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特色的深层次分析.docx
《李白诗歌特色的深层次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白诗歌特色的深层次分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李白诗歌特色的深层次分析李白诗歌特色的深层次分析:李白作为久负盛名的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豪放顺意、恣肆多端、清逸明净,任何一个时代诗歌都无法与之媲美。本文将从儒、释、道对李白性格及思想的深层次影响上入手,从豪放的个性之魂、清逸的侠士悲情和现实的浪漫主义三个方面分析李白诗歌的特色。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大约五岁时,随父迁居蜀地的绵州昌隆青莲乡。青少年时期在蜀中受到良好教育和道教文化的熏陶。成年后,游历了长江、黄河流域的名山胜地。唐玄宗天宝元年,李白应召入京,为供奉翰林。两年后因个性狂放、行为任肆,触怒了朝中权贵,被排挤出了长安,又重新开始了其漫游生活。安史之乱中,因
2、参加永王幕府,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归,晚年漂泊在东南一带,后病逝于安徽当涂,时年62岁。 让我们在理解和体会中,也尝试着对李白诗歌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从三个方面总结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豪放的个性之魂 一个人年轻时代的经历对这个人的一生将产生重大影响。 李白青少年时期生活在蜀地,而蜀地的紫云山正是道教胜地,这座山恰好就坐落在李白家附近。受环境的影响,李白从青少年时代就喜好道教的神仙之说。他在诗中说“寂寞缀道论,空帘闭幽情”,可见李白有明显的弃世缀道思想。他所追求的正是一种人性的解放、顺乎自然的惬意。环境造就人,正是道教造就了李白,也幻化了他的梦想,使他的诗歌充满了豪放的个性魅力。如果没有道
3、教的影响,李白也许不可能有这样的诗风。 李白正式履行过入教仪式,成为了受过符箓的道士,在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上是一派道家的洒脱、道教的狂放。我们知道,与佛教的普渡众生和祈求来世不同,道教讲究“游世”,是一种珍视个体生命并渴望现世快乐的宗教,即所谓“乐生”;它重视人的自然性,提倡一种脱离社会体制的自然生活。因此,道教没有空、幻、寂、灭的禁欲色彩,而是充满了饮酒谈玄、长生不老的成仙享乐情绪。所有的这一切,在李白的生活和创作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一鹤东飞过沧海,放心散漫知何在?仙人浩望望我来,应攀玉树长相待。尧舜之事不足惊,自余嚣嚣直可轻。巨鳌茗载三山去,我欲蓬莱顶上行。” 可见,李白是多么期
4、望得道,成仙的渴望成了他积极进取的风向标。 李白的一生可谓潇洒。他以“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的惊人天赋和罕见才华,受到朝野人士的广泛关注,而且声名鹊起,直到赋临终歌与世长辞,仍不改其文人的豪放个性和道士的洒脱。 受道教的影响,李白的诗歌极力凸显个性风采,其狂傲、豪放的诗歌特色一览无余。李白的诗歌常常语出惊人、行文跌宕。 “北溟有巨鱼,身长数千里。仰喷三山雾,横吞百川水,凭陵随海运,燀赫因风起。吾观摩天飞,九万方未已。” 诗人以大鹏自况,气势盛大,豪放的个性之音倾泻而出。如果不是受道家特别是庄子遗世独立思想的影响,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他性格之中的豪放因素能在诗中爆发出来吗?李白的个性意识常
5、常处于一种膨胀状态,这使得他的诗歌处处以豪放的姿态展现自我、表现个性,充分强调人的一致。这在李白的乐府诗中表现的最为突出。如将近酒,一开始便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种充满豪壮激情的诗句开篇,由此展开联想,抒发“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超迈气概,将及时行乐时的狂饮写得激情澎湃,具有大河奔流的雄奇气势和伟大力量,充分展示出诗人狂放自信的人格风采。 李白的寻道,本质上是在寻己。因此,李白的诗中始终都有着一个愤世嫉俗、遗世高蹈、特立独行的个性形象。 “肠断枝上猿,泪添山下樽。白云见我去,亦为我飞翔。” 这种道教的“有我之境”,显然有别于佛家的“无我之境”。即使在反映世俗生活的诗1 歌中,
6、李白的主体形象、个性特征也是及其鲜明的。失意时,他大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得意时,他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既不似儒家的温柔敦厚,也不像佛教的空澈澄明,但却都以豪放的声音唱出了李白自身的性格之魂。道教对李白的影响是广泛的、全方位的。除了上述“有我之境”的直接体现外,更多的是间接影响。他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豪迈宣言,充分显示了李白是个愿意或者善于将自己的感情推向极端的诗人。李白的这种带有狂放色彩的自信,成就了他诗歌中豪放的个性魅力的尽情展示。 “黄鹤高楼已捶碎,黄鹤仙人无所依,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仙人归。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芬菲,一州笑我为狂客
