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管理之道.docx
《道家的管理之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家的管理之道.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道家的管理之道道家的管理之道、处世之道与养生之道 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一个哲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出生于春秋末期涡河之滨的老子、出生于战国时期楚国蒙地的庄子和出生于西汉时期的淮南王刘安,他们的思想分别体现在老子、庄子和淮南子中。 道家是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以“自然”和“无为”为基本观念、追求人性朴真和精神自由的学派。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它同儒家思想相辅相成,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及国民性格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对道家文化了解有限,误解较多。譬如历史上便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道家重天道、轻人道,重自然、轻人事。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实际上,道家既重天道,也
2、重人道,既重自然,也重人事;只是他们没有像儒家那样就人道论人道、就人事论人事,而是将人道、人事问题的研究引向了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将大自然作为参照系,从自然与人事、天道与人道的相互观照中去探讨社会人事和人生之道,提出了一套别具特色的治国方略、管理理念、人生智慧和修养方法,对我们很有启迪意义。 一、道家的管理之道 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之道及其现代启示 提倡“无为”是道家思想的一大特色,不少人将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不为”,这是一大误解。道家的“无为”不是指一无所为、无所作为,而是反对违背自然规律的勉强作为,强调要以顺应自然的方式去作为。 事实上,道家的“无为”是“为”的一种极高明的方式和手
3、段,它在现代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首先,“无为而治”提倡一种“抓大放小”的领导策略。 在任何一个机构中都存在着存在着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领导者的工作是宏观的、全局性的,主要是制定大政方针、谋划发展战略、把握发展方向,而非什么事都管。处理好“为”与“不为”的关系,有所为、有所不为,是领导者应具的领导艺术。 只有善于在小事上“无为”,才能在大事上更好地“有为”。抓好大事则会事半功倍,专管小事则可能事倍功半。这就是道家“无为而治”给我们提供的“抓大放小”的领导策略。 其次,“无为而治”提倡一种人性化的管理之道 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这是任何一个时代的管理者、任何一项管理工作都应充分考虑
4、的问题。在人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升的今天,尊重人性更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而在这一方面,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对我们是有启发的。这一理念告诉我们,管理工作不可违背人的自然本性,不能无限制地榨取民力。这一理念要求管理者在把握宏观原则的前提下,放权给部下,充分信任他们,尊重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再次,“无为而治”提倡一种自然化的管理之道 将“无为而治”运用于管理工作,就是要求管理者要遵循自然规律,严格按规律办事;要善于因势利导,顺其自然,为当为之事,不为不当为之事。 按照老子的思想,管理者可分为四个层次:最高层次的管理者按“道”办事,他虽实施了管理,却使人感觉不到他的存在;第二个
5、层次的管理者按“德”办事,他不谋私利,一心为民办事,能给人们带来实惠,人们爱戴他;第三个层次的管理者依“法”行事,人们畏惧他,但并不真心拥护他;第四个层次的管理者按“欲“行事,他什么都不懂,却什么都想管,人们痛恨他。 在老子看来,只有第一个层次的管理者才达到了“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才能取得最好的管理效果。这一理念告诉我们,最高水平的管理是顺应物性和尊重人性的管理,最高明的管理者是在悠闲自得之中将管理对象治理得井井有条的管理者。 道家“有无相生”的管理之道及其现代启示 “有无相生”是老子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从哲学上说,“有无相生”是指任何具体事物即“有”都是从“无”中产生的,又不断地转化为“无
6、”。这一思想包含着深刻的辨证法,对现代管理实践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第一,“有无相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革故鼎新”的辨证思维 一般人习惯于从肯定性思维出发,肯定“有“的作用;道家则更加重视从否定性思维出发, 强调“无”的作用。立足于“有”的肯定性思维,往往表现为循规蹈矩;立足于“无”的否定性思维,则往往表现为标新立异。道家强调“有无相生”,实际上是主张将肯定性思维与否定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提倡一种革故鼎新”的辨证思维。 这种思维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乐于探究新问题、勇于迎接新挑战、善于标新立异、敢于承担风险、有独立见解、不迷信权威等特质,启迪我们在管理工作中要善于将“无”转化成“有”,赋予管理工作以
7、创新精神。 其次,“有无相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虚实相资”的管理艺术 道家“有无相生”的辨证思维运用于管理实践,要求管理者要善于将“务实”与“务虚”结合起来。苏轼有一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说出了一个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管理者有时要善于把自己从纷乱的“务实”活动中解脱出来,将自己置于“虚境”之中,才能避免当局者迷,做到旁观者清。 对于管理工作来说,只空谈而不务实不行,只务实而不务虚也不行,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无不善于把“务实”与“务虚”结合起来,从超凡脱俗的虚境中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天地来。 二、道家的处世之道 “反者道之动”、“祸兮福所倚”的人生智慧 道家的处世之道是在
8、其“反者道之动”的辨证思维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老子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规律就是“反者道之动”,即事物总是向着相反的方向运动,矛盾总是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 譬如就祸福这对矛盾来说,两者就是处于相互转化之中的。老子的名言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说,灾祸之中就包含着转化为幸福的因素,幸福之中也包含着转化为灾祸的可能。汉代道家名著淮南子中讲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典故,就是对老子这句话的很好说明。 以无名求大名、以无用求大用的生存之道 在道家看来,世俗社会所理解的名位都是短暂的、有限的,都是小名,是不可取的,贪图小名会带来不良后果,甚至会付出生命代价,所以他们主
9、张“无名”,就是不好名、不图名。但道家并非一概地反对“名”,他们所反对的是“小名”,岁追求的是“大名”,是能永恒存在的名。 道家认为,只有放弃对世俗小名的追逐,才能得到真正的大名,这就是以无名求大名的辩证法。道家不仅主张“无名”,也主张“无用”,因为“无用”与“有用”之间也存在着辩证法。 庄子提出了“无用之用”的全生法。他所说的“无用”是指无用于世、无用于他人;他所说的“大用”是指有大用于己,在他生活的那个战争连绵的时代,这个“大用”就是指保全性命。 今天引申开来,所谓“无用”,可理解为深沉含蓄、不事张扬、不着意求用于世,庄子认为这种态度最有利于保全自己,这就是他所说的“大用”。 居卑不争、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道家 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32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