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docx
《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docx(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感觉的概念,知觉的概念;感知觉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原始的感觉发展阶段;从感知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知觉标准;观察力发展阶段;视觉敏感发展的机制、年龄特点、测定;影响幼儿视力的因素;颜色视觉及其发展,色盲;儿童听觉的发展,与视觉的协调;学前儿童听觉发展及个别差异;听觉的测定、保护和培养;儿童触觉的发生;触觉和视觉、听觉的协调;动觉的发展、痛觉;学前儿童形状、大小、方位、距离、时间知觉的发展;观察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的发展,观察方法的形成。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的概念:人脑
2、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觉等。 2知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它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二、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i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 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 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占优势; 4幼儿的记忆、情绪和意志也受感知觉的影响。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感觉与
3、生俱有,出生后不久,知觉就在感觉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对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很低。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依靠知觉的恒常性,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 三、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3岁后,儿童对物体的知觉,渐渐和有关的概念相联系,知觉活动已发展到能够进行观察。 第三节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概念 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
4、力。 (二)视觉敏度发展的机制 1晶状体的变化调节; 2中枢神经系统对视感觉的信号加以辨认; 。 3视觉系统突触组织的发展是辨别能力发展的基础; 4控制眼动的能力; 5经验的参与,即视知觉。 (三)视觉敏度发展的年龄特点 1新生儿的视觉敏度,孩子出生后即能看见眼前东西,最佳视距在20cm左右; 2婴幼儿的视觉敏度,6个月内是视觉发展的敏感期,4个星期的婴儿视力为2060,8个星期为20100,56个月为2020。 (四)视觉敏度的测定 1视力检查表测定:一般的E字检查表;专为儿童设计的图形视力表; 2用简单观测方法。 (五)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1受遗传和环境影响,视觉经验是促进视觉发展的必要
5、因素。影响视力减退的条件: (1)光线照明; (2)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 (3)坐姿不良。 2儿童弱视:(1)表现;(2)成因;(3)治疗。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 1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2婴儿的颜色视觉:婴儿出生后第三个月开始区分红、绿两种光刺激,但不稳定,第四个月比较稳定。颜色视觉与颜色的明度、色调、饱和度有关。 3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区别颜色细微差别能力的继续发展,同时对颜色的辨别和掌握颜色名称结合起来。3岁儿童不能认清基本颜色和区分各种颜色的色调。4岁区别色调细微差别的能力发展,开始认识一些混合色。5岁注意到色调、明度和饱和度,能辨别更多混合色。 颜
6、色辨别能力的发展,主要在于掌握颜色的名称,主要依靠生活经验和教育。 4色盲 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和红绿色弱4种。 第四节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一、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1听觉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发声特点; 2依靠听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欣赏乐曲,从而还得到美育的熏陶; 3儿童与成人交往,特别是学习口语,必须依靠听觉,听觉对智力、个性发展也有影响。 二、儿童听觉的发生 (一)胎儿对声音的反应 胎儿对声音有反应。据此,孕妇应多听宁静悦耳的音乐,避免过多噪音刺激。 (二)新生儿听觉的发生 新生儿对不同的声调,声音的纯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等都
7、有不同的反应。 (三)听觉与视觉协调活动的发生 1听觉和视觉很早就发展起来; 2持续、复合的听觉刺激有助于视觉定向; 3听觉刺激能导致视觉的习惯化; 4婴儿能识别同时出现的视听觉刺激的一致性。 (四)新生儿的听觉偏好 新生儿爱听人的声音、母亲的声音、柔和的声音、高音调的声音。 三、婴幼儿听觉的发展 随年龄增长,学习语言、接触音乐环境和接受听觉训练的过程中,婴幼儿的听觉迅速发展:儿童的听觉阈限值逐渐降低,听觉感受性提高。 四、学前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 出生后24小时内的新生儿,听觉反应已可分五等,反应形式、强度也不同,存在音高差别阈限。 五、学前儿童听觉的测定 1观察听觉行为; 2简易测听; 3用
8、仪器做听力测查。 六、听力的保护与培养 (一)避免噪音污染 1在家庭为幼儿创设安宁环境; 2在幼儿园教育孩子避免大声喧哗; 3采用吸音设备; 4用养花种草等净化环境。 (二)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 乐音和音乐活动都是幼儿发展听觉的有力手段。 (三)通过学习语言发展听觉 在幼儿园,可组织专IliJil练听力的游戏,训练听力辨别力等。 七、聋儿听觉康复的训练 1早期验配助听器 2早期听力训练 (1)对声音的感知和理解:在游戏中运用音响玩具、游戏,感官功能代偿,音乐训练等; (2)对声音的辨别:结合图片、实物或模型,使聋儿感知不同事物发出的声音。 第五节学前儿童触觉、动觉和痛觉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触觉的
