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云法师开示录.docx
《绍云法师开示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绍云法师开示录.docx(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绍云法师开示录1 绍云法师开示录一 参禅的下手方法摘自绍云法师开示录 老和尚慈悲,大和尚慈悲,各位班首师傅和各位法师慈悲: 本来我是到这里来参访、挂单的,常住一再客气,要我跟师傅们讲讲禅堂的一些用功方法。老和尚过去一直对我们云居山的恢复大力的支持,所以常住要我来说几句话,我也不好推辞。那么从今天起,就不须要常住每天都派人去请我了。每天晚上这时我就来这里跟大家讲,讲得不好,听不懂的话,再说说。 现在我想谈谈参禅的目的和参禅的方法。六祖慧能大师道出禅宗的宗旨:“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可知参禅的目的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也就是如果你参禅参到极点的工夫,开悟了,如果是证悟,那么你就悟与佛齐,得佛心
2、印,也就是彻底了脱生死了。 既然这个法,这么好,又这么直截了当,那么下手的工夫应该如何做起呢?这么做呢? 参禅这法门,要想在这法门上下番工夫,要先具备几个条件。首先无论是出家或在家的人,都必须要严持戒律。出家比丘有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条戒,沙弥、沙弥尼有十条戒,在家居士有五条戒。不论修那种法门,戒是根本,对这些根本戒是丝毫不能违犯的。 其次还要深信因果,要明白因果,知道如是因,如是果。古德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又说:“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因此我们要审查从早到晚依身、口、意三业,所想所做的究竟是违背因果,还是符合因果。楞
3、严经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所以“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我们要知道因果可畏,报应丝毫不爽,宜时加警惕,慎勿造因。 隋唐时代,禅宗盛极一时。一般师徒之间的传法都是以问答形式,透过一问一答就开悟了,真的是以心印心,不立文字。禅人开始之后便到山林静处加功办道,以其所悟的道理印证是否与佛所说的相符。所以那时禅宗出的祖师很多,悟道而不为人知的更不计其数。 宋代以后,人的根性就渐渐浅薄了,不能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开悟了。开了悟的祖师们于是就各出手眼方法,接引学人参禅。 参禅即是参公案、参话头。公案、话头有多种多样,有的参“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有的参“本来面目是谁”,有的参“拖死尸的是谁”,有的
4、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近百年来,禅宗道场都以参“念佛是谁”这个话头最为普遍。 所谓话头,例如“念佛是谁”四个字是一句话,这句话没有说出来以前是话头,说出来之后就是话尾了。虚云老和尚说:“话头就是一念未生之际,即是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着静、不落空,就是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就叫做看话头或照顾话头。”我们练习参禅的人,首先要看这一句话头,不能在这个上面思量卜度,胡私乱想,思维念佛是谁,究竟是谁,这样的思量卜度就不是工夫,而是打妄想了。 2 现在我们谈谈参“念佛是谁”的下手方法。念佛的人当然知道念佛,那么反问你是谁在念佛呢?你一定说:是我在念啊!那么又再问你一句
