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四年级上册作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四年级上册作文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苏教四年级上册作文教案四年级上册作文教学设计 下犁川中心小学 任会芳 习 作 一 教学目标: 1、读懂习作要求,知道本次字作是写按自己心愿设立的一个节日,而不是现实中的一个节日。 2、能把设立的这个节日的原因和怎样渡过这个节日的过程写清楚。 教学重点: 能把设立的这个节日的原因和怎样渡过这个节日的过程写清楚。 教学难点: 想象人们怎么渡过节日的情景,交待具体。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师: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节日很多,大家说说看,你知道哪些节日? 2、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节日名称。 3、教师相机询问节日的来历、传说或节日里的特殊活动,学生交流。
2、4、师:每个节日的创设无不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情感与愿望,刚才大家说到的那些节日,寄托了人们怎样的情感呢? 5、学生知道哪个就说哪个。 二、展开想象,指导说。 1、引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自己联想是要设立什么节。 设立“爱鸟节”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它。 设立“丰收节”农民们庆祝丰收。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想还可以设立什么新的节日。 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确定一个节日的名称。 集体交流。 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要想让大家对你想设立的那个节日也感兴趣,进而赞同你的意见,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呢? A、为什么要设立这个节日? B、想象自己或别人怎样渡过节日的情景。 C、节日设立的意义。
3、 3、学生练习口头表述。 自己根据以上几点组织语言。 四人小组内说一说,然后互相提建议。 指名说,集体评议。 教师读范文快乐的体育节,学生听后谈收获。 自己再次完善表述。 教后记: 为启发学生想象,可根据两幅插图引导学生联想,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注意把事情的过程交代清楚。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二、理清条理,练习写。 1、师:我们把自己想要设立的节日说出来了,下一步,咱们就要把说的内容写下来。回忆一下,你认为想写好这篇习作,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2、学生回答,补充。 写出设立什么节日,设立的原因,过节时的情景,以及节日带来的意义。 由条理地写,语句要通顺。 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4、 3、学生独立完成习作草稿,教师巡视,相机个别指导。 三、师生评议,完善习作。 1、请写得快的学生念自己的习作草稿,采用师生、生生互评的方式,评议习作的优点与不足。 2、学生修改习作,然后定稿、誊写。 教后记: 指导学生习作时,应注意提醒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自己要说的话说清楚,讲明白,同时应注意指导习作的修改。 习 作 二 教学目标: 1、能自选或自拟文题,通过一两个具体事例,写写自己最得意的长处、本领。写时能做到语句通顺,表达清楚。 2、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能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主要部分写具体,语句写通顺。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5、1、总结一下自己有哪些长处、本领,在这些本领、长处中,你最得意的是什么? 2、在家里说给爸爸、妈妈听,也可以让爸爸、妈妈帮忙找出你身上的长处或本领。 3、在课间和同学交流自己最得意的长处、本领。 二、激趣导入,明确要求。 1、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领和长处,是别人所不能相比的,请你向大家说一说你的长处和本领。 2、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自己的长处或本领。朗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3、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介绍了自己的长处、本领,瞿云、乔梦杨两个同学也想向大家介绍自己,可他们来不了我们班级,他们把自己的介绍写了下来,等着你们去看呢? 三、自读例文,感悟写法。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例文: 这两篇例
6、文各介绍了作者的什么本领、长处? 小作者是怎样把最得意的地方写清楚、写具体的。 把你认为写的好的地方画出来,读一读。 想一想,读了这两篇例文,你学到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呢? 2、检查自学情况: 主要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读了这两篇例文,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交流讨论: A、内容上不拘一格:是自己最得意、自豪、超出别人的就行。 此时再回头看自己课前确定的长处,是不是范围定的太窄了,自己是不是还有更特别的长处呢? B、方法上:通过一两件事例来写,内容要真实、具体。 C、可以分两段来写,先写自己的长处、本领是什么?再具体写一两件事来反映自己的优点。 教后记: 应注意习作前的准备,要在习作前让学生自