9、发展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一)儿童触觉的发生 儿童出生就有触觉反应,许多种无条件反射都有触觉参加。 (二)口腔的触觉 儿童出生具有口腔触觉,且通过它认识物体。 (三)手的触觉 1触觉探索主要通过手采进行,儿童出生就有本能触觉反应; 2视觉和手的触觉协调,是半岁婴儿认知发展的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触觉探索的开始; 3眼手协调出现的标志是伸手能抓到东西,表明儿童知觉达到了能知觉到物体的位置、手的位置、视觉指导手的触觉活动。 二、学前儿童动觉的发展 动觉的发展使婴幼儿动作越来越准确,动作感受性提高,有助于手控制自己的动作,而系统训练有利于提高动觉感受性,提供声音和视觉刺激物等作为信号,有助于
10、提高儿童对动觉的意识。 三、学前儿童痛觉的发展 儿童痛觉是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表现在痛觉感受性的提高。 1疼痛发生的条件: (1)伤害或过强刺激的刺激量; (2)痛觉阈限; (3)痛的情绪。 2疼痛包括痛的感觉和痛的情绪,孩子疼痛的阈限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第六节学前儿童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 一、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 (一)婴儿的形状知觉 1很小的婴儿已能辨别不同的形状,具有对形状的知觉的恒常性; 2对物体形状的视觉偏好。 (二)幼儿的形状知觉 1在视觉、触觉、动觉的协调活动中,对几何形体知觉的效果最好; 2对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由易到难
11、,具顺序性; 3形状知觉和掌握形状的名称相结合; 4形状知觉在先,用词概括形状的能力在后; 5通过游戏可提高形状知觉水平; 6日常生活需要形状知觉,也为形状知觉发展提供条件。 二、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发展 1婴儿对物体大小知觉的恒常性已经形成; 2视触动觉的共同活动,利于幼儿对积木大小的知觉; 3对物体大小知觉的发展,蕴含着辩证思维发展的萌芽。 三、学前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 1婴儿已有听觉定位能力; 2正常儿童主要依靠视觉定位; 3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和词语所代表的方位概念结合; 4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早于方位词的掌握; 5只能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 6方位知觉的发展是幼儿入学准备的重要内容
12、; 7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辨别。 四、学前儿童距离知觉的发展 1防御反应表明婴儿已有距离知觉; 2婴儿能够区分物体与自己的距离; 3距离知觉的发展受经验影响; 4已有深度知觉,且受刺激模式和刺激条件的影响; 5深度知觉的发展受经验影响较大。 幼儿园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中,因深度知觉的发展不足而出现安全问题,教师要特别注意加强教育。游戏和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幼儿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的发展。 五、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1婴儿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即由生物节奏周期(生物钟)所提供的时间信息而出现的时间知觉。 2随年龄增长,会产生与具体事物和事件相联系的时间知
13、觉,主要是依靠生活中接触到的周围现象的变化。 3逐渐能通过钟表和日历认识时间,把钟表和日历上的字符形象化。 46岁以后,能够开始学习对持续时间进行估计。 5幼儿时间知觉发展的方向是思维参与时间的知觉,即把时间知觉和时间概念联系起来。 第七节幼儿观察的发展 幼儿观察的发展,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以及观察方法等方面。 一、观察的目的性加强 幼儿观察的目的性从低到高可分为三级:低级、中级、高级。 二、观察的持续性延长 幼儿初期,观察持续时间很短,其持续性和目的性有关。 三、观察的细致性增加 经过系统的培养,幼儿观察的细致性能够有所提高。 四、观察的概括性提高 对图像观察概括化可分
14、四个阶段:个别对象、空间联系、因果联系、对象总体。 五、观察方法的形成 幼儿的观察,是依赖于外部动作向以视觉为主的内心的活动发展。 1幼儿的观察是从跳跃式、无序的逐渐向有序性的观察发展。 2幼儿掌握观察方法,需要教师指导和培养,如指导不当,反而阻碍幼儿观察的发展。 3成人的指导语,往往影响幼儿观察图画的水平。 第八节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一、适应现象 1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适应现象。 2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 二、对比现象 1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
15、现象叫感觉的对比,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 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掌握对比现象的规律,对提高幼儿感受性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不同分析器的感觉,也会因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在视觉感性方面较明显。 在组织幼儿观察活动时,不应有喧哗声,教师的声音也不应很大。 三、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受以下因素影响: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包括颜色、形状、声音和强度方面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分离。 教师要运用背景与对象关系的规律,教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验演示,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教材的重点部分,使用粗线条、粗字体或彩色笔,使它们特别醒目;教学指示棒
16、与直观教具的颜色不要接近。 2对象的活动性。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易被知觉为对象。 据此,教师应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及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在视觉刺激中,凡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的组合,即“时距”的接近也是分离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 据此,教师绘制挂图时,为突出需要观察的对象或部位,周围最好不要附加类似的线条或图形,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不同色彩;凡说明事物变化或发展的挂图,更应注意每一个演进图的距离;教师讲课声音应抑扬顿挫。 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结合。人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