5、:是口念呢,还是心念呢?如果是口念,那么睡着时,你的口还在,为什么不念呢?刚死了后口还在,又为什么不念呢?如果是心念,那你的肉团心能不能念呢?如肉团心能念的话,那么睡着时,肉团心为什么不念呢?死了之后那个肉团心又能不能念呢?又有人说是灵性在念。那么灵性是怎么样子的呢?是长、是短、是方、是圆、是肥、是痩呢?还是青黄赤白色呢?就是在这个不明白之处,要反问自己。这个反问不是要你以话来反问,而是要你以意反观,就是反观你的话头。集中精神注意力,向自己反问:究竟念佛是谁? 初用功的人,对于这一法没有用过的,是会感到有一点不很自在。你不要怕,坐下来,把腿子盘好包好,把身体坐得端端正正,你自己默念几声佛号,在
6、默念最后一声时,你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谁”字上面。这个巧妙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在反观这个“谁”字时,你的妄想就给挡下去瓦解了。 我们初用功的人,一下子想把住这个“谁”字,把时间看长是比较难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办这个事之前,无量劫以来都是随妄想转。你现在要把它扭转过来,不让它打妄想,要把妄想转变到这个“念佛是谁”的“谁”字上去,这个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办得到的。所以古德说:“要生处转熟。熟处转生。”这两句话怎么说呢,就是我们无量劫以来打妄想打惯了,很熟,而妄想是很熟。要把这个很熟的妄想慢慢的丢掉,转为生;要把参“念佛是谁”这一念抓得很紧,转为熟。这样就叫做生处转熟,熟处转生。 我们参禅,参究话
7、头亦复如是。要把我们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个“谁”字上,不起二念,只是反观这一念“谁”字。 初参用功的人,即使你想把注意力集中,它总是集中不长久,又被妄想打失了,但是你一觉察到时,就立刻赶紧把话头重新再提起来。古人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妄想来了,你不要怕它,不要和它拼命一样,你只要不睬它,不随它转,只要照顾你所参的一句话头就好了。 有些人在这个如意妄想当中,觉得很愉快似的。他们融入妄想了,随着它转,所以感到很自在快乐。这个千万不能随它转,任它打啊!不论是好妄想,是坏妄想,一概都不要它,让它跑开,你只要单单的的地,把这个“念佛是谁”的“谁”字观察好就行了。 “生处转熟。熟处转生。”当我们把“
8、念佛是谁”一念用熟了,妄想便会慢慢减少,心亦会清净了,疑情就会自然现前。当真疑现前时,念念不动,了了常知。如果能够从朝到晚,二六时中功夫都不间断,日久功深,触境逢缘,便能开悟了。 初用功的人还要注意两点:第一,就是你不参“念佛是谁”还好,一参心就烦得很,妄想就翻腾得不得了,这个时候,正是你用功用得得力之处。你如果不是看这个话头,那打妄想你还不知道呢,所以你不要随它转,也不要惧怕它。 当妄想打失了以后,感到自在,举起话头便要平心静气,就是说心要细。因为心不细,你若猛然将话头一提便容易上火,气就往上冲。你只要自己觉察到这一念,照顾这一念,“谁”字还在,你就不要再提了。如果再提,便是“头上安头”了。
