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库仑定律》教学设计.docx
《12《库仑定律》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库仑定律》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2库仑定律教学设计把握物理特点 体现物理教学的魅力 同行们的教学设计案例非常精彩,下面我以库仑定律这一节为例设计一个教学过程,敬请同行指教。 库仑定律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库仑定律;会计算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的静电力,初步了解人类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探究过程。 2、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通过对实验方案的制定与操作,加深对研究物理问题的一些常用方法:如控制变量法、放大法、测量变换法等实验方法的理解。 3、 情感目标:通过对库仑定律建立的回顾,以及相关物理史实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态度。 二:教
2、材分析: 1、 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的核心是库仑定律,它是静电学的第一个实验定律,是学习电场强度的基础,本节的教学内容主线有两条,第一条是知识层面上的,掌握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即库仑定律;第二条是方法层面上的,即如何研究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以及如何测量一些不易测量的物理量,这些都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重点:一是学生会用库仑定律计算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的静电力。二是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3、 教学难点:静电实验的操作和对实验现象有分析归纳。 4、 教材的处理:本节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库仑定律的建立和库仑定律的简单应用,侧重点为
3、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和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第二部分为加深对库仑定律的理解与应用。对点电荷的理解,可以放在前面进行分析讨论,而不放在讲完库仑定律之后再引入点电荷。 本课的难点是定性实验是否成功。对实验装置稍作一点改进:可以在铁架台上用夹子竖直安装一个量角器,在量角器的中心钻一个小孔,在小孔中安装一个红色的长指针,并将悬挂小球的细线穿过其小孔,细线前后摆过的角度显示就比较明显。 三、学情分析: 上一节学生已经学习了电荷及守恒定律,知道了使物体起电的几种方法,并且在使物体起电的过程中,系统的电荷是守恒的。同时,学生在初中也明确知道电荷之间是有相互作用的,遵循“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所以,教师提出“我们今天来研究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如何计算?”这一问题,对于这节课的引入是很容易的,也是学生迫切想知道的。但是,这节课中对于研究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分析与研究方法,对于学生来讲是很重要的,在必修中我们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也接触过卡文迪许扭秤实验的设计,只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生也会联想到库仑扭秤的设计思想与原理。 四、教学设计思路: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及设计意图 加深对起电方法的理解。加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知识回顾 提问1、使物体起电的方法有哪些?其起电的本质过程怎样?有什么规律? 提问2、有三个完全一样的金属球,A球的带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教师对于学生表述不完
5、整的地方电量为q,B、C均不带电。现要使B球带的电荷量为 ,应该怎么办? 提问3:力学中“质点”的含意是什么?任何带电体都有大小和形状,所带电量都不会是集中在一点上的,你认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带电物体的电荷量集中在一点? 问题:初中讲电荷之间存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那么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会遵循什么样的规律? 进行补充。 深对物理问题中理想模型的建立与理解 开门见山,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本课的内容上。 引入新课 学生思考 提出猜想 提问:任何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它们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否也有类似的规律? 学生思考:学生根据万有引力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库仑定律 12 教学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41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