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鄙二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蜀鄙二僧.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蜀鄙二僧蜀鄙二僧 教学目标 1 学会朗读文言文。 2 体会本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意义。 3 理解积累文言词汇。 4 理解句义、文义。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学会朗读文言文。 理解积累文言词汇。 理解句义、文义。 2 难点 体会本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意义。 课时划分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 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恃 鄙 2 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3 试翻译课文。 二、导语 这篇文章虽是写给作者的子侄们看的,目的在于教育他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学有所成,这是针对学习上容易产生的畏难情绪面说的。但对我们学习也有所启发。 三、正课 1 交流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白鹤堂集,作者彭端淑字
2、乐斋,清代四川人。雍正提间进士,历任吏部郎中,顺天乡试同考官等职。后辞官回家,在四川锦江书院讲学,著有白鹤堂集。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是写给子侄们看的。 2 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要辨别人物说话的语气,揣摩人物说话在的情态,有表情的朗读。如两处“子保恃而往?”第一次应读出疑问的语气;第二处则要读出反诘的语气。 3 请学生对讲文字、词后质疑提问。然后翻译。 四、课堂小结 一字多义 其:其一贫 其中 其:为其来也 他 指橘 其:其这味不同 它 指橘 而:子何恃而往 表修饰 不译 而:僧富者不能至百贫者至焉 表转折 却 之:吾欲这南海 动词 去 之:西蜀之去南海 助词 位于主渭之间 不译 之:顾不
3、如蜀鄙之僧哉 助词 位于主渭之间 不译 之:楚王闻之 代词 这件事 古今异义 鄙:古义:边境 蜀之鄙有二僧 今义:卑鄙 顾:古义:反而,难道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今义:照顾 去:古义:距离 西蜀之去南海 今义:往 多音多义词 语:不言不语 不以语人 数:数落 次数 数不见鲜 板书: 贫僧:一瓶一钵,自面海还 富僧:欲买舟而下,有惭色 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 立志当如蜀鄙之贫僧 五、作业 1 完成 2 课后理解与探究三、四题。0。000 3 选项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 思考课后理解与探究一、二题。 2 就课文不理解处质疑。 二、导语 天下的事情有因难的也有容易的,但是看
4、你去不去干,不去干容易的也变困难,努力去干困难的也变容易的。课文中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就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三、正课 1 朗读课文。 2 质疑:两个和尚都想去南海,穷和尚凭借什么去的? 讨论并归纳:凭借一个水瓶和一个碗。 3质疑:课文中有两处写道:“子何恃而往?”的语气一样吗?请说明理由。 讨论并归纳:不一样。第一处是疑问的语气,是富和尚对穷尚询问。第二处是的反问,是富和尚认为穷和尚没有钱根本去不成。 4质疑:富和尚为什么去不成? 讨论并归纳:富和尚几年来想雇船顺流而下,都没有成功。 5质疑:两个和尚朝南海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因为穷和尚立下了目标能不怕辛苦,有顽强的意志,
5、坚持到底,就能成功。 6质疑:两个和尚朝南海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做什么事情,只要立下了志向,不怕辛苦努力去做,就有成功的可能。 7质疑:作者从蜀鄙之僧的故事发出“人之立志”的感想,请你讲一则小故事,并生发感想,在小组中交流。由小组选派代表在班上交流。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以对话形式展开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情节。运用地比,寓含深刻的道理。两僧比较,一劳一逸,一勤一懒,结果自有一易一难、一成一败之别。以事喻理。叙述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虽然讲的不是学习,但在道理上与学悄类似。通过设喻,生动地说明了道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五、作业 1 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一、二题。 2 选