9、 第二,初用功的人参“念佛是谁”这一句话,搞了几天感到不得力,又来参另一个3 话头。其实不论哪一个话头,意思都是一样的,好像这个“谁”字是叫我们反观注意力。 所以不论怎样,参禅一定要有一个长远心。 我们现在举一个例子说明吧!就拿我们云居山的老和尚-虚云老和尚。他老人家三十一岁在天台山华顶龙泉庵参偈融镜老法师,教他参一句“拖死尸的是谁”,一直到五十六岁他老人家才开悟,像他老人家那样精进行持都要经过了二十五年。 所以我们现在用功的人,得不到开悟,就是缺少了决定心和长远心。因为这个用功法门,你只要用久了,所谓:“久参有禅,久住有缘。”当你参究话头纯熟了,这一句话头自然时间保持得长。看话头就是看这句话
10、还没有出来之前这一念,一念不生之前就是话头,若果你能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这个话头上,把时间能保持到五至十分钟以上,不打妄想,不起二念,那么你那个心便会慢慢地静下来,时间再长一点,就能感到心念非常安静,身子非常舒服、轻安,头脑也非常清晰,通身上下有说不出的舒服。这个时候,你就能亲自体验参禅的奥妙之处,如古人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自己若还没有到这一步,别人说的你将信将疑,也不会完全相信的。因为这个禅定的境界,就是一切的法门所必须要归纳到这里的。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只要你用功到了一心不乱,久而久之,你那个心就会出现了无限轻安境界。与参禅的工夫得力,是没有二样的。所以文殊菩萨在楞严经上说:“方便有
11、多门。归元无二路。” 从古以来,我们中国出了很多大祖师,唯独是在宗门下出的比较多,其他法门的祖师就较少。近代的几十年前,我们中国还有几位大善知识,譬如云居山的老和尚、扬州高旻寺的来果老和尚、宁波天童寺的八指头陀寄禅老和尚、常州天宁寺的冶开老和尚、杭州灵隐寺的慧明老法师、宁波观宗寺的谛闲老法师,上海龙华寺的应慈老法师,都是近代开了悟的大德高僧。 那么现在的善知识为什么这么的少,甚至还听不到呢?这是由于现在宗门这一法,在禅堂修这一法的人太少了。此外,有些人就是知道了这个法门,但是他们的信心不坚定,不能在这个法门上,死心塌地地下一番死工夫,所以就不能出人才了。 老和尚在世时常说,正法与末法,不是真的
12、分有正法、末法,而是人为所致的。不是法末,是人末啊! 如果我们现在要把禅宗这一法大力提倡,对这一法死心塌地地来用功,不会不出人才的。而现在中国那么大的地方,禅宗道场却是寥寥无几矣。只剩陕西省西安市的卧龙禅寺、我们江西省云居山的真如禅寺和江苏省扬州市的高旻禅寺。高旻禅寺虽然有禅堂,但是坐长香的人少得很了。所以禅宗这一支香已经到了命如悬丝的危险地步了。那么这副重担就落在我们当代的中、青年师父们身上了。禅宗是佛的心印,所以叫心地法门。发道心来参禅的人啊!只要你信心坚定,拿定主意,有一个长远心,努力地参上十年、二十年,不会没有受用的。相反地,如果你信心不坚,又没有长远心,那就很难有所成就了。 今天由于
13、时间的关系就讲到这里,明天在这里再跟各位师傅们说一说吧! 绍云法师开示录二 4 参禅如何起疑情、话头的来源摘自绍云法师开示录 老和尚慈悲,各位法师们慈悲: 参禅用功这一法,首先要明白道理,这个道理呢,就是路头。如果你道理不明白,路头就辨不清楚了,一旦你走错了路,就会离开正道越来越远。所以古人说:“修行无别修,贵在识路头,路头识得了,生死一齐休。”那么就是路头明白了,在用功上面,还要注意善调身心啊! 在用功的时候,坐的姿势,以自然为好,不要故意地把腰挺得很直。应该顺其自然,端身正坐,头靠衣领,两目微开,然后把身心放下来。这样一切调整好了,再心平气和地提起一句话头来参。 有的人,坐下来便打昏沉,左
14、摇右摆。昏沉呢,老是打不开,这个事要靠自己来觉察,因为昏沉多是来自妄想。有的人坐下来,妄想很重,他总想去除妄想,但老是去不掉,就像两个人打架一样,时间一长,就疲倦了,那个昏沉又来到了。所以去除昏沉,首先要注意妄想。 有人问:那么如果妄想去掉了,那个昏沉又怎样对治呢?实际上,那个昏沉很多时是裹着妄想的,只是你在昏沉中不觉察有妄想罢了,你如果把正念一提,你就发觉妄想在不停地翻腾。所以这个时候,你就要觉察你的本参话头在不在。你要是不专心觉察这话头,老是和妄想对拼,你始终拼不过它的。你只要不睬它,不随它转,单单的的地,时时照顾着这个话头。 如果在这个时候,还有昏沉呢?可把眼睛睁开,把两边肩膀动一动,腰
