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实验教案山西医科大学.docx
《药剂学实验教案山西医科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剂学实验教案山西医科大学.docx(8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药剂学实验教案山西医科大学实验一 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混悬型液体制剂的一般制备方法; 2了解影响混悬型液体制剂稳定性的因素; 3熟悉按药物性质性质选用合适的助悬剂,电解质和了解表面活性剂在混悬剂中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 混悬型液体制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细小的微粒分散在液体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体系。优良的混悬剂应是药物颗粒细小,并且分散均匀,颗粒下降缓慢,颗粒沉降后,经振摇又能重新分散,且不易结成硬块。分散相的沉积或沉降速率与许多因素有关。 假设所有分散相颗粒是大小均匀的球体,颗粒自由下沉不受湍流或邻近颗粒的影响,其沉积或沉降速率VStokes公式表示: 式中:r为分散颗粒
2、的半径,1和2分别代表分散相和分散媒的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常数,为分散媒粘度。 虽然Stokes公式并未考虑到影响混悬液的所有变异事项,但它提出了沉降速率的近似值和某些影响因素。例如可减小微粒大小,增加分散媒粘度或降低分散相与分散媒的密度差来减小沉降速率,提高混悬剂稳定性。 在实际工作中,常用加液研磨法制混悬液,使固体分散粒子更为细小。 由于小粒子表面自由能比大粒子大,致使分散系不稳定,有聚集倾向。可加入亲水胶吸附在微粒表面,阻止粒子急剧,增加其稳定性。 混悬液稳定性与其粘度有关。制备时要加入助悬剂以增大分散介质粘度,如海藻酸钠、甲基纤维素、羟甲基纤维素、西黄耆胶等,除使分散系粘度增加外还能形
3、成一个带电水化膜包在颗粒表面,防止颗粒聚集。 混悬液中颗粒分散度大,有较大的表面自由能,体系处于不稳定状态。根据公式F=A,表面自由能F值的改变决定于固液间界面张力和微粒总表面积的改变值A。因此可加入表面活性剂降低,从而降低表面自由能,使体系稳定。即使微粒沉降,经振摇后能重新再分散,而且表面活性剂又有润湿作用,能有效地解决疏水性药物被水润湿,但加入要适量,还则易使微粒下沉积块,还可能影响药物的作用。 减小F的另一方法是降低A,A降低,只有微粒发生聚集才有可能。微粒的聚集与其表面带电情况有关。若在体系中加入絮凝剂,使微粒电位降至一定程度,微粒就发生部分絮凝,A即降低,则混悬液相对稳定,絮凝物体积
4、较大,呈网状疏松状,振摇后易分散,可防止混悬液沉淀结块。有时在混悬剂中加入适量反絮凝剂,使电位增大,由于同性电荷相斥而减少了微粒聚结,混悬剂流动性增加,易于倾倒,易于分布。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方法有分散法与凝聚法。 三、仪器与材料 乳钵,刻度10 mL试管,试管架,氧化锌,甘油,甲基纤维素,西黄耆胶,三氯化铝,沉降硫,硫酸锌,樟脑醑,5新法尔灭,Tween80。 四、实验内容与操作 1加液研磨法制备氧化锌混悬液,比较几种助悬剂的原料及用量。 R1: R2: 氧化锌 蒸馏水 氧化锌 甘油 蒸馏水 0.5 g 至10 mL 0.5 g 3 mL 至10 mL 0.5 g 0.1 g 至10 mL