6、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教学后记: 蜀鄙二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积累词语,了解“鄙、语、之、子、买、去、顾”的不同的用法。 2、 过程和方法:背诵全文,疏通文意,增强文言语感。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要“立长志”,懂得事在人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 学会朗读文言文。 2、 理解积累文言词汇。 3、 理解句义、文义。 教学难点: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深刻涵义以及这个故事对我们的启迪。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全文,把握大意。 1、学生自由读文,纠正字音。 。 2、这是一篇文言文,要想知道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我们就要联系注释来好好地读读课文。 让学生
7、联系注释了解文章大意,两人一组,讨论不明白的词语和句子,准备现场质疑。 3、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解决不懂的词句。 4、抢答:你们都明白了吗?那我来考考你们。 5、每生一句,依次译出全文。教师先示范译第一句。要求学生力求直译,注意“信、达、雅”三原则。 直译的要求: 原文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在原文中有根据;译文原文句式风格力求一致。 信:准确。达:通畅。雅:优美。 师相机强调重点词语:鄙、语、之、子、买、去、顾 6、现在你们一定会比刚才读得更好,试试看! 学生自由读。 7、分角色朗读。 对待同一件事,僧富者和僧贫者的态度截然不同,他们说话的语气也大不相同,请同桌2人分别来扮演富者和贫者,看看
8、谁能读出他们当时的神情和语气。 指名2人读。指导点评二人读的情况。强调两个“子何恃而往”读的语气应不同。 三、细读全文,明白道理。 1、蜀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二人皆欲往南海,终贫者至,而富者未至,这是为什么? 赶紧读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2、指名学生说。 出示句子:“吾一瓶一钵足矣。” 仔细读读这句话,你知道了些什么? 你知道他要去的地方有多远吗? 出示句子: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指名读,从西蜀到南海有多远?指导朗读 读到这儿,你想到什么?指导朗读 可贫者却说“吾一瓶一钵足矣” 你再读贫者的话,有什么想说得吗?指导朗读 是啊,从四川到南海要经历5省,这其中既有海拔4
9、000多米,空气稀薄的高原,也有杳无人迹的原始森林,更有一望无垠的大海,贫者一人只身前往,肯定会遇到许多困难。可贫者依然说 面对同样的路途,富者的态度如何呢? 出示句子:“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 为什么富者认为贫者去不了南海呢? 贫者仅靠“一瓶一钵”,而富者呢?指名读 这句话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富者为去南海做了精心的准备?指导朗读 可结果呢? 将贫者的话和富者的话对比起来读读,你有什么想说得? 小结:贫者不依赖客观条件,他能克服困难,努力把自己的目标落实在行动中,所以能“至”;富者也有志向,但他一味依赖客观条件,缺乏的是为此志向而努力的行动,所以“不能至”。 为学一首示子侄一文中,
10、为学是求学,做学问的意思。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其子侄:在求学的过程中要立志,更要有行动。 四、当堂成诵。 1、学生自由诵读。 2、请同学尝试背诵。 五、总结教法学法:相机强调:直译和意译 信、达、雅 眼睛看、嘴里念、耳朵听、想画面 一粗二细三精四记 一抄二画三注四通 六、巩固练习:完成课后习题 板书 蜀鄙二僧 客观条件 结果 道理 贫 一瓶一钵 至 二僧 要立志更要行动 富 欲买舟而下 不能至 蜀鄙二僧 一、激趣导入并解题。 1你们知道我们湖北省的简称吗? 2你们还知道哪些地方的简称,能说说吗? 3板书:蜀。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的简称吗? 4就在这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继续完成板书:蜀
11、鄙二僧 5齐读课题,能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吗? 二、初读了解文章大意。 1课文围绕着二僧讲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你们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读读课文吧。 学生自由读文,纠正字音。 谁想来读读。指名学生三人读。 谁能连起来读读。指名一人读。 2这是一篇文言文,要想知道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我们就要联系注释来好好地读读课文。 让学生联系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谁能来说说。指名一人说,相机解决字义和句义。 还有谁想说说?再指明一人说。 3现在你们一定会比刚才读得更好,试试看! 学生自由读。 4你们都明白了吗?那我来考考你们。 出示句子 之: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吾欲之南海,何如?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
