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照明整理.docx
《电视照明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视照明整理.docx(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电视照明整理第一章 电视照明是一门艺术 第一节 电视照明的意义 光是万物之灵,对于电视艺术来讲,光线是它的灵魂,光线直接参与了初创阶段的文学构思、画面设想、光线设计和主创阶段的形象造型、环境再现、气氛烘托等艺术创作的全部过程。电视:光电光 在这个环节中,光使画面的重现,起着直接的作用。 电视艺术是靠画面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来叙述事件和故事、刻画性格和心理活动、传达作者主观情感的一门综合性艺术 第二节 电视照明的任务 一、满足摄录技术上的照明要求 光是获得画面影像的先决条件是使摄像管取得准确信号的基础。 提供合适的照度/提供合适的光比 /提供稳定的色温平衡/ 二、用光完成画面的艺术造型 三、突出
2、强调主要场景和主要人物 四、再现环境气氛与时间概念 真实而浓郁的环境气氛,能够烘托人物,表达生活气息,同时环境气氛能够吻合观众心理和表达画面人物的性格、职业、爱好。 五、戏剧表现的需要 根据剧本及拍摄要求、拍摄现场内所提供的环境和人物的渲染、刻划、表现。依据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照明方式。 六、画面构图的需要 电视画面构图讲究有章法,有秩序,重点突出主要场景和主要对象。 第三节 电视照明的基本特点 电视照明的根本任务:利用其光线参与艺术的创作,用光线描绘和塑造镜头前的形象。 一、电视照明具有时限性 时限性是指在一定的时限内完成照明的设计、布光等。 二、电视照明具有可塑性 电视照明的可塑性是指在不同
3、的场景中完成各种环境的交代、气氛的展现和人物的塑造。 三、电视照明具有纪实性 电视照明的纪实性指 追求自然光线效果,但并不是片面要求照明完全利用拍摄现场的固有自然光和现场光,而不加任何人工光,有时在自然光基础上使用人工光 来加强照明的真实效果而不留人工痕迹或少留人工痕迹。 四、电视照明具有体现性 电视照明的体现性指剧情、主题、情节、思想的外在形式的体现 第四节 电视照明与电影照明的区别 一、亮度比和光比要求的不同 拍摄载体不同对宽容度、亮度比的要求不同。电影照明亮度比和光比分别为100:1和7:1,而电视照明则为30:1和2:1 二、多机和单机拍摄布光要求不同。 多机连续拍摄的布光“为不同镜头
4、的连续拍摄而安排,对任何角度都能适应。 三、多种体裁与单一体裁照明的不同 电视照明包括电视剧照明、演播室照明、电视专题片、电视新闻片照明等。 四、实景照明与棚内照明的不同 电视照明:实景进行拍摄与照明的片子所占比例相当大。电影照明:摄影棚内照明优于电视的实景照明。 五、素养和适应性的要求不同 第二章 光的基本概念 一、物体的亮度由两个因素决定:照明光的强弱和它反射光线的能力。 照度表示被照明物体表面在单位面积上所接受的光通量,即某物表面被照亮的程度。单位是勒克斯(1ux)。 射到物体上的光线强度,大体上取决于光源的功率和设计及与物体的距离。它们之间的规律如下 1照度大小与光源发光强度成正比,在
5、距离不变时,光源越强照度越大。 2 . 物体表面照度大小与光线投射方向有关,越垂直强度越大。 3在点状光源条件下,物体表面照度的大小与光源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即按照平方反比定律。此规律适合点光源,也适合一般的灯光和闪光灯,不适用于聚焦的光源。 二、亮度 亮度表示物体表面发光的强度值。包括自身发光(如灯丝),和反射面和透射面的物体。 在单位面积中的发光强度即是该物体表面的亮度。 亮度与发光面的方向有关同一发光面,在不同方向上亮度值是不同的。 所谓亮度是按垂直于视线的方向计量的,在垂直于视线的方向上,发光面在单位面积中发光的强度叫亮度。亮度单位是坎每平方米也称尼特(nt) 第四节 反射与透射 一、光的