7、我总结一下自己的长处、本领,为习作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尝试运用,口头习作。 1、小组互相交流。主要部分要说具体,语句要通顺。组内成员要边听边想,帮忙修改,听不明白的地方要主动提问,让对方说得更好。 2、各组推荐代表上台交流。 二、学生自己完成习作。 三、自己修改。组内互相修改。 四、选同学在班上读一读,评一评。 五、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可以自由选择一个或多个对象。 教后记: 学生习作草稿完成后,应注意加强对学生交流的指导。评议时要紧扣住本次习作的要求。 习作三 教学目标: 按照书信的格式给不常见面的亲戚、朋友写一封信,把家里或学校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告诉他们。写好后,自己把信寄出去。 教
8、学重点:掌握书信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同学们,最近我们收到了一些同学的来信,信中讲述了你们对近一段时间通过网络学习、电话学习、收看空中课堂等学习方式的感受和体会,有的同学还通过这封信表达了你们对战斗在一线的白衣天使们的敬意,对学校提供的这些学习条件的感谢,对老师的关心、惦念等,这些都让老师们很感动。我们感到,同学们确实在不断成长、成熟,学习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同时,我们也发现,有些同学对于书信的书写格式和要求还不够清楚,今天我们就对“如何写书信”进行一次辅导。 二、书信是常用的一种应用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般书信,就是我们平常经常用的亲友之间联系工作,商量事情,交流情感,询问生活情况的
9、书信;另一类是专用书信,例如介绍信,证明信,表扬信,感谢信,慰问信,贺信等。 、今天我们只讲一般书信的写法。书信有固定的格式,请看这封信: 亲爱的奶奶: 好久没给您写信了。您近来身体好吗?叔叔、婶婶好吗? 叔叔来信说,您经常念叨着我。奶奶,我已经上四年级了,更懂事了。昨天,爸爸不在家,妈妈下班回来忙着烧菜做饭,我见妈妈忙不过来,就帮妈妈洗菜、切菜。妈妈夸我说:“我的小学长大了!”奶奶,您说我是不是长大了? 冬天到了,爸爸妈妈要我告诉您,天冷要注意身体,穿得暖和些,下雪最好别出去。奶奶,您可一定记住呀! 祝奶奶 身体健康! 小雪 x月x日 从这封信我们可以看出,书信由称呼、正文、祝语、署名、日期
10、五部分组成。 1、 对方的姓名称呼:写在第一行顶格处。 为了表示对收信人的尊敬和亲热,可以在称呼前加上“敬爱的、亲爱的”等词语。称呼后面加冒号,表示请你注意下面我有话要说。 2、 正文:这是信的主要部分。凡是要说的话,要谈的事都写在这部分里。正文从第二行空两个格写起,下一行再顶格写。如果要写的事情很多,可以分段写,每段的起行都要空两个格。一般是先写问候的话,这封信中先向奶奶问好,再问叔叔婶婶好。然后写要说的事。如果是回信,要提一下已经收到对方的来信,然后再写自己要回答和告诉对方的内容。 3、 祝语:一般是写表示敬意、祝愿、勉励的话。如:“此致敬礼”、“祝你进步”等。习惯上是把“此致”“祝你”紧
11、接着正文写,“敬礼”“进步”等再另起一行顶格写。也可以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祝你”,下一行顶格写“敬礼”“进步”等。 4、 署名和日期:写在结尾下一行靠右处。如果是写给自己亲属的信,只写名字,不必写姓,前面还可以加上自己的称呼,如“孙女”“学生”等。在署名的后边或下方写上写信的日期。 4、写信要求书写端正,这不仅为了达到写信的目的,也是对收信人礼貌的表现。 5、这里说一个顺口溜,帮你记住书信的格式: 称呼一定顶格写, 问候话语别忘记。 信的正文分段写, 另起一行写祝语。 名字写在右下方, 紧接一行写日期。 6、信写完了,还要写信封。 第一行的方格里写收信人地址的邮政编码,与方格一些距离开始
12、写收信人的地址。地址要写具体。中间一行写收信人的姓名。下边靠右写寄信人的地址和姓名,在最后一行写上寄信人地址的邮政编码。 三、学生练习写作 四、修改习作,誊写。 习作四 教学目标:1、懂得象声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会把生活中听到的声音用象声词写下来。 3、能通过一件事的叙述或一个场景的描写,用上几个象声词。 教学重点:学会在习作时使用象声词,使习作更为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教学难点:如何恰当,准确使用象声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识象声词 1,猜谜激趣: 弟兄两个,隔山而坐, 任何声音,休想逃过! 谜底: 耳朵 2,每个人都有耳朵,可是谁的耳朵最灵敏呢?请同学们仔细听,这些
13、都是什么声音? 流水哗啦啦 北风呼呼呼 青蛙呱呱呱 汽车喇叭滴滴吧吧 3。谁还会模仿别的声音,让我们大家来听一听,猜一猜? 4,板书:象声词 揭示学习内容 师述:象声词就是表示声音的词,写的时候一般都加上引号。 二。联系生活,积累体验,学用象声词 大千世界,声音无处不在,我们说话和写作时,如果用上了象声词,就会使人如闻其声,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出示课件,边看边听: 1、勤快的爸爸一下班就钻进厨房干什么? 2、爸爸炒菜的过程是怎样的?都发出了些什么声音?你能模仿吗? 3、爸爸干活时心情怎样?你能给这个场景起个合适的名字吗? 4、指名完整地说一说,试着用象声词。 出示课件 走出家门,来到大自然中,
