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矫正重点整理.docx
《行为矫正重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为矫正重点整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行为矫正重点整理行为矫正 第一章 1、行为:指的是个体任何可观察到的或者可测量的动作或者活动包括个体外部的动作和个体内在的心理过程,主要是个体外部的动作。 2、行为矫正:依据学习的原理来处理问题行为问题,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系列客观而系统的方法。 行为改变:个体行为在本质上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因身心发展和客观环境影响在随时改变。 3、问题行为的类型: 虽然问题行为在生活中表现繁多,范围很广,但大体都可归为以下三大类: 行为不足,人们期望的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五岁儿童很少与同伴交流;行为过度,人们所不期望的行为发生太多,儿童上课时经常侵犯把别人; 行为不当,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景下产生,但在
2、适宜的条件下却不发生。10岁儿童叫爸爸为“老兄”; 4、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 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为: 问题行为是习得的,其完全是个体后天在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各个问题行为是分别习得的,其分别是在其特定环境中,进行了某种特定学习的产物; 问题行为与环境有特殊的关系,其是在不良的环境条件影响下进行了某种不恰当的学习的结果; 重新学习可以矫正问题行为,行为矫正的实质就是指导个体重新学习,以使问题行为发生改变的过程; 5、行为矫正的基本特点: 通过对学者的概括和总结,行为矫正有以下五个特点: 行为矫正着眼于问题行为的解决;行为矫正有明确的学习理论基础;行为矫正强调环境和学习的作用;行为矫正重
3、视专业和生活的结合;行为矫正强调对行为的测量; 第二章 1、行为的获得律和消退律 获得律:条件作用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建立起来的。 消退律:在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变的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进本规律 正强化 负强化 惩罚 消退 3、影响观察学习的主要因素? 榜样与示范;观察与模仿;替代强化与自我强化 4、替代强化:观察者如果看到榜样成功行为,就会增加产生同样行为倾向;如果看到榜样失败行为,就会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因此,对榜样行为的强化,便可以替代性的影响观察
4、者的学习。 5、自我强化:人们对自己的行为产生的评价反应,会调节他们将表现出哪些可观察到的习得行为。个体倾向于做出自我满意的行为,拒绝那些自己厌恶的东西,实际上就是一种自我强化。 第三章 1、功能评估:是一种搜集行为资料并分析其行为功能的过程,也就是收集和分析与问题行为的发生油罐的前提和后果的过程。 2、问题行为的功能: 社会性正强化,问题行为由他人给予的正强化所维持,儿童因哭闹得到父母的关注; 社会性负强化,问题行为由他人给予的负强化所维持,成人通过抱怨逃避劳动; 感觉性正强化,问题行为由内在感觉刺激或行为后果本身所维持,强化的结果不是由他人做出的,如爱扔玩具的小孩子,因为喜欢听玩具掉在地上
5、的声响而经常扔玩具; 感觉性负强化,当由于目标行为的发生自动减少或消除了作为行为结果的消极刺激时,感觉性负强化就发生了,暴饮暴食可以减少个体的不愉快的情绪,不愉快情绪的减少又消极强化了暴饮暴食; 3、功能评估的方法 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 第四章 1、目标的界定和分析应包括三点:明确指出命名的全部行为问题;注明行为改变的方向。是增加某一行为,还是减少某一行为;确定成功的标准。 2、界定和分析不需要的目标行为 对于不良行为的界定,除了需要检验其特定性之外,还应判断该目标行为是应予消除、减少还是限制。 行为应予消除,是指使该行为尽可能永远不再发生或不再出现。 行为应予减少,是指使该行为的发生概率下