5、0.5 g 0.1 g 至10 mL R3: 氧化锌 甲基纤维素 蒸馏水 R4: 氧化锌 西黄耆胶 蒸馏水 处方号 制法:称取氧化锌细粉置乳钵中,加入助悬剂或水研磨成糊状,用适量蒸馏水稀释后转入同样大小的试管中,加足量水,依次配好后塞住管口,同时振摇后放置,分别按表中时间记下沉降容积比Hu/H0(H0为初高度, Hu为沉降物高度),并以Hu/H0对时间作图。 1 2 3 4 Hu Hu/H0 Hu Hu/H0 Hu Hu/H0 Hu Hu/H0 时间 5 10 30 60 90 据实验记录描绘出各处方的沉降曲线。 2电解质对混悬液的影响 R1: R2: 氧化锌 蒸馏水 氧化锌 1三氯化铝 处方
6、号 1 2 Hu Hu/H0 Hu Hu/H0 时间 5 10 30 60 90 据实验记录描绘沉降曲线。 3表面活性剂对疏水药物混悬液的影响 复方硫磺洗剂 1 2 3 组 成 沉降硫 硫酸锌 樟脑醑 甘油 5新法尔灭 Tween80 蒸馏水 1.5 g 1.5 g 12 mL 5 mL 至50mL 1.5 g 1.5 g 12 mL 5 mL 0.2 mL 至50mL 1.5 g 1.5 g 12 mL 5 mL 0.12 g 至50mL 制法:取沉降硫置乳钵中加甘油和表面活性剂研匀,缓缓加入硫酸锌水溶液,研匀,然后以细流缓缓加入樟脑醑,边加边急速研磨,最后加入适量蒸馏水使成全量,研匀即得。
7、 将上述三种处方制备的混悬剂放入试管内振摇后,观察现象,哪种混悬效果好? 五、思考题 1氧化锌混悬液与复方硫磺洗剂在制备方法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2何谓絮凝剂?混悬液中加入适量絮凝剂有何意义? 3何谓表面活性剂?在药剂方面有何作用? 4何谓助悬剂?加入助悬剂的意义是什么? 5影响混悬液稳定性的物理因素有哪些? 实验二 乳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采用不同乳化剂制备乳剂的方法及常用乳剂类型的鉴别; 2比较不同器械匀化制得乳剂分散相的粒度和分散系统的稳定性。 二、实验原理 乳剂也称为乳浊液,是两种互不相溶的液相组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通常是由一种液相的小滴分散在另一种液相中形成的,前者称为分散相
8、,后者称为分散介质。乳剂分散相的粒子直径一般为0.110 m。 由于乳剂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为使分散的液滴稳定,通常加入一种能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乳化剂,并通过外力搅拌制得较稳定的乳剂。 在用表面活性剂作乳化剂时,当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和被乳化油所需HLB值相接近时,制得的乳剂比较稳定。因此可通过测定被乳化油所需HLB值,选择HLB值接近的表面活性剂制成混合后HLB值较恰当的混合表面活性剂作乳化剂。 混合表面活性剂的HLB值按下式加权法计算: 式中1,2,n,分别为已知HLB值的单个乳化剂,W1,W2,Wn分别为乳化剂的重量。 测定油所需HLB值的方法是将两种以上已知HLB值的乳化剂,按上式以不
9、同重量比例配成具有各种HLB值的混合乳化剂,然后用之制备一系列乳剂。在室温条件下或采用加速试验方法观察制成乳剂的乳析速度,稳定性“最佳”的乳剂所用乳化剂的HLB值即为油所需HLB值。此方法比凭经验选择乳化剂有很大进步,但不十分完善。 乳剂的类型有:水包油乳剂和油包水乳剂,可以用稀释法或染色法鉴别。 制备小量乳剂可在乳钵中研磨或在瓶中振摇制得;大量生产则用搅拌器、乳匀机或胶体磨制备。 三、仪器与材料 乳匀机,乳钵,试管,水浴,冰箱。 液体石蜡,阿拉伯胶,植物油,氢氧化钙,苏丹红,亚甲基兰,Tween80,Span80。 四、实验内容和操作 干胶法制备液体石蜡乳剂: R: 液体石蜡 2.0 mL