15、部挺一挺,这个昏沉呢,自然就会消失了。千万不能认为那个昏沉是修行一个舒服的境界,不然你就会执着舍不得放,以致一坐下来,很快就会昏沉,左右摇摆,这个毛病就在这个地方。如果这样子长期下去,宝贵的时光都会被浪费掉了,你就被昏沉给度过去了。 又有人问,起疑情是什么状态啊?如何能起疑情呢?这个疑情啊!不是开始用功就能提起来的。开始用功的人,你不要管它得力不得力,只要把这一句话头随时照顾好,不让它被妄想打失。如果出现妄想,你就赶紧觉察,久之,你那个妄想心自然减少,照顾话头就能专一,你的心便静下来了。楞严经云:“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很本无明。
16、”这就是譬喻我们用功的过程。你把这一念话头,照顾得不让它打失,就如同那个浊水,放在那里长久不动,那浊水里面得沙土自然便向下沉淀,清水就现前了。清水现前就比喻我们的自性清净心啊!当自性清净心一现前呢,就名为初伏客尘妄想。 为什么叫初伏呢?因为那个沙土沉在低下,如果一搅动呢,那个沙土又翻起来了。就比喻我们这个妄想心,虽然暂时因为看话头而伏住了,但是我们这个妄想心还没有断根,这只能说是初伏客尘妄想。要把这个妄想心全部断根,这才叫永断根本无明,才能叫了生脱死啊! 参禅用功的人,出现了清净境界,身心出现无尽轻安的时候,千万不能得少为足,认为这个就是禅定境界,有的甚至把它当作三禅、四禅,那便会生起增上慢了
17、。这时,如果不懂得加功进步,你就会倒退,或是走到歧路上去了。所以用功的人要具金刚眼睛5 来观察,简单来说就是要有正知见啊!有了正知见呢,就不会走瞎路了。 有的人又问禅堂里面跑香,是不是跑得愈快愈好?这个不能一概而论的,古来祖师是明眼人,过来人,他们制定这个规矩当然是有其道理的。因为跑香作用就是调和身心,我们这个色身,如果长坐不动,身体血液就不能畅通;因此下座走一走,就使血液能够恢复运行畅通。那么应该跑得快还是慢呢?那个也是不一定的。因为过去得修行人工夫用得好,能利用跑香这个动作来锻炼自己的工夫。光是在静中能有工夫用,动中没有也不行啊!要了生死,一定要把工夫用到动、静一如,所以就要在动中来锻炼。
18、在动中锻炼工夫起来,有的跑得很快,因为他的心念已没有妄想了,他只是光照顾着这一句话头;他跑起来,身体都是轻飘飘的,甚至于不感觉到自己在跑。所以那些老参师傅跑起香来非常快,但是一声站板打下来,他一下子便站住,如同死人一样,没有粗气呼出啊!如果是一般的人,工夫没有用到那一个地步,快跑了一会儿后,停下来就喘粗气了。工夫纯熟了的人,跑起来和坐下来都是一样,你站在他身边,听不到半点呼吸声。 古人说:“静中工夫十分,动中绕有一分;动中工夫十分,睡梦中只有一分;睡梦中工夫有十分,八苦交煎,生死临头,又只有一分。”因此,动中有十分的工夫,在病中就只能够有两三分;病中有十分的工夫,到生死关头,就只能作得了一半的
19、主。所以,若想了生脱死,定要清楚知道自己是否已到了那一步。 首先要从静中做起,当你打坐时,是否没有一念妄想,明明了了,历历明明,没有昏沉,没有无记。静中就是有了这个工夫,动中也不一定有。动中不单指跑香,出坡干活都是动啊!出坡干活有十分工夫的话,病中只能有几分工夫。病中能够真正有十分工夫的话,到生死关头,像活龟脱壳一般的痛苦才能止得住,你在生死关头才能做得主。所以用功的人,要自己考验自己,不能得少为足,不能有后退的心,要勇猛精进,一直用功下去,不达到目的,绝不能退失信心。如是十年、二十年的坚持下去,总会有成就的。 那么疑情又是怎样生起来的呢?当你把话头照顾到没有妄想的时候,你那个心就静下来了。那
