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佛教徒的人生态度2.docx
《济群法师佛教徒的人生态度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济群法师佛教徒的人生态度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济群法师佛教徒的人生态度2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一 悲观、乐观 这是代表着关于对世界的认识和态度,在现实的人生中,我们知道有的人比较悲观,有的人比较乐观,甚至在哲学上有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像叔本华尼采就是属于悲观主义哲学的代表,他有一句话:生命是一潭欲望,欲望不满足的时候便空虚,满足了,便无聊!人生就是在空虚和无聊之间摇摆。这句话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还是蛮有道理的,因为人的欲望很多,所以多数人其实不断在忙碌。就是在追求自己的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很辛苦,满足了又无聊,再去制造欲望,然后不断制造欲望,又不断辛苦,所有人生就一直在辛苦和无聊之间,他觉得这个生命就是除了这种痛苦以外没有别的,看不到生命的意义
2、和希望,那么这些悲观主义的哲学家,他们对人生是有深层的思考,是有深度的,像他的哲学多少受到佛教的影响,所以世人就认为佛教就是悲观的,佛教一定就是消极的,但事实上叔本华,他对佛教的认识是肤浅的,是片面的,是不完整的,这是悲观! 乐观的人通常会把人生看得比较实在,会落入一种常见的状态,有两种情况,有的人,他的人生处境比较顺利,所以他会比较乐观!这种乐观其实是肤浅的,麻木的,这种乐观一旦遇到挫折,马上变成悲观,这种乐观是靠不住。还有一种智慧的乐观,他有两个方面,有消极的心理学,有积极的心理学,积极的心理学,它看问题,都能从积极的方面去看,那么从积极的方面去看问题, 看到好的一面,那么就是一种比较有智
3、慧的乐观,它并不是不知道事物有另外一面,它只不过乐意选择去看事物的这种正向的一面,积极的这一面,那么我觉得这样的一种乐观主义,这个乐观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和鼓励的。 我们讲悲观和乐观,其实都可以有深和浅的两个层面,深度就是深层的这个层面的悲观,事实是来自于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思考,因为他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找不到生命的价值,看到人生,他看到更多的就是一种苦难,除了苦难以外,他看不到这个生命还有生命快乐,还有什么希望,那么这是属于一种比较深层的这种悲观主义,这种悲观是来自于骨头里的,不论遇到什么再好的事情,他也开心不起来,因为他看到现实的人生。 像西方的很多哲学家,他们也能看到现实的这种人生,它
4、是充满着荒谬和虚幻,人死了之后,如果他不信仰宗教的话,人死了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如果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生命就是毫无价值;所以我们前- 1 - 两天还转了一句名言,德国的一个谚语说:人生如果只活一次,那就等于没活。活一次,活完就完了,你活一次,活一万年怎么样,一万年很快过去了,恐龙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一亿五千万年,在六千万年前消失了,可是我们今天要去找它的骨头都很难找到,不知道哪一只恐龙曾经在这个地球上,统治这个地球,统治着几千万只、几亿只恐龙,不知道有没有谁能把它考证出来,我想是没有人能够把它考证出来的。那我们今天的人类,不管是比尔盖茨也好,还是多高的权利、还是多大的事
5、业,如果说人生只活一次,那几十年的光景过去了之后,最后整个生命就会进入到一片沉寂的状态,什么都没有了,如果对于这样一个没有的生命,它的意义在哪里呢? 我看我们这个世界,有的人是需要有意义才能活着,也有的人不需要意义也能活着,有的人,这个意义很好打发,有的人要找到一个意义很不容易,普通的人对人生没有生命思考的人,要找到一个活着的理由很容易,生个孩子、做个小事业,就欢天喜地了,但是对于一些比较有思想的人,他很容易看透这些东西的短暂性和虚幻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需要去找到一种,活着的理由到底是什么?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生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找不到,不容易找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自然也就容易产生