10、阿拉伯胶 蒸馏水 1.0 g 至50 mL 制法:将阿拉伯胶、液体石蜡置干燥的乳钵中稍加研磨后,按油:水:胶2:2:1的比例一次加入蒸馏水2.0 mL,迅速向同一方向研磨,直至产生噼啪声,即可制成稠厚的初乳,加水至50 mL,取样,镜检观察粒度大小。 乳剂类型 粒子直径大小最大 m最多 个 机械研磨制备液体石蜡乳剂: R: 液体石蜡 10.0 mL 阿拉伯胶 蒸馏水 5.0 g 至250 mL 制法:将阿拉伯胶置乳钵中加入适量蒸馏水研磨制成胶浆,按处方顺序加入组织捣碎机中以1000转/分高速匀化23分钟,即成初乳。取样,稀释,镜检,观察粒度大小。 比较两种方法制得乳剂的粒度大小。 乳剂类型 粒
11、子直径大小最大 m 最多 个 石灰乳搽剂: R: 氢氧化钙溶液 5 mL 植物油 5 mL 制法:将氢氧化钙溶液与植物油混合,经振摇后即成。 乳剂类型 粒子直径大小最大 m 最多 个 乳剂类型鉴别: 1染色法:将液体石蜡乳剂和石灰搽剂分别涂在载玻片上,并加油溶性苏丹红染色,镜检;另用水溶性亚甲基兰染色,镜检,据观察结果判断乳剂类型。 2稀释法:取试管2支,分别加上述两种搽剂各1滴,再加上蒸馏水约5 mL,振摇,观察能否均匀混合,据试验结果判断乳剂类型。 稳定性试验 将上述制得乳剂分别取5 mL置10 mL试管,水浴100,加热30分钟,观察变化;再分别取5 mL置10 mL试管,于冰箱冷冻1小
12、时,观察变化。 不处理 冷冻 加热 不处理 冷冻 加热 不处理 冷冻 加热 外 观 粒子直径最大 最多 粘度变化 液体石蜡所需最适HLB值的测定: 用Tween80及Spn80配成HLB值为6.0,8.0,10.0,12.0和14.0的混合乳化剂各5 g,计算单个乳化剂的用量,填于下表。 6.0 8.0 10.0 12.0 14.0 乳化剂 Tween80 Span80 HLB值 取5支10 mL干燥带塞试管,各加入3.0 mL液体石蜡,再分别加入上述不同HLB值的混合乳化剂0.25 mL,剧烈振摇10秒钟,然后加蒸馏水1 mL,振摇,翻倒20次。最后沿管壁加入蒸馏水使全量成10 mL,振摇3
13、0次即成乳剂,经放置5,10,30,60分钟后,分别观察并记录各乳剂分层毫升数。 6.0 观 察 5后分层毫升数 10后分层毫升数 30后分层毫升数 60后分层毫升数 8.0 10.0 12.0 14.0 据以上观察结果,液体石蜡所需HLB值为 ,所成乳剂属 型。 五、思考题 1液体石蜡乳剂制备中若使用植物油为油相,初乳中油:水:胶的比例为何值?用薄荷油呢? 2干胶法制备乳剂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为什么? 3石灰搽剂的制备原则?属何种类型乳剂? 4影响乳剂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实验三 注射剂见习 一、见习目的 1了解注射剂生产车间的设备及车间设计和布局。 2熟悉注射剂及大输液的制备工艺。 二、见习
14、内容 1注射剂的种类和各种类的制备工艺。 2注射用水的制备方法和质量控制以及塔式蒸馏器、多效蒸馏水器的构造及制水工作原理。 3注射剂的过滤装置及空气净化设备要求。 4注射剂制备工艺的八大步骤。 5灭菌方法及设备,特别是蒸气热压灭菌柜的操作及注意事项。 6大输液生产过程以及保证质量的措施及手段。 7注射用无菌粉末的制备方法及工艺过程。 8注射剂及大输液成品质量检查标准和方法及影响成品质量的因素。 三、思考题 1注射剂中异物是怎样污染的,如何减少注射剂中微粒污染? 2制备注射用水的蒸馏水应符合哪些要求? 3注射剂的容器有哪些?有哪些质量要求?应做哪些检查? 4按GMP要求如何设计自己满意的注射剂生