6、反射 由于物质表面结构的不同,物质对光的反射性质也不同。物质对光的反射形态基本上有三种:即镜面反射、漫反射及半漫反射。 二、透射光对摄影的影响 光的透射在摄影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被摄物体的反射1 光穿过相机镜头(是一 组透镜)的镜片聚焦在感光胶片上,就形成影像。 光的透射还有两个规律 一是透明物体是有色体时,透射后的光线便带有这种物体的颜色; 一是当光线透射过透明物体时,一部分光波被反射,少量被吸收、这样光线便受到了损失大,所以透射的光比直接投射的光要弱许多。 第三章 色温与色彩 一、色温 当绝对黑体在某一特定温度下,其辐射的光与某一光源的光具有相同特性,则绝对黑体的这一特定温度就定义为该光源的
7、色温。 二、电视照明的光源可分为两大类: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 三、色温平衡 是指使用光源色温与摄像机色温一致;同一场景中几种不同光源色温一致;日光下被摄体亮部日光色温与暗部使用的灯光辅助光色温一致。 色温平衡的方式: 1平衡光源色温与摄像机色温。 标准的日光色温为5400K,灯光色温为3200K 摄像机根据光线色温3200K来规范基本光谱特性和标准工作状态的。 摄像机自身有三档滤色片:3200K档灯光色片和5600K档日光色片和5600K +1/4ND(灰片)档日光色片。 光源与摄像机色温不平衡的解决办法: 将光源色温调整到摄像机色片的标准上。将摄像机色片调整到现场光源色温的标准上。在选择合适
8、滤色片同时,利用现场光调节白平衡。 2平衡一个场景中几种不同的光源色温。如:窗口进来的光线为5400K,室内暗部加3200K辅助光. 调整方法: 加 或 加 3200K 5000K以上 3 在自然光的直射光照明下,被摄体暗部有时需要加辅助光照明,以表现和强调暗部层次。 方法:用电瓶灯或一般灯具加蓝色滤色片。 总结: 1、摄像机适应照明光的彩色还原控制 通过加装滤色镜改变画面的色调 降低光源色温的滤光片:橙系列滤光片 提高光源色温的滤光片:蓝系列滤光片 通过电路状态调整改变画面色调 2、 照明光适应摄像机的彩色还原控制 利用色温校正滤色纸改变照明光色温:降色温 (橙) 升色温 (蓝) 第四章 色
9、彩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色彩的基本属性 一、色别也称色相,是色的最基本特性,色别用来说明彩色之间的主要区别或者彩色与消色之间的区别人们常将色分为的大类,即暖色调和冷色调、所以,色别也称色调 二、明度 色调相同的色彩看上去还有深浅之分,把色彩的这一特征称为明度。明度即同一色别的相对亮度。光谱中的一种色因光线照射的强弱不同而出现颜色的深浅、明暗的不同变化,这种变化就是明度的变化。 三、饱和度 色调相同的色彩除了有明度上的差别外,还表现了不同的鲜艳程度,即色彩的纯度或称为色纯度。饱相度指颜色的鲜艳程度。 影响色彩饱和度的因素有: 1、不同的光线照明,物体的色彩饱和度会有不同的变化。 晴天照明,物体表
10、面明度增加,色饱和度正常;阴大光线晦暗,光线呈现散射和漫反射状态物体表面明度降低,物体的色彩饱和度亦随之降低;阴雨天和雪雾天光线照明饱和度同样偏低。 2、物体表面结构状态对饱和度也有直接影响。 凡是粗糙的物体表面结构,对光线的反射迟缓、表面明度下降,色彩饱和度降低。 3、物体距离视点或镜头越远,由于空间中的介质会随之增加,色彩饱和度越低。同样,如果拍摄中使用长焦距镜头,对物体色饱和度也会带来影响,焦距越长,色彩饱和度越差。 4、不同季节对色彩饱和度也有影响。 拍摄冬季的原野、荒漠、雪原、群山等景物,被摄物的色彩以消色为主,色彩难以表达。夏季物体的色彩最为真实,特别是光滑表面结构的物体表面色泽鲜
11、艳饱和纯正,给人以悦目、艳丽之感。 物体色饱和度与明度的关系是相对的,有时明度高面其饱和度却不高。 第三节 色彩的变化规律 一、冷暖变化 冷暖变化直接受物体本色、光源色和环境色等影响。 二、透视变化 透视规律: 1物体距离视点越近,物体色彩饱和度越大;反之,物体色彩饱和度越小。 2物体距离视点越近,其色彩的色相越偏暖;反之物体的色彩的色相越偏冷。 3物体距离视点越近,同一色彩色浅的明度高,色深的明度低;距离越远,色浅的明度下降,色深的明度增强。 三、强弱变化 色彩的强弱受距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物体色彩的色感近强远弱。此外,还因色别不同而2 产生差异。例如,在视觉感受上,暖色比冷色强,原色比补色
