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维生素的测定ppt课件.ppt
《第5章-维生素的测定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章-维生素的测定ppt课件.ppt(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维生素的测定,第一节 概 述第二节 脂溶性维生素的测定第三节 水溶性维生素的测定,一、维生素的故事,人类对维生素的认识始于3000多年前。当时古埃及人发现夜盲症可以被一些食物治愈,虽然他们并不清楚食物中什么物质起了医疗作用,这是人类对维生素最朦胧的认识。,第一节 概述,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远洋船队从南美洲东岸向太平洋进发。三个月后,有的船员牙床破了,有的船员流鼻血,有的船员浑身无力,待船到达目的地时,原来的200多人,活下来的只有35人,人们对此找不出原因。,1734年,在开往格陵兰的海船上,有一个船员得了严重的坏血病,当时这种病无法医治,其他船员只好把他抛弃在一个荒岛
2、上。待他苏醒过来,用野草充饥,几天后他的坏血病竟不治而愈了。诸如此类的坏血病,曾夺去了几十万英国水手的生命。1747年英国海军军医林德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建议海军和远征船队的船员在远航时要多吃些柠檬,他的意建被采纳,从此未曾发生过坏血病。但那时还不知柠檬中的什么物质对坏血病有抵抗作用。,第一节 概述,1912年,波兰科学家丰克,经过千百次的试验,终于从米糠中提取出一种能够治疗脚气病的白色物质。这种物质被丰克称为“维持生命的营养素”,简称Vitamin(维他命),也称维生素。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维生素种类被人们认识和发现,维生素成了一个大家族。人们把它们排列起来以便于记忆,维生素按A、B、C
3、一直排列到L、P、U等几十种。,第一节 概述,第一节 概述,发现,第一节 概述,发现,第一节概 述,维生素的结构复杂:分为:胺类(B1)醛类(B6)醇类(A)酚 醌类等,维生素的命名,多根据发现的时间顺序以英文字母排序,如维生素A、维生素B1、B2,维 生 素C,维生素E等。根据特定生理功能,如抗干眼病因子、抗坏血酸、生育酚等。按照其化学结构如视黄醇、硫胺素、烟酸、叶酸等。,维生素都具有以下共同特点:,化合物或其前体化合物都在天然食物中存在;不能供给机体热能,也不是构成组织的基本原料,主要功用是通过作为辅酶的成份调节代谢过程,需要量极小;一般在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能满足生理需要,必须经常从
4、食物中摄取;长期缺乏任何一种维生素都会导致相应的疾病。,维生素A缺乏时的具体表现为:,影响视觉,眼睛的结膜、角膜干燥,暗适应减弱,乃至夜盲。皮肤干燥、脱屑,上皮组织改变,腺体分泌减少。免疫力降低,反复呼吸道感染、腹泻。头发干枯、易断,指甲无光泽。牙质萎缩,骨骼发育不良。味觉、嗅觉不佳、食欲差,生长发育停滞。影响智力发育。,缺乏症:轻度缺乏可引起疲乏、头痛、食欲下降、恶心、便秘、烦躁易怒及注意力下降等症状;重度缺乏则导致抑郁、记忆力差、肌肉软弱无力、神经麻木及烧灼 感、进行性麻痹等不适。食入过多 无害。食物来源:奶及奶制品、肉、全麦面包、谷类(粗米)、家禽、坚果类(如栗子)。,维生素B1又称硫胺
5、素,为水溶性维生素。作用:神经传导、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酒精的代谢、能量代谢(作为a酮酸脱羧酶及转酮基酶的辅酶)。,缺乏症:早期出现畏光、视物模糊、眼睛烧灼和痒感,口角疮、舌面光滑并呈鲜红色。病势进展,角膜血管充血、角膜溃疡、生长障碍。多与其它b族维生素缺乏同时出现。,维生素B2又称核黄素,为水溶性维生素。作用:作为氧化还原酶类的辅酶,参与体内许多代谢和能量产生过程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如参与葡萄糖、某些氨基酸和脂肪的氧化过程,为机体提供热能。,测定食品中维生素含量的意义,评价食品的营养价值;寻找富含维生素的食品资源;指导人们合理调整膳食结构,防止维生素缺乏症或维生素中毒;研究维生素在食品加工、贮存
6、等过程中的稳定性,指导人们制定合理的加工工艺及贮存条件;监督维生素强化食品的强化剂量,防止因摄入过多而引起维生素中毒。,维生素的分类,脂溶性维生素(如A、D、E、K等);水溶性维生素(如B1、B2、B6、C、B12等)。,按维生素溶解性能可将它们分成两大类:,脂溶性维生素:溶于脂肪或脂溶剂,在食物中与脂类共存的一类维生素,包括A、D、E、K 各小类,其共同特点:是摄入后存在于脂肪组织中,不能从尿中排除,大剂量摄入时可能引起中毒;由于可储藏在脂肪中,故不需每天供给。水溶性维生素:溶于水,包括B、C 各小类,其共同特点:是一般只存在于植物性食品中,满足组织需要后都能从机体排出。需要每天供给。,维生
