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阳明心学》有感.docx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王阳明心学》有感.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读王阳明心学有感读王阳明心学有感 求圣于心,求圣于行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由其开创的阳明心学无论是在在哲学还是道德伦理体系的历史进程之中都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朱熹理学之后三百余年,真正能与其学说相抗衡者,也正是阳明心学。阳明心学可以看做是一种建立在陆九渊心学的基础上,同时批判朱子理学,具有他们那个时代内容和精神的新型的一种道德哲学体系。这种新型的道德哲学将良知之心上升到哲学本体的高度,简化道德理性与道德感情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以心即理为前提,以致良知为目标,通过知行合一动机论来解决传统儒家道德理性与道德实践互相脱节的问题,其学说的现实意旨在于实现破心中贼的道德净化目的
2、与政治教化目标。那么,在阳明的心学之中我们就必须把握三个重要的概念,即: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王阳明主张心即理,这里的心指的并不是物质性的心,而是一种精神上的灵明,具体表现为人的认知能力、道德精神和道德本性。也就是说阳明心学中的心至少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是感觉与认知之心;第二是人与物都共同具有的一种怜悯之情;第三是人本然具有的道德良知,是一种判断是非的道德理性。这里引用一段话来更简单的了解王阳明的心外无物。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於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
3、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这里王阳明所说的心既是一种我们感知外物的能力,也是我们与万物共有的怜悯之情,当我们去感知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才对我们而言具有了意义,由此也可见王阳明强调了人对于外物对于社会的一种价值,与西方著名的哲学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有异曲同工之妙。 良知是指不依赖于环境、教育而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也是至善本体在是非知觉上的当即呈现,也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具有价值上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联系上面所提到的心即理中心的三个方面的含义,这里的良知也可以看成是第三层关于道德理性的体现。致良知即指使良知致极致,也指依良知而行,这就与知行合一联系起来了。良知为知,致则有力行之义,致良知这一理论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王阳明心学 王阳明 心学 有感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30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