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逻辑课后习题答案.docx
《普通逻辑课后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逻辑课后习题答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普通逻辑课后习题答案普通逻辑练习题参考答案 F第一章 引 论 一、指出下列各段文字中“逻辑”一词的含义: 1答:指思维的规律、规则。 2答:指逻辑学。 3. 答:“逻辑修养”指把握、运用逻辑知识的能力,或在逻辑学上的造诣。显然,这里的“逻辑”一词,指的是逻辑学。 4答:指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5答:“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一词用来形容思维清晰,论证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这里,“逻辑”一词指思维的规律、规则。 6答:指某种特殊的立场、观点或看问题的方法。 7答:“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意指马克思没有写过逻辑学的专门著作,这里的“逻辑”显然是指逻辑学;“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
2、逻辑”,意指马克思留下了体现在资本论中的逻辑思想,这里的“逻辑”指的是思维的规律、规则。 8答:指逻辑学。 二、指出下列各段文字中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或推理,并用公式表示之。 答:1、10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推理,用公式可表示为“所有M是P;所有S是M;所以,所有S是P。” 2、4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用公式可表示为:“如果p,那么q。” 3、11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用公式可表示为:“只有p,才q。” 5、12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用公式可表示为:“p,并且q,而且r。” 6、8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用公式可表示为:“或者p,或者q。” 7、9两段是具有
3、共同逻辑形式的推理,用公式可表示为:“如果p,那么q;p;所以,q。” F第二章 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一、下列语句是否表达命题?为什么? 1答:不表达命题,因为它只是提出疑问,没有对事物情况做出反映。 2答:表达命题,因为它用一个反诘疑问句,表达了对事物 情况的反映,即“没有耕耘是不会有收获的。” 3答:不表达命题,它只表达一种良好的祝愿,并未对事物情况做出反映。 4答:表达命题,它用一个反诘疑问句,表达了对事物情况的反映。 5答:表达命题,它用一个反诘疑问句,表达了“要想加罪于人,就不愁找不到借口”的命题。 6. 答:表达命题。虽然它使用的是感叹句,但反映还是十分明确的。 7. 答:不表达命题
4、。 8答:不表达命题。 9答:不表达命题。 10答:表达命题。 二、下列命题各属何种选言命题? 1答:不相容的选言命题。在自然语言中,“或者或者或者”这个逻辑联结词是有歧义的。在某种语境中,它可以用来作为相容选言命题的联结词;在另一种语境中,它也可能用来作为不相容选言命题的联结词。在这个命题中,根据它的语境,它作为不相容选言命题的逻辑联结词。因为这个命题的三个选言肢实际反映了三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这些作品政治上有错误但艺术上没有缺点;第二种可能是这些作品艺术上有缺点但政治上没有错误;第三种可能是这些作品政治上有错误而且艺术上有缺点。在这三种情况中,有而且只有一种情况是真的,所以,它是不相容选言
5、命题。 2答:相容的选言命题。 3答:不相容的选言命题。 4答:不相容的选言命题。 5答:相容的选言命题。 6. 答:不相容选言命题。 三、指出下列各题中,A是B的什么条件(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 1答:充分条件。 2. 答:充分必要条件。 3答:充分必要条件。 4答:必要条件。 5. 答:必要条件。 6答:必要条件。 7答:必要条件。 8答:充分条件。 9答:充分必要条件。 10答:充分必要条件。 四、用p、q、r等分别表示不同内容的简单命题,并用符号表示其逻辑联结词,写出下列复合命题的逻辑形式。 1答:用p表示“曹丕是文学家”,用q表示“曹植是文学家”,这样,这个命题的逻辑形
6、式可表示为“pÙq”。 2答:用p表示“Q上场”,用q表示“T上场”,这样,这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可表示为“pÚq”。 3答:用p表示“大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用q表示“小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样,这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可表示为“pÙq”。 4答:用p表示“甲看过牛虻”,用q表示“乙看过牛虻”,用r表示“丙看过牛虻”,这样,这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可表示为“pÚqÚr”。 5答:用p表示“甲看过苔丝”,用q表示“乙看过苔丝”,用r表示“丙看过苔丝”。这样,这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可表示为:“Ø”。 6答:这个语句实际上表
7、达的是“如果皮不存在了,那么,毛将无处依附”这样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用p表示“皮不存在了”,用q表示“毛将无处依附”,这样,这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可表示为“pq”。 7答:用p表示“小明去”,用q表示“小红去”,用r表示“小芸去”。这样,这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可表示为“(pÙq)r”。 8答:用p表示“方老师有病”,用q表示“方老师有急事”,用r表示“方老师不来上课”。这样,这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可表示为“(pÚq)r”。 9答:用p表示“马克思主义害怕批评”,用q表示“马克思主义会被批评倒”,用r表示“马克思主义就没有用了”。这样,这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可表示为“(p&Ugra
8、ve;q)r”。 10. 答:用p表达“A得一等奖”,用q表达“B得一等奖”,用r表达“C得一等奖”,用s表达“D得一等奖”,这样,这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可以表示为“pÙqÙrÙs”。 五、下列联言推理是什么式? 1答:这是联言推理的组合式。 2. 答:这是联言推理的分解式。 3. 答:这是联言推理的组合式。 4答:这是联言推理的分解式。 5答:这是联言推理的组合式。 六、请运用选言推理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答:在选言肢不相容的情况下,这个推理是有效的。例如,“这件出土文物或者是唐代的,或者是宋代的,或者是元代的。或者是明代的;这件出土文物是唐