7、素的分析方法,水溶性维生素:标准测定法维生素B1-荧光法 GB/T5009.84-2003维生素B2-荧光法 GB/T5009.885-2003总维生素C-荧光法 GB/T5009.86-2003(第一国标法)总维生素C-2.4-二硝基苯肼法(GB/T5009.86-2003(第二国标法)保健食品中盐酸硫胺素、吡哆醇、烟酰胺测定-GB/T5009.197-2003,脂溶性维生素:标准测定法胡萝卜素:HPLC GB/T5009.83-2003(第一国标法)纸层析 法(色谱)GB/T5009.83-2003(第二国标法)维生素A、维生素E-HPLC GB/T5009.82-2003维生素A-比色法
8、 GB/T5009.82-2003 维生素D-比色法 GB/T5413.9-1997-HPLC 此两法是AOAC选定的正式方法,维生素测定的标准方法及代号,第二节 水溶性维生素的测定,水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1(硫胺素)维生素B2(核黄素)维生素B6(吡哆醇、吡哆醛、吡哆胺)维生素PP(烟酸)叶酸、泛酸(维生素B3)生物素(维生素B7)维生素C 等,,特点:水溶性维生素都易溶于水,不溶于苯、乙醚、氯仿等大多数有机溶剂。在酸性介质中很稳定,即使加热也不破坏;但在碱性介质中不稳定,如果同时加热,更易于破坏或分解。,第二节 水溶性维生素的测定,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中,在食物中常以辅酶的多种形式存在
9、,满足组织需要后,多余的量都能从机体排出。,第二节 水溶性维生素的测定,易受空气、光、热、酶、金属离子等的影响。维生素B2 对光,特别是紫外线敏感,易被光线破坏;维生素C 对氧、铜离子敏感,易被氧化。测定水溶性维生素时,一般多在酸性溶液中进行前处理。维生素B1、B2 通常采用盐酸水解,或再经淀粉酶、木瓜蛋白酶等酶解作用,使结合态维生素游离出来,再进行提取。,维生素C:草酸、草酸-醋酸、偏磷酸-醋酸溶液直接提取。维生素C 既具有有机酸的性质,也具有还原剂的性质草酸价廉,使用方便,对维生素C 有很好的稳定作用偏磷酸:不稳定,只能保存710 天,价格较贵,溶解费时,但它能沉淀蛋白质,澄清提取液,适合
10、于蛋白质含量高的样品,第二节 水溶性维生素的测定,VB1又叫硫胺素、抗神经炎素。1、食品中VB1的存在形式 常以游离态存在 复合脂形式存在(磷蛋白)辅羧酶形式存在,一、维生素B1的测定,2、VB1的性质 VB1在中性、碱性下不稳定,易分解;VB1在酸性条件下稳定,即使加热酸性也稳定;VB1为白色结晶,微溶于C2H5OH,不溶于乙醚或CHCl3,易溶于水。,一、维生素B1的测定,VB1的测定方法:荧光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比色法、色谱法等。荧光法原理:硫胺素在碱性铁氰化钾溶液中,被氧化成一种兰色荧光物质,即为硫色素,在紫外光下,硫色素发出荧光。,一、维生素B1的测定,测定方法 萃取 100g样品于
11、干燥烧杯中,加入100ml0.1N H2SO4,打成匀浆,煮沸30分钟,称取一定的样品经高压锅121、20分钟高压酸解 水解 在酸解的样品中冷却后加入含有10%糖化酶的10ml 2.5M NaAC溶液,摇匀,用15%NaOH调pH=4.5,用淀粉酶使淀粉水解,也可用磷酸酶使淀粉水解,于50恒温箱中12小时。,3、VB1的测定,一、维生素B1的测定,纯化(采用柱层析提纯)吸附剂采用的是人造浮石。人造浮石用25%KCl溶液分数次洗涤,主要是把VB1吸附上去,吸附上去后,再用热水淋洗,最后用25%KCl-HAC把VB1洗脱下来,这样就得到纯VB1,再根据上面的原理在碱性下分析。分析装填柱子(离子交换
12、柱)提纯 氧化 测定,3、VB1的测定,一、维生素B1的测定,维生素B1测定方法液相色谱法,方法原理:样品在稀盐酸溶液中经消化,使用淀粉酶和木瓜酶分解样液中的淀粉和蛋白质后,在碱性铁氰化钾溶液中氧化后,用异丁醇提取所得维生素B1测定样液。然后用C18柱,乙腈-磷酸盐缓冲溶液作流动相,以荧光检测器进行液相色谱法测定,求出样品中的维生素B1。,教材P364,二、维生素B2测定,维生素B2又名核黄素、乳黄素橙黄色针状结晶,熔点为282耐热,对空气、氧气稳定,溶于水。水溶液呈黄绿色荧光,在强酸性和强碱性溶液中则充分溶解。,在强酸性溶液中即使加热也很稳定,而在强碱性溶液中则不稳定,特别是具有遇光易分解的