12、僧哉? 你: 子何恃而往? 孰为汝多知乎? 尔安敢轻吾射! 能说说带点字的意思吗? 仔细观察这两组,你有什么发现吗? 5是呀,我们在读文言文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这些地方啊! 来,自己再试试。 6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这个故事? 指名说,教师完成板书。 三、细读悟文。 1蜀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二人皆欲往南海,终贫者至,而富者未至,这是为什么?赶紧读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2指名学生说。 出示句子: 吾一瓶一钵足矣。 仔细读读这句话,你知道了些什么? 指名读 你知道他要去的地方有多远吗? 出示句子: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指名读,从西蜀到南海有多远?指导朗读 读到这儿,你想到什
13、么?指导朗读 可贫者却说“吾一瓶一钵足矣” 你再读贫者的话,有什么想说得吗?指导朗读是啊,从四川到南海要经历5省,这其中既有海拔4000多米,空气稀薄的高原,也有杳无人迹的原始森林,更有一望无垠的大海,贫者一人只身前往,肯定会遇到许多困难。可贫者依然说。齐读贫者的话。 面对同样的路途,富者的态度如何呢? 出示句子: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为什么富者认为贫者去不了南海呢? 贫者仅靠“一瓶一钵”,而富者呢?指名读这句话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富者为去南海做了精心的准备?指导朗读 可结果呢? 将贫者的话和富者的话对比起来读读,你有什么想说得? 四、分角色朗读,明理。 1对待同一件事,僧富者和僧贫
14、者的态度截然不同,他们说话的语气也大不相同,请同桌2人分别来扮演富者和贫者,看看谁能读出他们当时的神情和语气。 2学生自由练习。 3指名2人读。听了他们的故事,你们有什么想对他们说得吗? 4我想发表一下自己的感想,行吗?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也,不为则易者亦难也! 5作者听他们的故事也写下了自己的感受。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拓展。 1听完这个故事使我想到前不久自己猜得一个谜语,你们想来猜猜吗? 2口述谜语,学生猜谜。 2.26米,NBA china 1.60米,NBA 31.60和NBA几乎毫不相关,但博格斯却做到了。NBA向来是巨人的王国,它吸引着无数天资优异、热爱篮球的
15、少年,可成功者却寥寥无几,但身高仅仅只有1.60米的博格斯却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创造了一个奇迹,他的成功鼓舞着我们。 4听了这个故事,读了我们的课文,你们一定有许多想说得吧?那就赶快拿出笔,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5学生写感受,并朗读自己的感受 6我也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立志、勇行,事必成! 蜀鄙二僧教案及练习 一、字音及词义: 鄙b:边邑,边远的地方。 恃sh:依靠,凭借。 其一:其中一个。其,其中的。 南海:不是指中国南方的南海,而是指佛教胜地普陀山,该岛属浙江省,在东海之中。 何如:怎么样。本文中是商量语气。 钵b:和尚盛食物的碗,底平,口略小,形稍扁。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越,到,及。明年
16、,指第二年。 惭色:惭愧的神色。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人们确立志向,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穷和尚吗?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彭端淑,字乐斋,号仪一,四川丹棱人。他是清代四川的著名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四川三才子。彭端淑从小聪慧颖异,十岁即能文。他与弟彭肇诛、彭遵泅于紫云山下“相为师友”,同窗苦读达六年之久。他后来的成就并不是靠先天的才气,而主要是得力于后天的踏实勤学。雍正年间中进士,曾任吏部郎中、顺天乡试同考官等职。辞官以后回到四川,在锦江书院讲学。著有白鹤堂诗文集。散文为学一首示子侄(简称为学)用浅显的比喻,说明求学的结果如何不在于天赋条件,而是决定于本人是否有求学
17、的恒心和毅力。叙事生动,语言流畅,有较强的哲理性。彭端淑写景的诗很有情味。如记锦江春色的清明:“步出郭西行,惊心节复更。花残寒食雨,春老杜鹃声。荠麦村村秀,新烟处处生。锦城风物好,无那故乡情。”如果不是春大到成都郊外走上几趟,如此有情味的诗情是怎么也体会不到的。彭端淑一生著述较多,可惜不少已经散佚。他与其弟彭肇殊、彭遵泅曾共性于京师,俱以文知名于当时,一时有“丹棱三彭”之称。当然,在“三彭”中,以彭端淑最为著名,影响也最大。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晚年诗稿等传世。彭端淑活了八十一岁,死后葬于彭山县公义场罗家山,至今尚有坟台遗址。 2、相关知识: 本篇课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意思是写篇文章给儿
18、子和侄子们看,谈谈求学、做学问的道理。但本文并不明“示”,而是用故事做比喻,来暗示。暗示带启发性,可培养人的悟性。本篇课文是针对初中一上学生主要读记叙文而对原文进行的节选,只保存了故事,而删除了“蜀之鄙二僧”前面两段和“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后面部分的议论。故改标题为“蜀鄙二僧”。有的书将这故事看成寓言,标题蜀鄙之僧。 一、谋篇立意 文章通过两个僧人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只要有恒心和毅力,艰苦奋斗,就能达到自己的目标;而贪图安逸、坐等条件具备,害怕艰难,就一事无成。 二、文章脉络 本故事采用“顺叙”,可分四层: 第一层(开头1句):简说二和尚生活地区及经济状况。 第二层(下面对话):穷和尚想凭一
