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医外科学》考核大纲.docx
《11《中医外科学》考核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中医外科学》考核大纲.docx(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1中医外科学考核大纲中医外科学考核大纲 前 言 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以人体体表症状为主的外科疾病证治规律及预防保健的一门临床学科。 通过考核,掌握中医外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常见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及预防知识;熟悉中医外科疾病的主要内、外治法和操作技能以及急诊处理原则;了解某些疑难病的诊治要点,达到应用型人才标准。 本考核大纲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部分重点考核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方法,从而对中医外科基本概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各论为临床篇,以中医外科学的中医病名为主分章列节,按中医传统分类方法分为:疮疡、乳房疾病、瘿、瘤、岩、皮肤及性传播疾病、肛门直肠疾病、泌尿
2、男性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及其他外科疾病,共九章。重点考核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辨证论治方法。并处理好继承与发扬的关系,在保持中医外科理论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要客观反映目前临床研究的新成就。 考核目的要求和内容 总论 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1了解中医外科在我国历史上对人民健康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为学生树立学习中医外科学的专业思想。 2了解中医外科在世界医学领域中有过领先地位的成就和近年的发展,引导学生为创建中医外科的新成就去探索。 1中医外科学的起源、形成、发展、成熟。 2历代外科医学的主要学术成就、著述和创造发明。重点介绍陈实功、王维德、高锦庭三大流派的主要学术思想和代表著作。 3近
3、年来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和新成就 第二章 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命名及基本术语 1了解中医外科的范围、特点、疾病命名原则。 2掌握外科基本术语。 1中医外科学的范围和特点 2举例说明中医外科疾病以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疾病特征、范围大小、病程长短、传染性进行命名的原则。 3外科基本术语。 第三章 中医外科学疾病的病因病机 1掌握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及特点。 2掌握外科疾病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发病机理。 1 致病因素:阐明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瘀血等的致病特点。 2发病机理:从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方面说明外科疾病的病理基础。 第
4、四章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第一节 辨 病 熟悉外科疾病的辨病程序,提高临床辨病水平。 强调详询病史、全面体检、局部检查以及辅助检查和综合分析在临床辨病过程中的重要性。 第二节 阴 阳 辨 证 掌握外科疾病阴证阳证的辨证方法。 1辨疮疡阴阳属性可从下述各条辨别: 发病的缓急;病位的深浅;皮肤的颜色;皮肤的温度;肿胀形势;肿胀的范围;肿块的硬度;疼痛的性质;脓液的稀稠;病程的长短;全身症状;预后顺逆。 2应注意阴证、阳证常混杂在一起。 3应提示阴证、阳证可相互转化。 第三节 部 位 辨 证 掌握外科疾病上、中、下三部的辨证方法。 外科疾病发于上、中、下三部的病因及发病特点,常见症状和疾病等。 第四节
5、 经络辨证 了解十二经络气血多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 1强调疮疡患在何经,按经络气血多少引经用药可以提高疗效。 2人体各部经络所属。 头顶、面部、乳部、耳前、耳后、手足心部、背部、臀部、腿部、腹部。 3十二经络气血之多少: 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 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多血少气。 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多气少血。 第五节 局部辨证 掌握肿、痛、痒、脓、麻木以及肿块、结节、溃疡、出血的辨证特点。 1辨肿 以肿的性质来辨热、寒、风、湿、痰、气、瘀血、脓肿、实肿、虚肿的临床特点。 以其病位和形色来辨肿的不同表现
