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论文.docx
《机械基础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基础论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机械基础论文摘 要 : 机械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教材主要包括传动知识、常用机构、轴系零件等内容。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其概念繁杂,理论抽象,对于中技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使之能更好为专业技术课服务,笔者做了一些浅显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机械基础 兴趣 直观教学 机械基础课程是机械专业及相近专业的一必修课。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形式为主,传授有关机械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但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少,缺乏一定的感性知识。另一方面,本课程的实践性比较强、与实践结合紧密。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校对机械基础进行了一系列教改探索,
2、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产生兴趣是学好本课程的关键。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为培养学生的兴趣,可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来讲解相关知识。如从学生熟悉的缝纫机、汽车前窗刮雨器、公交车门的启闭、拖拉机自动卸料等入手来讲授平面四杆机构;从电影放映机的卷片机构引入槽轮机构这一间歇运动机构;结合自行车、汽车的变速系统来介绍链传动、齿轮传动等有关内容。这些实用性很强的实例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使学生既想学、又能学;既激发了其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有效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
3、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启发思维,激励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参与的权利和机会,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取受。” 实践证明,教师滔滔讲说,呕心沥血,方法不当,事倍功半。尤其机械基础这门枯燥、繁杂且不系统的课程,若照本宣科,不进行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学生必学之无味,学之困难。 再说机械基础这门课学起来本身就很闷,就拿我们自己来说吧。说实话,当年在大学里学的时候就没什么乐趣,何况现在面对这门课的是基础很差的学生呢?因此为了唤起并始终保持
4、学生适度的学习兴趣,创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气氛,可根据中职学生活跃、好动、爱讲的特点,创设情境,启迪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比如在介绍制动器时,我们可以采取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尤里卡”博士做的一个实验让一个骑自行车的人在平地上快速骑车,然后刹车。请同学们选择使自行车快速停下来的最有效的方法:、刹前闸;B、刹后闸;、先刹前闸,后刹后闸;、先刹后闸,后刹前闸。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了,这个情境促使学生产生竞争心理,同学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可由于他们太熟悉自行车了,也很有刹车的“经验”。结果,选“”的同学最多。“尤里卡”博士的答案是“”,原因是自行车前闸的作用是制动,
5、后闸的作用才是减速。同学们所以选“”,是注重了减速,而问题是“制动”。接着就可以进入“制动器”的教学。制动器的形式有锥形、带状、闸瓦式,等等,可请学生结合实际,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制动实例。最后得出结论:各种形式的制动器都是依靠摩擦力的作用实现制动的。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必要的教学情境,使教学活动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教师善于提出问题,会影响学生养成“发现提出”问题的好习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进而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设计适当的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 二、采用多种手段,加强直观教学 本课程涉及到许多常用机构的运动过程和机械
6、的内部结构,为了能清晰地讲解有关知识,使学生能真正了解其本质,在教学中大量应用实物、教具、录像及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手段,增强直观性教学,从而便于有关原理、理论知识的讲解。例如,我们在讲解有关铰链杆机构等内容时,借助可变模型,演示杆长的变化、机架的改变与机构类型的变化规律及杆长的变化及机架的变化与机构类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在讲授液压传动中的换向阀工作原理、液压基本回路工作原理等内容时,借助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利用课件的图文可变、生动活泼的特点,清楚的反映了换向阀工作时各油路的通断情况。而介绍液压回路的课件能清楚反映油液的流动方向、各控制元件的动作顺序及执行元件的工作情况,清晰、生动、直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机械 基础 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14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