19、路化缘走到南海,富和尚不以为然,认为他不可能。 第三层(“越明年”一句):第二年,穷和尚实现愿望回来了,富和尚表示惭愧。 第四层(最后两句):作者小结故事,提出问题,启发读者。 三、写作方法 用故事做比喻说明立志。全文基本上是叙述蜀鄙二僧的故事。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可见那时去南海是相当困难的。富者“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买舟而下比跋山涉水当然要容易得多,可是他只是“欲”,停留在愿望上,却畏葸不前,并不付诸行动,愿望只是愿望。在他的心目中,只有客观条件,没有主观能动性,自己无所作为,还以嘲笑的口吻断定贫者也寸步难行。而那贫者仅凭“一瓶一钵足矣”,这就把他艰
20、苦卓绝的奋斗精神,把他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巴他实现远大志向的坚定信心表现出来了,为下文“贫者自南海还”作了伏笔。富者对贫者的回答加以嘲笑,把他那种自以为是的傲慢与偏见表现得十分露骨。这段话到此为止,下面没有记叙贫者的反驳,而是用事实作出回答,用事实把贫者不顾嘲笑的坚定意志充分体现了出来。至于朝南海的经过,贫者返回后的对话都一笔带过,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四、参考译文 蜀地边境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有。贫穷的对富有的说:“我想到南海去,怎么样?”富有的和尚对那个穷和尚说:“你靠什么去呢?”(贫者)回答说:“我只要一个瓶,一个碗就足够了。”富有的说:“我好多年来都想攒钱乘船而下,
21、还没有成行,你靠什么去呀!”到了第二年,贫穷的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他的情况告诉了富有的和尚。富有的和尚感到惭愧。 西蜀距离南海,不知有几千里地,富和尚没能去成,穷和尚却去成了。人们树立志向,难道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一、物质条件很差的贫者把去南海的计划变成了现实,而物质条件优裕的富者,却空有其愿而未能实现。这是因为贫僧虽贫,物质条件虽差,但他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而富者过于强调物质条件,而忽视了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所以虽然具有优裕的物质条件,最终也难以实现自己的愿望。 二、此题主要体现了“合作学习”、“独特感受”的精神,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完成这道题,有利于学生把握好故事与道理之间的
22、联系,同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思维训练。 三、略 四、1、鄙:边界 2、动词,告诉 3、动词,到、往 4、恃:凭借 5、表反问语气,难道 学弈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也?曰:非然也。 1对下面一句的解释和理解作判断,在括号里打上“”或“”: 这句话是由两个判断句构成的。 这句话可以译为:下棋作为技艺,是一种小技艺,但不专心学,是学不会的。 “夫”读“f”,意思是“那”。 “之”是助词,在主谓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23、 2对“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中一个人学下棋专心致志,只听弈秋传授技艺。 B、其中一个人学下棋专心致志,在听在想弈秋的话。 C、其中一个人学下棋专心致志,只有弈秋在讲解给他听。 3翻译: 为是其智弗若也? 4下列三句话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各是: 使弈秋诲二人弈 A、假使 B、出使 C、派 思援弓缴而射之 A、连词,表并列关系 B、连词,表承接关系 C、连词,表修饰关系 曰:非然也 A、不认为对 B、不对 C、不是这样 5与“思援弓缴而射之”中“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通国之善弈者也 B、虽与之俱学 C、弗如之矣 6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蜀鄙之僧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而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清彭端淑(白鹤堂诗文集) 译文 蜀国的边远地方,有二个僧人。一贫一富。穷的和尚有一天对富裕的和尚说:“我想到南海的普陀山去,怎样?”那有钱的和尚说:“你靠什么去呢?”贫和尚说:“我有一瓶一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好多年以前我就打算买一只船沿江而下,到现在还没买成。你靠什么去呢!”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高高兴兴地回来了,并且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不禁惭愧地低下了头。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28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