20、时,你再反问这个念佛的究竟是谁?就好像有一样很贵重的东西遗失了,不知道丢到哪里去,那么心里面就老是在思维这件事,当下就自然地产生了疑情。但是必须要注意,这个疑情只是一念,就是一个念头;并不是要你思量卜度的、东想西想的思维念佛是谁、究竟是谁,那样就不是在做工夫了,也不是起疑情啊!那时根本就在打妄想了。你只能在你的妄想心没有了,在不明白处生起这个疑情,当疑情一起,那么外面就没有世界了,对你自己来说,也不知道身心了,就只是这一念疑情在啊!好比那个冷火抽烟,一线绵延不断,在这个时候才叫真疑情现前。如果空空洞洞,清清净净,非常舒服,也没有话头疑情在,那个只是无记境界,它不是疑情,也不是工夫,这是用功的人
21、要特别注意的。 一旦真疑现前,就会不分昼夜,不分闲忙,也不分病时,只是单单注意疑念,二六时中,不间不断,久而久之,若碰到因缘,就咚的一声开悟了,到那个时候,你就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了。最低限度,你就是证到见道位了,在宗门下就是破了本参,生死了了一大半,你的道眼也就打开了。所以说宗门下这一法,你要是真实行持,当生就能了6 脱生死! 古来这一法,了生死的人很多很多!祖师们说的话不是骗人的,就是我们信心不足,如果信心具足呢,一定能够办得到的。 又有人问,沩山祖师他教人的用功方法是怎么样?他的宗旨又如何呢?好吧!我就在这里和大家谈一谈吧。 沩山祖师又叫灵佑禅师,他是唐朝的人,是百丈怀海禅师门下的弟子。但
22、是有一位异僧,人称司马头陀,本是三国司马懿的后裔。他虽出生名门,却不幕世荣,年少便于南岳衡山出家了,后来住于江西黄龙山永安寺,持头陀行。他认识典座,负责掌柜大寮炊煮饮食诸事。每次当他汲水时,都见到一只灵龟出现,咄食他簸箕出来的米饭余粒。因此,他每次汲水,总把余饭放置于水边石上,留待那灵龟食用。如是过了很久,一晚,他忽然在梦中见到那灵龟对他说,由于长久以来受其施食供养饭粒,心中感恩殊深,现在它快要离开别去了,因为知道他有厄难,故特来相报。他在梦中便追问究竟有何厄难?灵龟说他将会患上非常严重的目疾,他便请求灵龟解救免难的方法。灵龟告诉他,为报他施饭之恩,会将其唾液流放在他所知道的水边石上,只要把它
23、涂抹在眼目之上,病患即可痊愈。次日早晨,他醒来即觉双目非常疼痛,几至不可支持。他便依梦中灵龟所示,摸索到那水边石上,将唾液涂抹双目。须臾之间,不但剧痛消失了,而且目力超胜过昔日万倍,以致能够上察天文,下知地理,勘与风水通达精微,时人皆称为神眼头陀仙。 一天,司马头陀来探访百丈禅师,对他说在湖南的沩山,找到一处会出一千五百人的善知识的地方,并要求百丈禅师拣选一个人去主持,百丈禅师就派灵佑禅师去了。灵佑禅师到沩山开辟道场的时候,得到当时的裴休宰相护法帮助。裴休宰相给他在那里盖了五千四百零八间的房子,又开了五千四百多亩田,还请了一部大藏经。办妥这些事情后,他问灵佑禅师还有什么需要帮忙?灵佑禅师说:“
24、你应办的都已经办了,但尚欠一件事没办啊!就是我还没有徒弟呀,就请你把你的儿子送到我这里来当和尚吧!”裴休宰相说:“这件事情,我现在不能立刻答应你,因为我只有这个儿子,他现在已经是翰林官阶了,我要回去请示皇上,还要和夫人商量。”回去以后,皇上也同意,夫人也同意,裴休宰相就把儿子送去沩山出家了。 他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法海禅师,就是开辟扬州镇江金山寺的第一代祖师,而白蛇传里面讲的那位法海禅师,只是章回小说中的虚构人物,是杜撰出来的。这位法海师到沩山后,虽然他以前是当官的,可是灵佑禅师对他要求很严格,命他每天都要负责挑担一千多人吃、用的水。一天,他担水担得很是劳累疼痛,他坐下来休息时不禁埋怨地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法师 开示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24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