13、性质。维生素B2在自然界中较多存在于酵母、肝脏、蛋、牛乳、肉类中,在天然物中维生素B2不仅有游离型的,还有与核酸结合在一起。测定时要经过适当的前处理,使其分离后进行测定。测定方法有荧光法、液相色谱法、微生物法等。,二、维生素B2测定,维生素B2的测定液相色谱法,方法原理:样品在稀盐酸溶液中经消化,使用淀粉酶和木瓜酶分解样液中的淀粉和蛋白质后,用C18柱,乙腈-磷酸盐缓冲溶液作流动相,以荧光检测器进行液相色谱法测定,求出样品中的维生素B2。,教材P364,三、维生素C的测定,维生素C是一种已糖醛基酸,有抗坏血病的作用,所以被人们称做抗坏血酸。Vc广泛存在于植物组织中,新鲜的水果、蔬菜,特别是枣、
14、辣椒、苦瓜、柿子叶、猕猴桃、柑橘等食品中含量较多。V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对光敏感,氧化后的产物称为脱氢抗坏血酸,仍然具有生理活性,进一步水解则生成2,3二酮古乐糖酸,失去生理作用。食品分析中的所谓总抗坏血酸是指:抗坏血酸和脱氢抗坏血酸二者的总量。不包括二酮古乐糖酸和进一步的氧化产物。,氧化,氧化,还原型抗坏血酸 脱氢抗坏血酸 2,3二酮古乐糖酸,三、维生素C的测定,维生素C(还原型)纯品为白色无臭结晶,熔点190192,溶于水或乙醇中,不溶于油剂。在水溶液中易被氧化,在碱性条件下易分解,在弱酸条件中较稳定,维生素C开始氧化为脱氢型抗坏血酸(有生理作用)。如果进一步水解则生成2,3-二酮古乐糖酸
15、,失去生理作用。,三、维生素C的测定,荧光分光光度法(第一法)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总VC)(第二法)碘量法 2,6-二氯靛酚法(还原型VC)电位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三、维生素C的测定,根据它具有的还原性质可以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常用的测定方法有:,(一)荧光法一、原理 样品中还原型抗坏血酸经活性炭氧化生成脱氢型抗坏血酸后,与邻苯二胺反应生成具有荧光的喹喔啉。在一定条件下,喹喔啉的荧光强度与脱氢抗坏血酸的浓度成正比,以此测定食物中抗坏血酸和脱氢抗坏血酸的总量。一定条件:激发光:338nm 发射光:420nm,三、维生素C的测定,(二)2,4-二硝基苯肼法-Vc总量GB/T 500
16、9.862003 蔬菜、水果及其制品中总抗坏血酸含量测定方法第二法,总抗坏血酸包括:还原型 脱氢型 二酮古乐糖酸型。此法是将样品的还原型抗坏血酸氧化为脱氢型抗坏血酸,然后与2,4-二硝基苯肼作用,生成红色的脎。脎的量与总抗坏血酸含量成正比,将红色脎溶于硫酸后进行比色,由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总Vc。,三、维生素C的测定,1、原理:用酸处理过的活性碳把还原型的抗坏血酸氧化为脱氢型抗坏血酸,再与2,4二硝基苯肼作用,生成红色的脎,其呈色强度与总抗坏血酸含量成正比,进行比色测定。在硫酸溶液中显色稳定,52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三、维生素C的测定,(二)2,4-二硝基苯肼法-Vc总量,三、维生素C的测
17、定,(二)2,4-二硝基苯肼法-Vc总量,2、测定步骤(1)样品提取 同2,6-二氯靛酚滴定法(2)氧化处理:取25ml样品滤液+2g活性炭 振摇1min 过滤收集滤液+2%硫脲10ml(目的:防止Vc继续氧化)(3)显色反应:取三支试管,每支试管都加入上述氧化稀释液4mL。其中一支试管作空白,另两只试管各加入1.0mL22,4二硝基苯肼溶液,将三支试管放入(370.5)恒温箱或水浴中准确保温3h。取出试管放入冰水中。,空白管冷至室温后加入0.1mL22,4二硝基苯肼溶液,1015min 后也放入冰水中。向每支试管滴加 5mL85硫酸,边加边摇动,滴加时间至少需要1min。加完硫酸后将试管从冰
18、水中取出,室温下准确放置30min 后立即比色。,三、维生素C的测定,(二)2,4-二硝基苯肼法-Vc总量,(4)比色:用1cm 比色杯以空白液调零点,于500nm 波长下测吸光值。,(5)标准曲线的绘制 取5个50ml容量瓶编号 1 2 3 4 5 加VC标准液 10 20 30 40 50ml 取5个比色管取相应 2 2 2 2 2 加硫脲溶液(滴)1 1 1 1 1 2,4-二硝基苯肼(ml)0.5 0.5 0.5 0.5 0.5 于37保温箱3小时,取出于冰浴中,然后滴加85%硫酸5ml取出放30分钟在540nm下,测各消光值绘标准曲线,同时做空白。计算:每百克食品中抗坏血酸的毫克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维生素 测定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37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