12、强,补色比消色强。 第六章 电视照明工作者的基本素养 第一节 电视照明工作者的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指人感知、领会或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些事物、形式、艺术的美的反映、追求、感觉或思维。 电视照明创作者的审美意识是指电视照明工作者对某一艺术形式、光线气氛、物体造型的美的一种反应、追求、感觉。这种审美意识贯穿一电视照明艺术创作的全过程。 提高: 一、审美意识与修养 文学:文学剧本是一剧之本,是电视艺术创作的蓝图。电影艺术、绘画艺术、摄影艺术、音乐艺术灯光技术。 二、观察与积累 电视艺术十分注重观察生活中不同时刻的物体表面的光影变化、不同时间的气氛变化、光线的变化带来的色彩变化等等。 另外,还比较注
13、意观察常人注意不到的光线在宏观与微观上的美妙变化,及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效果,不断地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审美感受。 三、审美意识与创作 电视照明工作者的创作者首先体现在对文学剧本的最初理解、鉴赏方面。接下来是对场景的选择,再接下来是将自己的审美感受、思想融于布光设计中。 第二节 电视照明与轴线 轴线:通常指在摄像创作中 “被摄体的视线、运动方向或被摄体间相互交流的位置关系所构成的一条无形的直线”。 一、 摄像轴线的运用规律 同一时间与场景内拍摄连续性较强的镜头时,主角度所在的被摄体关系线或方向线一侧180范围内,摄像机可以进行各种运动. 轴线种类:方向轴线和关系轴线 1、方向轴线 是由被摄体面向或运动
14、方向产生的。 2、关系轴线 是由被摄体与被摄体相互间的位置关系产生的。 3、合理越轴 A.在两个方向、位置不统一的镜头中间加入一个空镜头或骑在轴线上拍摄的镜头。 B.在镜头运动之中向观众交代越轴的过程。 C.通过画面中人或物自身的运动来改变原来方向的位置关系。 D.使用人或物的特写镜头进行过渡或特写镜头中人物的动作改变原人物的方向和位置关系等。 E.利用淡入/淡出、叠化、划变等特技方法跳轴。 二、光线轴线是光的投射方向与被摄体形成一条无形直线,有时简称为光轴。 三、光线轴线的规律 1、自然光的变化:入射角的大小、亮度的高低、反差的强弱、色温的高低上。受地理条件、气候、季节、时间的影响。 2光线
15、的各种各样变化意味着光轴同时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 3场景内光源同被摄体关系一经镜头拍摄,被摄体的位置、相互间的关系、光线与被摄体的状态等就不能再调整了。 四、光线轴线的合理使用 1、时间的选择2、补拍与错位 注意:时间的对应;光线方向的统一;入射角的大小一致;反差与亮度的协调;受光面与阴影面比例的把握。3、越轴与合理越轴 场景由封闭式结构转变为开放式结构;增加镜头的视点,开拓观众的视野; 追求全方位立体的现场表达方式;场面调度更富连续性,能形成流畅的视觉语言; 多角度不同照明状态下展示被摄体,具有“全描”效果。 第七章 电视照明与画面造型 空间透视规律:近大远小。近深、暗、饱和度高、清晰;远
16、浅、淡、饱和度低、模糊。 第一节 照明与空间深度 1、如何加强空间透视: 一、光线入射角的选择 二、光线方向的确定 三、光线明暗比例的控制 四、色调冷暖的配置 五、其他摄像表现手法:重复景物,镜头焦距,景深,角度,线条 、照明与表面结构 一、粗糙的表面结构 二、光滑的表面结构 三、透明的表面结构 四、镜面的表面结构 第八章 外景自然光照明 外景自然光照明,是指室外拍摄电视片的一些场景和镜头时,主要依靠太阳的直接和间接照明,有时也需要一些人工光对场景和人物进行局部修正和光线调整。 第一节 电视外景照明 一、自然光照明的规律变化 光线入射角:小大小;物体的投影:长短长;光线的色温:低高低; 光线的
17、反差:小大小;光线的亮度:低高低。 二、在光影变化中寻找最佳创作效果 照明面积大、范3 围广 优点:能全面反映场景及物体的外貌、特征,满足照度要求。 缺点:不能突出主要场景和主要对象。 三、具有强烈的时间性 光影时刻变化为创作提供了真实环境,但必须寻找合适的时间。 第二节 外景自然光照明的任务 一、对自然光进行选择 二、弥补“先天不足” 三、人为调整自然光的反差 四、被摄体暗部偏色的校正 五、模拟和再现特殊效果的光线照明效果 六、再现真实的夜景气氛 第三节 直射光照明 直射光照明,通常指太阳没有被云雾和空间中的介质遮挡,直接把光线投射到地面上。 自然界中的景物和物体的表面有较明显的受光面、阴影