6、。 2辨肿块、结节. 从大小、形态、质地、活动度、位置、界限、疼痛及生长速度等辨肿块、结节的特点。 3辨痛 痛是外科疾病的重要症状,是病势进退的标志,虽然痛总由经络阻塞不通所致,但是各种外科疾病造成经络阻塞疼痛的病因病机各异,因此每种疾病甚至一种疾病的各个阶段的疼.痛各有其特性。 以疼痛原因来辨有热、寒、风、气、湿、痰、化脓、瘀血痛等。 以疼痛发作情况来辨有卒痛、阵发痛、持续痛。 以疼痛性质来辨有刺痛、灼痛、裂痛、钝痛、酸痛、胀痛、绞痛、啄痛、抽掣痛等。 疼痛与肿临证中可结合起来辨证。 4辨痒 痒亦是气血失和、经络不通所致。所谓甚者痛,微者痒是也。为皮肤病、疮疡的常见症状。 以其原因来辨有风、
7、湿、热、虫、血虚。 以其病变过程来辨有肿疡作痒、溃疡作痒。 5 辨麻木 麻木是由于气血不运或毒邪炽盛,以致经脉阻塞而成。由于病因不同,麻木的情况亦有差异。 6辨脓 脓乃火热蒸酿腐肉而成,气血所化,疮疡出脓是正气载毒外出的现象。 辨成脓特点。 辨成脓的方法有:按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及B超等。 辨脓的部位深浅。 辨脓的形质、色泽、气味。 7辨溃疡 辨溃疡的色泽有阳证溃疡、疔疮走黄、有头疽虚陷 溃疡的形态有化脓性溃疡、压迫性溃疡、岩性、疮痨性溃疡、梅毒性溃疡等。 8辨出血 中医外科疾病以便血、尿血最常见。应从出血的颜色、伴发症状等来辨别出血的部位、原因,以便及时诊断、进行合理治疗。 第五章
8、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第一节 内治法 1掌握内治消、托、补三大法的概念及适应证。 2熟悉内治十一法的具体运用。 1消、托、补三大法是外科疾病的治疗总则。 2举例说明内治十一法:解表法、通里法、清热法、温通法、祛痰法、理湿法、行气法、和营法、内托法、补益法、调胃法在临证中的具体应用。 第二节 外治法 1掌握外用药物疗法的辨证施治特点。 2熟悉中医外科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 3了解外科其他外治方法。 1外治药物疗法,结合现代研究成果阐明中医外治法的机理 2临床常用的手术疗法 3其他外治方法在外科疾病中的具体应用 第六章 中医外科调护 1了解外科病人的疗养环境和身心调养的重要性。 2熟悉外科疾病的饮食护理
9、要求。 1.外科病人疗养环境的重要性。 2.身心护理的意义。 3.饮食护理对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性。 各 论 第七章 疮疡 疮疡有阴证、阳证的区别,对疮疡的辨证施治是中医外科的特色。熟悉疮疡的病因病机,掌握疮疡的辨证论治规律和预防措施以及内治、外治常用方药,要重点掌握走黄和内陷的发生原因及辨证救治方法。 概 说 1结合总论内容,掌握阳证疮疡、阴证疮疡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一般规律。 2熟悉疮疡的特殊形态及体态和损骨、透膜的辨识方法。 1疮疡的概念。 2疮疡的成因。强调外感六淫邪毒、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等导致机体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热胜肉腐,肉腐为脓” 3按疮疡的初期、中期、后期分述其分期及
10、转归。1 4疮疡的特殊形态及体态,损骨、透膜的辨识方法。重点讲解内治原则及外治方法。消法中以清热解毒法最常用。外治分阴证、阳证,按初期、中期、后期不同时期的治疗。 5疮疡的成因和辨证论治为本章的要点和难点。疮疡的预后一般较好。 第一节 疖 1掌握疖、疖病的诊断和辨证论治。 2了解蝼蛄疖的预防。 1疖和疖病的定义和特点。 2病因病机: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所致;或夏秋季节感受暑毒而生;脓毒潴留,头皮窜空而成蝼蛄疖。体虚者容易染毒得病,并可能反复发作。 3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的辨证论治和临床特点以及与痈、颜面疔疮、囊肿型痤疮的鉴别。内治分热毒蕴结证,治宜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
11、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暑热浸淫证,治宜清暑化湿解毒,方用清暑汤加减;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治宜养阴清热解毒,方用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加减;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证,治以健脾和胃、清化湿热,方用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外治用金黄散调敷;蝼蛄疖宜作十字形切开,配合用垫棉法。 第二节 疔 1掌握颜面部疔疮的诊断和辨证论治。 2掌握手足部疔疮、红丝疔的辨证论治特点。 3了解烂疔、疫疔的特点和防治。 颜面部疔疮 1强调其定义、特点和不同部位的命名。 2病因病机:脏腑火毒,或外伤染毒,或外感火热,蕴蒸肌肤,气血凝滞,肉腐为脓而成。 3疔疮的诊断。尤其是发生在颜面部的疔疮,病情变化快,容易并发走黄。 4注意本病应