6、一种悲观的情绪。 像叔本华,我们刚才讲到,他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佛教确实有这样的说法,人生是苦的,但是人生是苦,其实这也是一种方便的说法!因为人生是苦,它是立足于我们现在这种凡夫的生命,以迷惑和烦恼为基础的生命,从本质上来说是痛苦的,以迷惑和烦恼为基础的生命,从本质上来说是痛苦的,这个本质是什么?这个本质是迷惑和烦恼,迷惑和烦恼就是一台不断制造痛苦的永动机,像叔本华说的,人在这种欲望和欲望被满足,在欲望和空虚之间,其实多少也是反映了这样一个道理,但是生命还有一个层面,我记得我上一次在北师大,做了一个从心理学视角看佛学世界,我在做这个讲座之前,我就写过一条这样的微博,讲的是生命本质其实是自由和快
7、乐的,因为迷惑、烦恼,所以我们才有种种痛苦,如果我们摆脱了迷惑和烦恼,生命就会回归到一种自由和快乐的状态。那么这两种说法,好像是不是矛盾?其实不是,因为生命就是有两个层面,有迷惑的层面,也有觉醒的层面,就像我们看到天空也有两个层面,有云彩、云层,这是一个层面,然后虚空,这是一个层面,从迷惑和烦恼这个层面来说,生命是痛苦的,从- 2 - 觉醒的这个层面来说,生命的本质就是自由而快乐的,所以世间上的人对佛法的认识,多半是偏向于佛教所说的否定的这一面,就是对我们生命中,这种负面力量否定的这一面,所以很多人会认为佛教是消极的。 那就是说,我们要了解到悲观、乐观,这个跟我们人对世界的认识是有关系的,很多
8、人他认为佛教是悲观,为什么会认为佛教是悲观呢?我觉得他的理由是什么呢?首先也是跟出家的制度有关系,因为很多人认为出家人看破红尘,也不结婚,也不生孩子,也不在这个世界上追逐名利,他对这个世俗,他们认为这种做法,出家就是一种消极厌世,他们认为这种世俗的生活,他们看不到这种世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就放弃这种世俗的生活,追求一种出家,可是为什么要出家呢?出家难道仅仅就是因为一种消极避世吗?还是因为他有更高的追求,这个道理我们很多人,他是没有认识到,其实出家他是有更高的追求,因为他看到了这样一种世俗生活的虚幻性、无常性,以及看到每一个生命内在隐含着迷惑和烦恼,而这种迷惑和烦恼如果没有解决的话,生命是不
9、得安宁,不得自在,我们追求短暂的世俗的生活,但是这种世俗的生活,虽然也能给我们带来短暂的快乐,但是这种快乐的背后,其实是隐含着无限的痛苦、迷惑和烦恼,所以从出家的制度来看,认为出家人是悲观的,我觉得当然这首先是一种误解。 另外,佛教的教义里,尤其是声闻乘的教义,主要讲的是空、苦、无常,也就是说佛教的这个教义,它是偏向于一种否定,比如说我们这个世间上的人追求的是永恒,我们对爱情、事业,我们都充满着一种永恒的期待,但是佛教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无常的,我们觉得这个世俗生活里有很多很多的快乐,事业的快乐,感情的快乐,有各种各样的快乐,但是佛教告诉我们有漏的生命就是苦的,有漏的生命,什么叫有漏的生命?就
10、是以迷惑和烦恼为基础的生命,以迷惑和烦恼为基础的生命是痛苦的。 佛教还将就涅槃解脱,很多人对涅槃解脱他也是有误解的,涅槃就是要平息,要停止,我们这样一种充满着迷惑和烦恼的生命,解脱就是要摆脱我们内心的迷惑和烦恼,其实这个过程,我觉得它蕴含着两个方面,蕴含着一方面,佛教的理论,它是要纠正我们对世界的一种错误认识,比如说我们会把世界看得很恒常,可是世间又不断地出现无常的现象,而这种无常的现象,这种无常的事实会不断地给我们带来痛苦,我们对这个世间上有很多这种快乐的期待,可是事实上,因- 3 - 为我们得生命,如果我们没有摆脱迷惑,没有摆脱烦恼,那所有的快乐终究都不是永恒的,所以佛教事实上它是要帮助我
11、们寻找,我们生命痛苦的根源究竟在哪里?这个痛苦的根源,一方面就是来自于我们对生命,我们对世界的错误认识,还有一方面,就是来自于我们内心的迷惑和烦恼,声闻乘的佛教,一方面它要帮助我们,建立一种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另外一方面,涅槃和解脱,事实上就是摆脱我们内心的迷惑和烦恼,解脱就是从迷惑和烦恼里走出来,走出来之后怎么样,走出来之后,我们才能够去开启我们内在的这种觉醒的生命,智慧的生命,所以佛教的否定,其实并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地去面对我们人生的现实。 那么另外一方面,尤其是大乘佛法,这个大乘佛法它是要帮助我们建立一种悲愿无尽的人生,大乘佛法一方面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生命内在都有觉悟的本性,都有觉醒的内
12、涵,那么另外一方面,大乘佛法讲究的是发菩提心,要利益众生,利益一切众生,所以大乘的菩萨道,就是要对众生生起无限的慈悲和愿力,所以这是大乘佛法,它绝不是悲观的,它是对人生,它会采取一种非常如实的,智慧的态度。 所以佛教事实上,应该说佛教既不是悲观也不是乐观,有人问佛教是悲观的还是乐观的,其实佛教既不是悲观也不是乐观,悲观和乐观事实上都隐藏着一种对人生的一种片面认识,乐观的人,我们刚才前面讲,乐观的人,很多时候他对人生的认识有可能是肤浅的,也有可能是片面的;悲观的人,有可能也是肤浅的,有可能也是片面的,佛法的智慧,它所要做的是什么呢?它所要做的是帮助我们对这个世界,建立一种如实的智慧,如实,这两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法师 佛教徒 人生态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17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