18、面和投影,即有明显的光线入射角。 直射光照明的三个时段 一、太阳初升和太阳欲落时刻 1.照明条件不稳定,时间短、变化大。 2.明暗对比反差强。 3.地面物体投影长。 4.光线偏暖色温低:2800K3400K。 5.近浓远淡透视好。 早晨:光线纯正,清新、反差明显、色温橙红有时偏蓝。 傍晚:较混浊、柔和、色温橙黄且浑厚。 二、 正常照明时刻(15-60) 特点:光线比较稳定;亮暗适中;色温在5400K左右 三、顶光照明时刻(60-90) 特点:光照度比较强烈 处理方式: 1选择多层重复景物,强调层次关系 2避免骷髅状,以人脸暗部或亮部曝光 3人为改变顶光投射状态 4加用辅助光 直射光照明的三种形
19、式 顺光照明 光源在被摄体前方,镜头的后方,镜头同光源照射方向基本一致,在镜头与被摄体这条摄轴线左右15角之内的照明光线,统称顺光照明 。 优点:较容易全面揭示被摄场景和人物的外表特征,景物或人物的色彩还原、色彩纯度和色彩饱和度正常。 不足:重点不突出,缺乏立体感和空间感,透视减弱. 采取的做法: 1适当改变自然顺光照明的原有影调配置状态,变远近景物接近亮度为有深浅、有浓谈的影调配置,形成人为的前景深色调。 2.利用各种不同景物的不同反光特性,人为拉开影调差距。 3.注意自然光顺光照明的时间选择。 斜侧光照明 光源与镜头形成一定的投射角度,常在被摄体左或右侧的前侧方向,大约45左右投射出光线,
20、称为斜侧光照明。 斜侧光照明能够较夸张地突出或强调物体的表面质感,所以被称为“表面质感照明”。 逆光照明 光源在被摄体的后方、镜头的前方统称为逆光照明。逆光照明有时也称“背光”、“轮廓光”或“隔离光”照明。 高逆光:有时也称“顶逆光”,光源在被摄体后上方或侧后上方,一般在被摄体边缘构成比较宽的轮廓光条。 运用逆光照明应注意的问题: 1考虑加用辅助光照明。 注意不要破坏主光效果,不能过亮,不能有投影。 可利用周围的环境补充背光亮度。 2妥善处理亮暗光比,明确表现重点。 3注意光、形、线的造型。从宏观角度把握线型的造型特点,或从局部表现人或物的线条。 4形成较暗的背景及环境。 5选择理想的照明时间
21、。 第四节 散射光照明 散射光照明主要指光源被密度不均匀、存在于光源与地面之间的大量云、雾、尘埃等介质遮挡,间接地把其光线投射到地面的照明。 特点:1光线柔和,照明均匀;2亮暗反差缩小,影调接近;3光线无明显的投射方向; 4色温偏高,色调偏冷 5物体受光面、阴影面、投影不明显; 6面上照明同点上照明区别较小。 一、晨曦和黄昏时间 特点:首先早晨太阳欲升时的光辉和傍晚太阳刚落后的余晖,装饰性地把天边照亮,接近太阳位置的天空橙红色调很浓,离太阳位置愈远,橙红色调就愈淡最后被天空大面积的冷色调所吞没。 色温:在1850K至2400K之间,且随时间变化,色温处在不稳定状态。从而造成的色调上的微妙变化,
22、呈现迷人的色彩。这个时刻地面上大面积景物照明的主要光线来源是天空的反射光,即散射光,景物的远近层次与局部质感依稀可辨。地面景物同天空形成很大的亮暗反差和影调对比。 二、阴霾天和薄云天照明 光源的光线被云雾遮挡,地面景物的照明主要依据天空4 散射光物体表面没有明显的光线投影景物的明暗反差缩小,光线细微柔和。 由于物体接受平柔的散射光照明,亮的物体降低了亮度,而暗的物体相应地又提高了些许亮度,两者亮暗区别明显缩小,与晴天的光线照明状态形成截然不同的对比。阴天照明情况下物体主要依据它自身的明暗及颜色的变化使入的视觉分辨其差别。 阴天区别于晴天相其他天气的特征之一就是色温偏高,色调偏冷。色温约在700
23、0K全10000K之间,蓝色调占明显优势。 不利方面: 1景物接受了较平均的散射光照明,远近景物缺乏影调上的明暗变化,显得平淡单一; 2画面中空间深度感减弱,前后景物叠合缺乏层次和应有的区别。 3物体立体感减弱,表面质感不突出; 4天空与地面景物形成较大反差,特别是拍摄以人物为主的中近景画面时一旦把天空摄入画面就将直接给画面造成不良影响,分散观众对被摄体的注意力; 5面上光线与局部光线亮度和区别较小。 变“弊”为“利”,为主题内容服务。 1人为改变场景内原有光线布局所形成的光调配置,使之更适合于画面造型。 画面造型一般体现在3个方面,即被摄物体立体感、质感和空间感的表现: 立体感的表现同天空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视 照明 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21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