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尿有形成分检查.docx
《第章尿有形成分检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章尿有形成分检查.docx(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章尿有形成分检查 第八章 尿有形成分检查 第一节 检测方法 本节考点: 检测方法 方法学评价 质量控制 检查方法 尿沉渣是尿有形成分经离心沉淀、在显微镜下见到的尿有形成分。这些成分可来自肾脏或尿道脱落的细胞、形成的管型、结晶和感染的微生物、寄生虫等。 尿沉渣检查可以弥补尿理、化检查不足造成的漏诊,对辅助泌尿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等有重要意义。目前,尿有形成分检查常用的方法除了传统一般光学显微镜检查法和仪器检查法之外,还有特殊显微镜的检查,主要有: 1.相差显微镜法:是以光的衍射和干涉现象照射标本,产生明暗不同的反差进行识别,有助于辨别透明管型、不典型红细胞、新鲜尿中血小板。
2、2.偏振光显微镜法:利用光的偏振特性对具有双折射性的物体进行鉴别,如可显示盐类结晶的精细结构。 3.透射电镜法:利用电子束作为“照明波源”可明显提高分辨率,将尿沉渣标本切成超薄片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准确分辨出细菌管型、白色念珠菌管型、血小板管型、粗颗粒管型和细颗粒管型等。 方法学评价 1.显微镜检查:目前,尿沉渣检查虽可用尿沉渣分析仪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查。但迄今为止,仍无任何一种仪器可以完全代替显微镜检查,尿沉渣显微镜检查仍然是一种方法简便、价廉、结果最可靠的检查方法,尿沉渣显微镜检查同时也是最重要参考方法。 直接镜检法:简便但阳性率低,重复性差,易漏诊。仅适用于急诊有明显混浊血尿、脓尿的检查
3、。 离心法:敏感阳性率高,但操作较繁琐费时。国内外对临床尿沉渣检查方法,已制定了标准化操作程序。 定量尿沉渣计数板法:使尿沉渣检查更符合标准化的要求。 染色法:有助于识别细胞、管型等。 1)Sternheirner-Malbin染色法:为常用的染色方法,能辨别管型尤其是透明管型及各种形态的红细胞、上皮细胞,并能区别存活及死亡的中性粒细胞和检出闪光细胞。 2)巴氏染色法:观察有形成分的微细结构,对泌尿道肿瘤细胞和肾移植排异反应具有诊断意义。 3)其他特殊染色: 尿沉渣结合细胞化学染色、荧光抗体染色和酶免疫化学染色法:可清晰地辨别各种细胞、管型的形态结构。细胞过氧化物酶染色:根据粒细胞含过氧化物酶
4、的特点,可鉴别不典型的红细胞与白细胞,并可区别中性粒细胞管型及肾上皮细胞管型。酸性磷酸酶染色:可区分透明管型与颗粒管型。阿利新蓝、中性红等混合染色:可辨别白细胞种类和细胞存活情况;区分正常红细胞、小红细胞、影红细胞及上皮细胞、管型种类。 偏振光显微镜检查:可识别脂肪管型中的脂肪成分,如胆固醇酯,在管型的黑色背景中嵌有大小不等的明亮球体,中心为黑色的十字架形状,又称马尔他“十字”;鉴别和确认尿沉渣中各种结晶。 2.仪器法: 灵敏度较、重复性好,速度快,效率高;但目前尿沉渣分析仪特异性仍有待提高。 质量控制 影响尿沉渣检验结果的因素较多,如,尿酸碱度和渗透压的影响。因此,必须强调尿沉渣 第1页 检
5、查质量控制。 表1-8-1 尿酸碱度和渗透压对有机沉渣物的影响 有形成分 红细胞 白细胞 管型 高渗尿 皱缩,体积变小,星形或桑葚状 体积缩小 可存在较久 低渗尿 膨胀,体积变大,不定形,无色 膨胀,易破坏 易崩裂 酸性尿 可存在一定时间体积缩小 体积变小,能存在一定时间 可存在较久 碱性尿 溶解破裂,形成褐色颗粒 膨胀,形成块状结构 溶解,崩溃 1.标本采集:一般宜用新鲜、随机中段尿。要避免污染。尽量不加防腐剂。详细可参照“尿标本采集”。 2.使用标准器材: 如一次性清洁干燥容器、标准尿离心管、尿沉渣定量分析板等。 3.采用可靠尿沉渣质控物: 如无质控品,也可用患者新鲜尿标本作重复性试验进行