15、产车间? 实验四 葡萄糖注射液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注射剂(输液)的生产工艺过程和操作要点。 2了解灭菌制剂的厂房设施、洁净级别及GMP的要求。 3熟悉输液成品质量检查标准和方法,了解影响成品质量的因素。 二、实验指导 输液(infusion solution)是指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注射液。由于其直接注入体内,用量大,常用于急救危重病人,所以对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都要求极其严格。 生产灭菌制剂的厂家设施应符合规定,厂房必须按要求划分洁净级别,洁净厂房内空气的尘粒数和活微生物数应符合规定,另外对温度和相对湿度均有一定的要求。 输液的灭菌方法应根据药物及其制剂的稳定性进行选择。 输液的
16、质量要求应无菌、无热原、澄明度合格,应无毒性、无刺激性,贮存期内稳定有效,pH值一般在49范围内,含量合格,凡大量静脉注射或滴注的输液,应调节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或接近。 本实验制备5%葡萄糖注射液,制备时注意三点: 1葡萄糖注射液有时产生云雾状沉淀,原因是原料不纯,因此制备时要采用浓配法,滤膜过滤,并加入适量盐酸,中和胶粒上的电荷,加热煮沸使糊精水解,蛋白质凝聚,同时加入活性炭吸附滤过以除去。 2葡萄糖注射液有时发生颜色变黄和pH下降,可能是葡萄糖在酸性溶液中,首先脱水形成5-羟甲基呋喃甲醛,5-羟甲基呋喃甲醛再分解为乙酰丙酸和蚁酸,同时形成一种有色物质。其反应过程如下: 有色物质 可逆产
17、物 蚁酸 (乙酰丙酸) (5-羟甲基呋喃甲醛) 虽然5-羟甲基呋喃本身无色,但有色物质一般认为是5-羟甲基呋喃甲醛的聚合物,由于酸性物质的生成,所以灭菌后pH下降。影响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是灭菌温度和溶液的pH。因此,为避免溶液变色,一要严格控制灭菌温度与时间,同时调节溶液的pH在3.84.0较为稳定。 3.5%葡萄糖注射液按无水葡萄糖计算,而10%的葡萄糖则按含水葡萄糖计算投料。 三、仪器和材料 过滤装置 加热装置 高压灭菌锅 橡皮塞 涤纶膜 微粒分析仪 pH试纸 旋光仪 葡萄糖 NaOH HCl 注射用活性炭 鲎试剂 四、实验内容 1处方 葡萄糖(注射用) 50 g 1%盐酸 适量 注射用水
18、 加至1000 mL 2操作 (1)容器的准备 输液瓶的处理:先以水冲洗,再用2%NaOH溶液(5060)或23%NaHCO3溶液(5060)浸泡并刷洗,再用水冲洗至中性,最后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冲洗。临用前尚需用注射用水冲洗两次,忌用旧瓶。 橡皮塞的处理:橡皮塞先用水搓洗,用0.51%的NaOH溶液煮沸约30 min,热水洗净,再用0.51%的盐酸溶液煮沸约30 min,水洗净酸,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漂洗并煮沸30 min,临用前再用注射用水至少洗三次。 涤纶膜的处理:将膜用7595%乙醇浸洗或用注射用水煮沸30 min,再用注射用水反复漂洗至漂洗后的注射用水仍澄明无异物为止。 (2)配制:按处
19、方量称取葡萄糖,加适量热注射用水溶解,配成5060%的浓溶液,用盐酸调节pH至4.5左右,加上述浓溶液的0.10.3%(gL-1)注射剂用炭,搅匀、加热煮沸15 min,趁热过滤除炭。滤液加注射用水至配制量,测pH至含量合格后用适宜滤器预滤,最后用微孔滤膜(孔径0.8 m)过滤,检查澄明度合格,即可灌装。 (3)灌装:输液瓶临用前用新鲜的澄明度合格的注射用水再冲洗两次。将合格滤液立即灌装,并随即用漂洗合格的涤纶膜盖好,加橡皮塞、铝帽封口。 (4)灭菌与检漏:灌封好的输液瓶应及时在115热压灭菌30 min。灭菌过程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预热时排尽锅内空气再使温度上升,并控制好灭菌温度和时间。灭菌