12、与疖作鉴别。 5辨证论治:内治分热毒蕴结证,治宜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火毒炽盛证,治宜凉血清热解毒,方用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脓成加山甲、皂角刺。外治按阳证疮疡初起、成脓、溃后治疗。忌早期切开,忌挤脓。 手足部疔疮 1强调定义、特点、不同部位命名。 2病因病机:外伤染毒,或脏腑蕴热,血凝毒滞,阻隔经络,肉腐为脓而成。 3根据发病部位不同,重点掌握临床表现及各自特点,蛇眼疔甲旁红肿,蛇头疔手指末节肿如蛇头,蛇肚疔通指红肿,托盘疔手掌、手背肿胀延及腕臂,足底疔肿在足底等。均易损伤筋骨。 4注意手指疔应与类丹毒鉴别。 5辨证论治:内治参见颜面疔疮,足底疔治宜清热
13、解毒利湿,方用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外治按阳证疮疡处理,蛇眼疔剪除嵌甲;蛇头疔及早切开,切口位于手指掌侧面;蛇肚疔侧切,切口不可过上下关节;托盘疔、足底疔应按手足掌纹切开。 红丝疔 1强调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内因火毒凝聚,外因破损染毒。 3掌握其发病特点,手、足部应先有疔疮或破损,而后突然出现红丝,沿患肢内侧迅速向上走窜。重者红丝下可出现结块疼痛,并可溃脓。 4重点掌握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分火毒人络证,治宜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火毒入营证,治宜凉血清营,解毒散结,方用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外治可用砭镰法,寸寸挑断红丝,外敷太乙膏、红灵丹。若结块成脓,则宜切开引
14、流。 烂疔 1强调其定义和特点。 2病因病机:皮肉破损,感染特殊毒气,加上湿热火毒内蕴,以致毒聚肌肤, 气血凝滞,热胜肉腐而成。易成走黄重证。 3掌握其本病特点:初起忽觉患肢沉重如绑,胀裂痛,暗红肿胀迅即蔓延成片,1-2天后皮肤紫黑,起水疱,迅速坏死,脓稀污浊,混有气泡,疮面凹形,边缘有捻发音,腐肉大片脱落。伴高热,寒战,极易出现七恶逆证合并走黄而致死。 4重点掌握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分湿火炽盛证,治宜清热泻火、解毒利湿,方用黄连解毒汤合萆薢化毒汤加减;毒入营血证,治宜凉血解毒、清热利湿,方用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加减。外治早期广泛、多处、纵深切开,敞开疮口,外撒蟾酥合剂,或双氧水纱布松填塞。
15、 需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 疫疔 1强调其定义和特点。 2病因病机:感受疫畜之疫毒而生,毒邪炽盛,气血凝滞而成。 3讲解发病过程,初起如蚊迹蚤斑,次日起水疱,周围肿胀焮热,第三、四日水疱干枯坏死,形成脐凹,后期腐肉与正常组织脱离。伴明显全身症状,有走黄可能。 4注意本病应与颜面部疔疮、丹毒相鉴别。 5重点掌握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疫毒蕴结证,治宜清热解毒、和营消肿,方用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外治初起敷玉露膏掺蟾酥合剂或升丹,腐肉将离未脱时改用五五丹或瞻酥合剂。 脓腐净后生肌收口。 第三节 痈 1掌握发于不同部位的颈痈、腋痈、胯腹痈、委中毒,脐痈在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上与其他痈的区别。 2了解中
16、医“痈”与西医“痈”内涵的不同。 1强调颈痈、腋痈、胯腹痈、委中毒、脐痈的定义和特点。 2病因病机:由外感、内伤,或外伤染毒循经流窜,火毒蕴结而成,但病位不同各有差异。颈痈系风温、风热挟痰为患,腋痈系肝郁痰火为患,胯腹痈、委中毒系湿热壅滞为患,脐痈系心脾湿热火毒为患。 3诊断:发生于颈部两侧、腋部、胯腹部、腘窝部结块肿痛,溃后脓出黄稠。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脐痈见脐部渐渐高突若铃,触之剧痛。如脓出臭秽夹有粪质样物,脐孔下方有条索硬结者,多成脐漏。 4注意颈痈与痄腮、腋痈与腋疽作鉴别。 5重点掌握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总宜清热解毒,分上、中、下三部论治。外治参照阳证疮疡,脓成注意切口位置、方向,配合
17、垫棉法以防袋脓、促进愈合。愈后加强患肢功能锻炼。脐痈成漏者按窦道或瘘管治疗。 第四节 发 1熟悉发的定义和特点。 2掌握不同部位发的证治特点。 1强调锁喉痈、臀痈、手发背、足发背的定义、特点。 2病因病机:总由血热火毒所致,但病位不同各有差异。锁喉痈系风热痰毒为患,臀痈系湿热火毒蕴结为患,手发背系湿热蕴结为患,足发背系湿热下注而成。 3诊断:患部焮红肿胀蔓延成片,灼热疼痛,红肿以中心最为明显,四周较淡,数天后皮肤湿烂而成黑色腐溃,伴有明显全身症状。 4重点掌握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分上、中、下三部论治,以凉血清热解毒为主。锁喉痈以普济消毒饮加减,臀痈以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手发背以五味消毒
