,公共边,也不必阐述; B=C,刚刚猜过; 还剩BD=DC,说明AD是ABC的
7、什 么线? BAD=CAD,说明AD是ABC的 什么线? ADB=ADC,等于多少度?说明 AD是ABC的什么线? 这三条线段有什么关系? 2引导学生回答等腰三角形的对称 轴是什么?学生会有不同回答:顶角 平分线所在直线、底边上高或中线所 在直线,教师追问:你们说的是同一 条线吗?从而引出性质2。 3引导学生对性质1做出三种不同 证明,三种方法添加的三条辅助线有 什么关系? 学生充分讨论后,小组代表阐述 猜想过程。 本次活动中,教师重点关注: 学生数学语言的规范性; 学生的归纳能否全面; 学生在交流中表现出来的参与 意识和发表个人见解的勇气。 等腰三角形 第 3 页 共 6 页 学生通过探 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431 等腰三角形 教学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42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