17、协同中实现的。由于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直观材料加上教师讲解,幼儿才能很好理解。 据此,教师对直观材料的区别,必须和言语讲解结合起来。 第五章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记忆的概念;记忆与知觉的发展,与想象、思维的发展,与言语的发展,与情感和意志的发展;记忆发生的指标、时间;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趋势;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记忆的特点;记忆的保持、遗忘及排除影响“保持”的因素。 第一节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记忆的概念 1定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2环节包括识记、保持、恢复。恢复又包括两种形式:再认、再现(回忆)。 二、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8、1记忆与知觉的发展 记忆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而知觉的发展又离不开记忆。知觉中包括着经验的作用。知觉的恒常性和记忆有密切关系。 2记忆与想象、思维的发展 儿童的想象和思维过程都要依靠记忆。记忆把知觉和想象、思维联结起来,使儿童能对知觉到的材料进行想象和思维。儿童最原始的想象和记忆不易区分。 3记忆与言语的发展 儿童学习语言要靠记忆,儿童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离不开记忆。 4记忆与儿童情感、意志的发展 记忆的发展影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记忆使情感丰富,意志活动稳定。 第二节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一、记忆的发生 (一)记忆发生的指标 从认知心理学观点看,记忆包括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过程。判断个体记忆
19、发生的时间与所用指标有关。前语言时期儿童的记忆,一般采用三个指标: 1习惯化; 2条件反射; 3重学记忆。 (二)记忆发生的时间 1习惯化不学而能。新生儿出生不久即出现对刺激物的习惯化,这是原始的记忆因素。 2自然条件反射发生于出生后10天左右;人工条件反射出生13天的新生儿即可形成。 采用指标不同,判定记忆发生的时间也稍有不同,但不论用何种方法或指标进行研究,都可肯定,新生儿期已经出现了记忆。 二、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一)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 1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依次出现; 2记忆的潜伏期延长,即长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延长; 3由“幼年健忘”到出现可保持终生的记忆。 (二)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
20、 1儿童最初出现的记忆全部都是再认性质的记忆; 2整个学前期,再现都落后于再认; 3再现在两岁左右出现,再认和再现的差距随年龄增长而缩小; 4再认依赖感知;再现依赖表象。 (三)记忆容量的增加 1记忆广度,人类短时记忆广度为72个信息单位(组块),儿童不是一开始就具有人类记忆广度的; 2记忆范围扩大,指记忆材料种类的增多,内容的丰富,信息加工能力增强; 3工作记忆能力增强。 (四)记忆内容的变化 从记忆内容看,可分为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乙和语词记忆。 1运动记忆(2周左右),儿童最早出现的是运动记忆; 2情绪记忆(6个月左右),新生儿已有明显表现; 3形象记忆(612个月左右),依靠表象
21、进行; 4语词记忆(1岁左右),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发展。 三、记忆策略的形成 记忆策略的形成和记忆有意性的发展密切联系,包括对记忆的计划和使用记忆的方法。常见记忆策略有: 1反复背诵或自我复述; 2使记忆材料系统化; 3间接的意义识记。 第三节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一、l岁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一)新生儿记忆的特点 新生儿是记忆发生的时期,主要是短时记忆,表现为对刺激的习惯化和最初的条件反射。 (二)出生后头半年记忆发展的特点 1长时记忆开始发生的阶段(13个月); 2长时记忆有很大发展(36个月)。 (三)生后第二个半年记忆发展的特点 1再现的潜伏期明显延长(612个月);
22、 2开始出现工作记忆(8个月左右)。 二、l3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1再认的内容和性质发生变化,再认形式的记忆发展较早。语言真正发生后,再认的内容和性质迅速发生变化。 2符号表象记忆产生,l岁以后,由于语言发展,儿童得以用符号进行表征,从而产生符号表象记忆。 3短时记忆出现重要变化,由于语言产生而发生重大变化。 4出现初步的回忆,用行动表现出初步回忆能力: (I)替成人找东西; (2)延迟模仿。 三、3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到了幼儿期,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无意记忆、机械记忆、形象记忆继续发展,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记忆的意识性、理解性明显提高,表现为有意记忆、意义记忆、语词记忆和记忆方法继续发展
23、。这表明记忆发生了质的变化。 (一)意识性 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基本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 (I)无意记忆的效果优于有意记忆; (2)无意识记效果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3)无意记忆是积极认知活动的副产物,不是直接接受记忆任务和完成记忆任务而产生,而是在完成感知和思维任务过程中的附带结果。 幼儿无意识记的效果依赖于: 客观事物的性质; 客观事物与主体的关系; 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 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 活动动机。 2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1)有意识记在成人教育下产生; (2)有意识记效果依赖于对记忆任务的意识和活动动机; (3)有意再现的发展先于有意识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第四 学前 儿童 感觉 知觉 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23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