6、降,或发生强度减弱。 行为应予限制,是指行为本身不是问题,但是它发生在不该表现的环境中,因此应将其限制在特定的环境之中。 3、界定和分析需要的目标行为 良好行为作为目标进行界定时,同样需要符合特定性的要求,并应进一步界定该行为是应予加强、发展还是扩展。 行为应予加强,是指目标行为并没有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经常发生,为此应设法增加其发生的次数或出现的频率。 行为应予发展,是指当事人当前还不会操作目标行为,需要教会他如何动作来表现这一目标行为。 行为应予扩展,教会当事人在其他有关情境中也能表现出良好行为。 4、行为矫正的实验设计 倒返实验设计典型的模式是A-B-A-B。A代表基线,B代表实验处理,第
7、一个A代表在没有实验处理的情况下,观察问题行为的出现率。第一个B代表实验处理阶段问题行为的出现率。第二个A代表当实验处理显出效果后,把实验处理取消,使程序回到没有实验处理的基线状态,也就是倒返期。第二个B代表第二次引进实验处理后的行为变化情况。 多重基线设计逐变标准设计 交替治疗设计 第五章 1、强化:就是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的结果提高了该行为以后发生的概率 2、强化物:就是指能起到强化作用的事件或者刺激,也就说,它的呈现可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3、正强化:当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导致了刺激的出现或刺激强度的增加,并且提高了该行为在今后发生的概率过程。 4、负强化:就是当有机体做出某一
8、行为反应后导致刺激的消失会刺激强度的降低,并且结果也提高了该行为在今后发生的概率。 5、连续强化:就是当所需要的目标行为一旦发生,就予以强化。 6、间歇强化:就是一种偶然的而不是每一次都对所发生的行为进行强化的方法,也就说,行为发生后,有时能得到强化,有时则得不到强化。 7、强化物的类型:消费性强化物、社会性强化物、活动性强化物、反馈性强化物。 8、普雷马克原理:当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各种活动时,有些活动的被选率较高,有些活动的被选率则较低,并通过实验证明:高概率的行为可以强化低概率行为。也就是,如果先要求个体从事被选率低、发生概率小的行为,再让他从事被选率高、发生概率大的行为,那么就是可以提高原
9、来低概率行为的发生率 9、强化的程式: 定比例强化:只有当事人做出的反应达到所要求的特定次数时,反应进行强化。; 变比例强化:每次强化所要求的反应数目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可预测地变化着; 定时距强化:目标行为在上一次被强化后,经过某一固定时间间隔后再一次进行强化。也就是在某一固定时间间隔内,只要目标行为发生了,就获得强化。; 变时距强化:是指在一次强化发生后到下一次强化发生前,期间的时间间隔围绕一个平均值不可预测地变化,两次强化之间没有停顿现象。 10、影响正强化效果的因素 强化与行为一致性;强化与行为的直接性;强化物的数量与品质;机体的先前状态 正强化正用误用的例子是重点正强化的误用:针对
10、不良行为进行强化一般并非故意,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无意间强化对什么是良好行为的认识有偏差无奈中给予强化。强化过程中的偏差:强化不及时或不一致,强化物给予的数量太多,出现滥用,或强化物种类单一,导致个体对强化物很快饱厌。个体的行为已经持续发生,强化物还没有及时退出强化物给予之后不久,就对个体的行为提出了批评。 11、有效运用正强化的原则? 正确选择目标行为,使计划顺利进行 正确选择强化物,使训练发挥效力 正确实施正强化,使训练不要错过时机 12、负强化与惩罚的区别? 惩罚是施加厌恶(消极)刺激,而负强化是除去厌恶刺激。两者在实行厌恶刺激的目的、方式和后果都不同。 目的:惩罚是施用厌恶刺激的目的
11、是阻止不良行为的出现,比一定形成良好的行为 负强化则是通过厌恶刺激抑制不良行为,并达到建立良好行为的目的。 方式:惩罚是当儿童表现不良行为时即时施以厌恶刺激,以便阻止不良行为产生 负强化则是针对正在受惩罚的个体,鼓励他去从事良好的行为。 结果:惩罚的结果是不愉快、痛苦和恐惧的 负强化的效果是愉快的 13.逃避反应,是指个体在厌恶刺激出现后,才做出某一良好的行为,从而使该厌恶刺激终止。 14.所谓回避反应,是指当个体听到有关厌恶刺激的信号后,主动做出某一良好的行为,从而避免厌恶刺激。 15、口头革命派形成心理学的原理? 答:常期使用负强化,是对负强化的误用,即轻信当事人的讨饶和谎言。 16.负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行为矫正 重点 整理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28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