20、结束立即停止加热,并缓慢放气使压力表指针回复至零,温度表降温至90以下,开启锅盖,取出输液瓶,冷至50,将药瓶轻轻倒置,不得有漏气现象。本工序应特别注意安全。 3操作注意 (1)配制前注意原辅料的质量和浓配、加热、加酸、加注射剂用炭吸附以及包装用输液瓶、橡皮塞、涤纶膜的洗涤等,这些都是消除注射液中小白点、提高澄明度、除去热原、霉菌等的有效措施。 (2)本品易生长霉菌等微生物,又是供静脉滴注用量较大的注射液,故在全部制备过程中应严防污染,从配制至灭菌应严密控制时间以免产生热原反应。 (3)输液的过滤要求滤速快、澄明度好。过滤除炭要防止漏炭。预滤常用砂滤棒,垂熔玻璃滤棒或漏斗,最后用微孔滤膜(孔径
21、0.8 m)作终端滤器。近年来有的单位还用单向复合膜滤器(用1.2、0.8、0.65 m三种孔径的滤膜分三层同放在一个滤器中),输液可以一次过滤完成除炭、预滤和精滤。 (4)灭菌温度超过120、时间超过30 min,溶液开始变黄,色泽的深浅与5-羟基糖醛产生的量成正比。故应注意灭菌温度和时间。灭菌完毕后,及时打开锅盖冷却。但要特别注意降温降压后才能启盖。 (5)葡萄糖溶液在灭菌后,常使pH值下降,故经验认为溶液pH值先调节至5左右,再加热灭菌较为稳定,变色最浅,且能符合药典规定的pH值。 4实验结果与评定 (1)澄明度:按卫生部关于注射剂澄明度检查的规定(见药典附录)检查,应符合规定要求。 不
22、溶性微粒 将澄明度检查合格的输液1瓶,按药典附录检查,应符合规定,即每1 mL中含10 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0粒,含25 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粒。 (2)pH值:应为3.25.5,注意灭菌后pH的变化。 (3)细菌内毒素:取本品按卫生部关于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规定检查(见药典二部附录),应为阴性。若为阳性时,应再做热原检查。 (4)热原:取本品依法检查(药典二部附录),剂量按家兔体重每公斤缓缓注射10 mL或鲎试剂法,应符合规定。 (5)含量测定:按药典二部方法测定旋光度,并计算含量。 (6)其它:应符合注射剂项下有关规定(见药典二部附录) 五、思考题 1影响输液澄明度的因素有哪些? 2葡萄
23、糖注射剂可能产生的质量问题是什么?应如何控制工艺过程? 3如何保证葡萄糖输液热原与色泽合格? 4不溶性微粒对人体有何危害性? 实验五 颗粒流动性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测定休止角的方法以评价颗粒的流动性。 2熟悉润滑剂或助流剂及其用量对颗粒流动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药物粉末或颗粒的流动性是固体制剂制备中的一项重要物理性质,无论原辅料的混匀、沸腾制粒、分装、压片工艺过程都与流动性有关。特别是在压片工艺过程中,为了使颗粒能自由连续流入冲模,保证均匀填充,减少压片时对冲模壁的摩擦和粘附,降低偏重差异,必须设法使颗粒具有良好的流动性。 影响流动性的因素比较复杂,除了颗粒间的摩擦力、附着力外,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药剂学 实验 教案 山西 医科大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28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