14、你听,你看: 1、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你又想到了些什么呢? 3、小组讨论,互相补充 4、指名说说,师生评议 放录音 闭上眼睛听听,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想象它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发出的? 1、小组交流讨论 2、指名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3,师生互评互议,象声词的使用是否准确恰当 三、明确要求,选择素材,运用象声词 1、出示习作要求: 通过叙述一件事或描写一个场景,用上几个象声词;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合理想象,写两三段内容不相同的话,每段话用上几个象声词。 2、小组讨论,从生活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场景或事情,说一说。 3、指名说说,你打算写什么?怎么写? 4、写作练习,要求字迹工整,卷面整
15、洁 习作五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小闹钟和小溪流的自述中的片断,从中学到利用拟人化手法来介绍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的方法。并领悟到这样写的好处。 2、采用“某某的自述”的形式,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熟悉的事物,并且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的具体、生动。 教学重点和难点: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熟悉的事物,并且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初读例文,感知写法。 自由读读两则例文片断,并思考:这两篇习作分别写的什么内容?你觉得两篇习作在写作上最值得学习的是什么? 二、互相交流。 三、再读例文,学习写法。 齐读例文,并思考:在自述时,可以写那些内容呢? 四、明确要求,完成习作。
16、再读例文的阅读提示和例文后习作提示,进一步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 五、自己确定写作素材。 教科书 小书包 课桌 电视机 电冰箱等等 六、学生习作。 七、互相交流,修改习作。 完成习作以后,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修改自己的习作,然后在班级中交流。 习作六 教学目标: 1、能自选或自拟文题,写写自己最喜欢的卡通人物,让它走进你编的故事里。写时能做到语句通顺,表达清楚。 2、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能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主要部分写具体,语句写通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出示:我的好朋友 思考:看到这五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1、我的好朋友呀,住在卡通王国里,是一群快乐的小精
17、灵,它们变化多端、奥妙无穷,来,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来欢迎它们的到来。 2、指名学生介绍自己喜爱的卡通人物。 学生用热切的声音呼唤它们的名字。 二、讲故事: 1、这些卡通人物,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谁来给大家讲讲这些卡通人物的故事片? 2、现在,放飞你自己的思绪,对这些卡通人物进行想象,还能想到哪些与它们有关的故事? 3、如果让一个卡通人物在你笔下诞生,你打算给他们起个什么名字? 4、学生讲述自己设计的卡通人物的故事。 5、这是我搜集到的作品呼噜猫和阿猜狗。下面我们就来听听他俩的故事。 6、教师读范文。 三、写作文: 现在,让你写一篇关于卡通人物的习作,你准备写什么? 联系平时写作中的要求,说一说
18、今天的作文应该注意什么? 集体交流:帮助学生完成习作的构思。 把你最想写的,自我感觉最好的片段写下来。 四、交流学生习作片段: 1、小组交流。 2、各小组推荐写得有特色的同学交流。 习作七 教学目标: 1、 图文对照,读懂要求,初步感知看多幅图作文的方法。 2、 按“习作要点讲座的提示”,通过讨论领会看多幅图作文的有关要求,即“根据图意”加上适当“想象”,把事情写得“连贯”、“具体”的要领。 3、 按照“作业”的要求,看懂四幅图的图意,仿照“例文“的写法,连贯具体地说、写车祸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指导看图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 1、出示打预防针的挂图。 2、小组学习:看一看,说一说。 3、
19、小组汇报。 4、师生点评。 二、自悟要求 1、自由地读例文,找一找、划一划,比一比,说一说,你们刚才说的和文章有什么不同。 2、组织学生自由地表达。 3、教师总结:想象合理、丰富;表达具体、生动、连贯。 4、明确要求:要想把看图习作写好,必须是达到以上要求。 三、复习方法,自主学习 1、说说我们在三年级时学会的看图的方法。 2、总结: 总体看图,确定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 细看每一幅图,用一句话说说图意。 看图时先看主景,再看背景。 根据主景和背景,展开合理想象。 3、用小黑板出示方法。 4、出示车祸挂图,根据上述方法,先自由练说,再小组合作学习。 5、师巡回指导。 四、习作指导 1、小组推荐或自荐练说。 2、生生互评,教师点评。 3、指导如何写具体: 人物是活生生的,应该怎么写才能把他们写活?引导说出要写出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及心理活动。这样才能写“具体” 如何把四幅图写连贯?引导学生学会根据地点变化,时间变化、心理活动或语言自然过渡。指名说。 学会首尾照应的写法。 小朋友的表情照应。 妈 妈的表情照应。 自然环境照应。 小组练说,师生点评。 4、 教师读下水作。 五、成语超市: 毫不犹豫 热火朝天 气喘吁吁一蹦一跳 全力以赴 配合默契乐不可支 专心致志 一言不发焦急万分 不动声色 万分羞涩六、练写修改 恍然大悟 二话没说 疑惑不解 连连称赞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27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