6、考核。 4.我国尿沉渣检查标准化要求: 标准化操作:取尿10mL离心,采用水平式离心机,有效离心半径15cm1500r/min,相对离心力400g,离心5min。手持离心管4590弃除上层尿,保留0.2ml尿沉渣,轻轻混匀后,取1滴置载玻片上,用18mm18mm或22mm22mm的盖玻片覆盖后镜检。首先在低倍镜视野下观察尿沉渣分布的情况,再转高倍镜视野仔细观察细胞;检查细胞,应观察l0个高倍视野,检查管型,应在观察20个低倍镜视野,分别记录每个视野的细胞和管型数,计算平均值报告; 如数量过多可报告有形成分所占视野的面积情况,如1/3视野、1/2视野、满视野等。报告形式为:细胞xx/HPF;管型
7、:XX/LPF。建议逐步实行尿沉渣定量板法报告方式;还可采用尿沉渣分析工作站检查法,该法通过蠕动泵自动定量将尿沉渣吸入,并自动悬浮在流动池内,镜检后自动冲洗并定量报告,此2种方法均可实行标准化。 5.与各种尿化学分析法互相参照。 6.加强与临床联系。 第二节 尿细胞检查 本节考点: 红细胞 白细胞 上皮细胞 吞噬细胞 其他细胞 红细胞 尿红细胞形态与尿酸碱度、渗透量有密切关系,因此,必须注意鉴别。 1.红细胞形态 正常红细胞:尿中未经染色的红细胞形状为双凹圆盘状,浅黄色,直径大约8m。 异形红细胞:尿异形红细胞常见的形态有:大红细胞,直径8m。小红细胞,直径5/HPF为镜下血尿。 表1-8-2
8、 尿沉渣主要成分参考值 方法 红细胞 白细胞 管型 上皮细胞 结晶 直接镜检法 0偶见/HP 03/HP 0偶见/LP 少见 少见 离心镜检法 03/HP 05/HP 0偶见/LP 少见 少见 尿沉渣定量分析仪 012/l 012/l 01/l 定量分析板法 05/l 010/l 5.临床意义:鉴别红细胞形态有助于判断血尿是肾源性还是非肾源性疾病。 肾源性血尿: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红斑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源性血尿时,多伴尿蛋白增多明显,而红细胞增多不明显,还常伴有管型,如颗粒管型、红细胞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等。 非肾源性血尿:见于暂时性镜下血尿,如正常人,特别是青少年
9、在剧烈运动、急行军、冷水浴,久站或重体力劳动后。女性患者,还应注意是否有月经血污染尿,应通过动态观察加以区别。泌尿系统自身疾病:如泌尿系统各部位的炎症、肿瘤、结核、结石、创伤、肾移植排异反应、先天性畸形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血尿。其他: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合并血小板减少、DIC、高血压、动脉硬化、高热;某些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泌尿系统附近器官的疾病如前列腺炎、精囊炎、盆腔炎等。非肾性血尿的特点为尿红细胞增多,而蛋白不增多或增多不明显。 白细胞 1.白细胞形态 完整的白细胞:新鲜尿中完整白细胞呈圆形,直径1014m,不染色