7、,少年往往来相讥;” 作为一位心比天高的宇宙间的自由人身份,李白是个极其自信的个性化诗人,其自信的原因正是源于他对自己诗赋魅力的充分自信。这种非凡的个性气质只有在李白身上才能够找到。 王国维在人间诗话中言:“太白纯以气象胜。”这里的气象,应该就是李白豪放的个性气质在诗歌中所展示出的个性魅力。其实,在李白的内心世界里,整个大唐就是为他施展鸿图大志而预备的。“夫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这种当仁不让的霸王气度,是盛唐时代锻造出来的性格,是时代精神的象征与代表,这恰恰是李白的个性魅力之所在。表现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傲视天下的雄风!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
8、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胡为呼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构思新颖,把巴山蜀水的险峻描述殆尽,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全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显然,这首
9、诗具有李白式的豪放的抒情形式。这种气势是无与伦比的,只有李白才具有。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诗人的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庐山瀑布壮美雄奇的景色和凌空而下的气势有声有色地展现出来,使人在惊异赞叹之时可以充分体味到李白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豪迈感触。 如上分析,李白对于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善于将自己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他的英风豪气。他总是在气势磅礴的高大山川中突出力的美、运动的美,在壮美的意境中抒发豪情壮思。比如“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海
10、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他笔下的山峰高耸峻拔,峥嵘奇峭。“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他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对自然伟力的讴歌,也是对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人生理想的礼赞,超凡的自然意象是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浑然一体的。 即使是在抒发自己愤懑不平的诗作中,李白仍不改其豪放的个性,这在将近酒中得到了体现。虽然这首诗是借酒浇愁,但开头的一个十字长句“君不见长江之水天上来”,诗人以豪迈的语言,表达了豪放乐观的积极向上情绪。“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李白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11、豪放的本色是其风流的根源。 二、清逸的侠士悲情 我们知道,盛唐是经济繁荣、政治昌明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儒、释、道三足鼎立、多元并存的时代,处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之中,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流派、任何一个作家能够体2 现一种纯而又纯的宗教信仰和哲学理念。佛教虽然不是唐代的国教,但却比道教有着更为深厚的文化土壤。与追求长生不老的道教不同,佛教对现实世界抱有极大悲观态度,因而禁欲、出世、忘我不是其扬名的手段,而是其真正的追求。李白受佛家禅宗的影响,诗歌境界清新俊逸、明净空灵。 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是吸收和改造印度佛教思想及修持方式,融合中国儒道文化而形成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禅宗的宗旨是“十六字真言”,即不立
12、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李白在自己的诗中将诗禅巧妙结合,诗禅相互渗透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诗歌的发展和提高,正所谓“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山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 这两首诗充满禅味。禅宗主张:平常心是道。我们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李白的确是以自己的平常心在写自己的道。李白的这种顿悟,是用出世的佛家思想作积极的入世文章。从这些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李白诗歌在艺术表现上是偏重于内心感受的抒写,从这个角度上说,李白是个性灵派诗人。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李白 诗歌 特色 深层次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14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