18、饮合仙方活命饮加减,足发背以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溃后用益胃汤或八珍汤加减。外治同阳证疮疡,初起宜用玉露散或金银花露调敷以箍毒消肿。 第五节 有头疽 1掌握有头疽的诊断及标本虚实在辨证论治上的意义。 2熟悉老人及消渴病患者有头疽容易引起内陷的防治。 3了解各部有头疽的命名。 1强调其定义、特点及其不同部位的命名。 2病因病机:情志内伤,气郁化火;劳伤精气,阴虚火旺;恣食厚味,湿热火毒内生,致脏腑蕴毒;外受风温湿热之毒,毒邪凝于肌肤之间而成。 3诊断:初起即有粟粒样脓头,焮红肿胀,范围较大,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溃脓时多个脓头状如蜂窝、腐烂。病程较长。老人及消渴患者易患本病,并容易引起内陷。 4
19、注意应与发际疮、脂瘤染毒相鉴别。 5重点掌握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分火毒凝结证,治宜清热泻火、和营托毒,方用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湿热壅滞证,治宜清热化湿、和营托毒,方用仙方活命饮加减;阴虚火炽证,治宜滋阴生津、清热托毒,方用竹叶黄芪汤加减;气虚毒滞证,治宜扶正托毒,方用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外治初起火毒凝结、湿热壅滞证,治宜外敷金黄膏,阴虚火炽、气虚毒滞证,宜外敷冲和膏。浓毒溃破,加掺九一丹或八二丹;腐肉阻塞,宜做十字形切开,使引流通畅。脓腐脱尽,用生肌散、白玉膏外敷,可加用垫棉法。 第六节 流注 1掌握流注的特点及不同病因引起的流注的辨证论治。 2熟悉髂窝流注与环跳疽的鉴别。 1强调
20、定义、特点、不同病因引起流注的命名。 2病因病机:流注总由正虚邪壅而致。 3诊断:初起在四肢近端或躯干见一处或数处漫肿疼痛,伴明显全身症状。23 日后触及肿块,以后他处又发相同肿块,每处肿块约两周后成脓。髂窝流注患侧大腿突然拘挛不适,跛行,23日后大腿即向上收缩,不能伸直,710日后髂窝隆起肿块,一个月左右成脓。 4注意髂窝应与环跳疽、髋关节流痰、风湿性关节炎相鉴别。 5重点掌握流注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分余毒攻窜证,治宜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用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暑湿交阻证,治宜解毒清暑化湿,方用清暑汤加减;瘀血凝滞证,治宜和营活血、祛瘀通络,方用活血散瘀汤加减。外治肿而无块的用玉露膏
21、、金黄膏外敷,肿而有块用太乙膏掺用红灵丹外敷。脓成宜切开排脓,八二丹药线引流, 脓尽改用生肌散,可加用垫棉法。髂窝流注愈后功能障碍者要作功能锻炼。 第七节 发颐 熟悉发颐的诊断和辨证论治。 1强调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伤寒或温病后热毒结聚少阳、阳明之络,气血凝滞,肉腐为脓;或有脾胃积热,上蕴阻络而成。 3诊断:初起颐颔间肿痛,张口困难,唾液少,压迫局部颊粘膜,腮腺口分泌稠物,1周后成脓,局部红肿,有波动感,腮腺口出脓,脓出臭秽,严重时伴高热等全身症状,甚至发生内陷。亦有转成慢性,反复发生颐颔部肿胀结块者。 4注意本病应与痄腮、颈痈、骨槽风鉴别。 5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分热毒蕴结证,治宜清热
22、解毒,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毒盛酿脓证,治宜清热解毒透脓,方用普济消毒饮加皂角刺、白芷等;热毒内陷证,治宜清营解毒、化痰泄热、养阴生津,方用清营汤合安宫牛黄丸加减;余毒未清证,治宜清脾泄热、化瘀散结。外治同阳证疮疡处理。应及时切开,避免从口腔内溃破。口腔粘膜出脓处常用青吹口散外擦。 第八节 丹毒 1掌握丹毒的诊断及辨证论治。 2熟悉丹毒与发的鉴别。 3了解下肢丹毒容易反复发作的特点及预防。 1强调定义、特点和不同部位命名。 2病因病机:血分有热,外伤染毒,血热火毒发于肌肤所致,在上部多挟风,中部挟郁火,下部挟湿热。 3诊断:好发于小腿、头面,发病前突然见寒战壮热,继见局部小片红斑,迅即蔓延 4注
23、意本病应与类丹毒、发、接触性皮炎相鉴别。 5重点考核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分风热毒蕴证,治宜疏风清热解毒,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肝脾湿热证,宜清肝泻火利湿,方用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加减;湿热毒蕴证,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方用五神汤合萆解渗湿汤;胎火蕴毒证,治宜凉血清热解毒,方用犀角地黄汤和黄连解毒汤加减。外治用玉露散或金黄散,以冷开水或金银花露调敷,下肢丹毒可用砭镰法 第九节 无头疽 1掌握附骨疽的特点及治疗方法。 2熟悉附骨疽的辅助检查。. 3了解环跳疽的临床表现特点。 1强调本病的定义及其特点和不同部位的名称。 2病因病机:疮疡或温病余毒未清,深窜入里,留着筋骨;或外来伤害,复染邪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外科学 11 中医 外科学 考核 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41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