10、时核较模糊,浆内颗粒清晰可见;加入1%乙酸处理后,可清晰地看到细胞核;染色后粒细胞的胞核呈紫红色,细胞质中可见紫色颗粒;常分散存在。在低渗尿及碱性尿中,胞体常胀大,直径可达18m左右,约半数可在2h内溶解。 第3页 图2 白细胞 图3 白细胞 闪光细胞:急性肾盂肾炎时,在低渗条件下,可见到中性粒细胞胞质内颗粒呈布朗分子运动,在高渗尿及酸性尿中,白细胞常萎缩,直径多为810m。 脓细胞:在炎症过程中破坏或死亡的中性粒细胞外形多变,不规则,结构模糊,浆内充满粗大颗粒,核不清楚,细胞常成团,边界不清,已为死亡细胞,称为脓细胞。 图3 成堆的脓细胞 图4 闪光细胞 尿中白细胞形态受下列因素影响:尿pH
11、增高,白细胞容易破坏,pH8.4时,白细胞可于数分钟内破坏。尿稀释和尿渗透压减低,使尿中白细胞解体。尿标本置于温度高的环境或放置时间过长,白细胞破坏。 2.脓尿 尿白细胞:5/HPF,称镜下脓尿。如尿乳白色含大量白细胞,甚至出现凝块,称为肉眼脓尿。 3.临床意义 尿白细胞检查主要用于泌尿系统及邻近组织器官感染或炎症疾病诊断。 肾盂肾炎:由细菌感染所致,尿细菌培养为阳性。有些肾盂肾炎首发症状为血尿,或镜下血尿;在急性期尿白细胞明显增多,还可见小圆上皮细胞、闪光细胞等;多数有白细胞管形。 膀胱炎:尿白细胞增多常伴有脓尿,可见小圆上皮细胞、大圆上皮细胞、闪光细胞等,但无管形。急性期可有明显的肉眼脓尿
12、。用尿三杯试验可区分脓尿部位:如脓尿出现于第三杯,提示为膀胱颈炎、膀胱三角区炎症;如三杯均为脓尿,提示病变位于膀胱颈以上的尿路,见于膀胱炎、输尿管炎、肾盂肾炎、肾脓肿、肾积脓等。 女性阴道炎、宫颈炎和附件炎:尿白细胞增多,常伴大量鳞状上皮细胞。在血尿中,如红细胞与白细胞比例为500:1,应考虑出血,如比例为200:1,应考虑为炎症。 肾移植后排异反应:尿中可出现大量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 其他:药物性急性间质性肾炎,尿单核细胞增多,而急性肾小管坏死时单核细胞减少或消失。嗜酸性粒细胞尿,见于某些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药物所致变态反应等。 上皮细胞 尿上皮细胞来源:主要来自肾小管、肾盂、肾盏、输尿管、
13、膀胱和尿道等。 1.上皮细胞形态 肾小管上皮细胞:来自肾小管立方上皮。肾小管上皮细胞形态不一,多为圆形或多边形,又称多边细胞,略大于中性粒细胞,一般不超过15m;胞核圆形,核膜厚,核突出易见;胞质中可有小空泡、分布不规则、有时见出现数量不等的含铁血黄素颗粒或脂肪小滴,此时,又称复粒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形态与移行上皮细胞底层的小圆上皮细胞相似,须注意鉴别。 图5 肾小管上皮细胞 移行上皮细胞:由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近膀胱段等处的移行上皮组织脱落而来。 1)大圆上皮细胞:为表层移行上皮细胞,胞体较大,如果在器官充盈时脱落,则胞体较大,约为白细胞的45倍,多呈不规则圆形,核较小,常居中;如在器
14、官收缩时脱落,则胞体较小,约为白细胞的23倍,形态较圆。 第4页 图6 表层移行上皮细胞 2)尾形上皮细胞:多来自于肾盂,为中层移行上皮细胞,体积大小不一,常呈梨形、纺锤形或带尾形,核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 图7 中层移行上皮细胞 3)小圆上皮细胞:为底层移行上皮细胞,形态较圆,较肾小管上皮细胞略大,但胞核较小。 图8 深层移行上皮细胞 鳞状上皮细胞:形体扁平而薄,又称复层扁平上皮细胞,来自于输尿管下部、膀胱、尿道和阴道的表层。胞体为尿上皮细胞中最大,形状不规则,多边多角,边缘常卷折;胞核很小,呈圆形或卵圆形,有时可有两个以上小核,全角化者核更小或无核,为上皮细胞中胞核最小者;胞质丰富。 图9
15、 鳞状上皮细胞 2.参考值 肾小管上皮细胞:无。移形上皮细胞:无或偶见。鳞状上皮细胞:少见。 3.临床意义 肾小管上皮细胞:尿中一旦增多,即提示肾小管病变。见于:急性肾小管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性炎症,如肾小管上皮细胞成堆出现提示肾小管有坏死性病变;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移植术后1周,尿内可出现较多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随后逐渐减少至恢复正常,但如发生排斥反应,则尿中可再度大量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及管形;如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见含铁血黄素,则提示有慢性心力衰竭、肾梗死、血管内溶血等。 移形上皮细胞增多:尿中出现大量移行上皮细胞时,提示有相应部位的炎症或坏死性病变。膀胱炎时,可大量大圆上皮细胞或成片脱落
16、;肾盂肾炎时,常见尾形上皮细胞增多。 鳞状上皮细胞增多:尿中大量出现或片状脱落,或伴白细胞、脓细胞,多见于尿道炎;女性患者,应排除阴道分泌物的污染。 吞噬细胞 1.种类有2种:小吞噬细胞,来自中性粒细胞;大吞噬细胞,后者来自组织细胞,体积约为白细胞的23倍。 2.参考值:无 3.临床意义:尿中出现吞噬细胞提示泌尿道急性炎症。可见于: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常伴白细胞、脓细胞增多和伴细菌。 其他细胞 1.柱状上皮细胞:正常尿中,一般无柱状上皮细胞。如出现较多,提示慢性尿道炎、慢性腺性膀胱炎的可能。 2.多核巨细胞:一般认为来源于尿道移行上皮细胞。正常尿中无此细胞,多见于麻疹、水痘、腮腺炎
17、、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感染。 3.病毒感染细胞及其包涵体:细胞内包涵体可作为病毒感染的诊断依据。通常用瑞-姬染色显微镜检查,可获得一定的阳性率。常见细胞病毒包涵体有:人巨细胞病毒包涵体、人乳头瘤病毒包涵体、人多瘤病毒包涵体、单纯性疱疹病毒等。 第三节 尿管形检查 第5页 本节考点: 管型形成机制和条件 管型种类、形态和临床意义 管形形成机制和条件 1.尿管形定义 是一些有机物或无机物,如蛋白、细胞或结晶等成分,在肾小管和集合管内凝固聚合而形成的圆柱状结构物。 2.管形形成机制和条件 尿蛋白质和T-H蛋白浓度增高:尿蛋白质和T-H蛋白,是形成管形的基础物质。病理情况下,由于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增高
18、,大量蛋白质由肾小球进入肾小管,肾小管的重吸功能减低,过多的蛋白质在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内积聚。 尿浓缩和肾小管内环境酸化:尿浓缩可提高尿蛋白的含量,盐类增多,而尿酸化后又促进蛋白凝固、沉淀,由溶胶变为凝胶并进一步固化,致使尿流速减慢,促使肾小管远端形成管形。 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病理情况下,也需要有交替使用的肾单位,使尿在肾单位的下部有足够停留时间,蛋白等物质才能浓缩、沉淀形成管形。 管形种类、形态和临床意义 管形只在肾小管或集合管内形成,其外形长短、粗细,基本可反映肾小管和集合管内腔的形状。 1.透明管形 形态:透明管形一般呈规则圆柱体状,但大小、长短很不一致;通常两边平行,两端钝圆,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章尿 有形 成分 检查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23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