9、代的;所以,这件出土文物不是宋代的,不是元代的,不是明代的”。而在选言肢相容的情况下,这个推理是无效的。例如,“某人或者是京剧演员,或者是昆剧演员,或者是汉剧演员,或者是豫剧演员;某人是京剧演员;所以,他不是昆剧演员,不是汉剧演员,不是豫剧演员”。 2答:这个命题是不相容的选言命题,如果以此为大前提,加上“这份统计材料计算有错误”的小前提,可以得出“不是原始材料有错误,也不是两者兼而有之”的结论。因为肯定否定式是不相容选言推理的有效式。 3答:加上前提(A)不能得结论,因为相容选言推理不能用肯定否定式。加上前提(B)可得出“艺术上有缺点”的结论,因为否定肯定式是相容选言推理的有效式。 4答:黄
10、河,中华民族的摇篮的导演姓白,孙悟空和小猴子的导演姓黄,白娘子的导演姓孙。 这个结论是通过选言推理得出的。因为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的导演或姓孙、或姓白;而姓孙的导演曾同他对过话,可见他不姓孙。根据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可得结论: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的导演姓。孙悟空和小猴子的导演或姓黄、或姓白,既然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的导演姓白,他只能姓黄了。这样,白娘子的导演只能姓孙了。 5答:这里包含有两个选言推理。 第一个选言推理是:墓主人或是自然老死,或是暴力致死,或是病死(此前提省略);经检查确认墓主人不是自然老死,也不是暴力致死;所以得出结论:墓主人是病死的。 第二个选言推理是:墓主人或因慢性病而死
11、,或因急性病(包括慢性病急性发作)而死;经检查,未见慢性病致死的证据;所以得出结论:墓主人是因急性病(包括慢性病急性发作)而死亡的。 七、请运用假言推理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答:这个推理是错误的。因为这是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指出:“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而这个推理却是从否定前件到否定后件。 2. 答:这个推理是错误的。因为这是个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它的前提否定了后件,从而结论否定了前件,违反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 3. 答:这个推理是正确的。我们以p表示“甲队体力强”,以q表示“甲队技术高”,以r表示“甲队配合好”,以s表示“甲队战胜乙队”。这样,这个推理
12、的形式可表示为: s)Ù Øs。这是个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前件式,它是个有效式。 4. 答:学生甲、乙两人的回答都不合逻辑。甲运用的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他违反了“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的规则。乙运用的是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他违反了“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的规则。 5答:A、B、C、D四个学生关于裹尸布真伪的言论,都运用了假言推理。因此,他们的言论是否正确,我们只要借助假言推理的规则逐一加以检查就清楚了。 A的言论实际上包含一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这个推理就其形式结构来说是正确的(符合“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的规则)。但是它的大前提是错误的。即“如果它是假的
13、,那么它就不可能在六百多年时间里一直被我们的教友所敬奉”,这一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在事实也是不成立的。因为,由于宗教迷信的影响和欺骗,即使它是假的,也可能为宗教徒所祟拜。 B的看法也包含一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这个推理在形式上是错误的,因为它是从肯定后件到肯定前件,违反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 C的看法包含一个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它从肯定前件到肯定后件,这是违反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的。 D的看法运用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即从否定后件到否定前件,这是符合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的,因而他的推理是合乎逻辑的。 6. 答:警方的三个推理都是错误的。警方的第一个推理是一个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它从肯定
14、前件到肯定后件,违反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警方的第二个推理,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它从肯定后件到肯定前件,违反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警方的第三个推理,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它从否定前件到否定后件,违反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 7. 答:可以认为包含着一个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只有念书念得好,才能住这样漂亮的高楼;爷爷未能住这样漂亮的高楼,所以,爷爷一定是没有好好学习。”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它违反了“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的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当然,爷爷的话也未必正确。 8. 答:如果甲的自述是错误的,那么,甲、乙、丙、丁分别为B、O、AB、A型;。因为如果甲是错误的,那么,乙
15、、丙、丁的自述就正确了。这样,乙为O型,丙为AB型,丁或者是A,或者是B。既然甲不是A型,那么,丁是A型,而甲就是B型了。 如果乙的自述是错误的,那么,同理,甲、乙、丙、丁分别为A、B、AB、O型。 如果丙的自述是错误的,不能得出结论。因为如果丙的自述是错误的,那么,甲、乙、丁的自述就正确了。这样,甲、乙、丁应分别为A、O、B型。结果,丙应为AB型。但丙自述为AB型是错误的,这就说明上述的前提是不能得出结论的。 如果丁的自述是错误的,同理,也不能得出结论。 9答:上场的是G、A、B、C、E、R六名队员。整个推理分九个步骤: (1)根据前提和“G一定要上场”的题设,可以推出D不上场。其推理公式为
16、:只有D不上场,G才上场;现已知G上场,所以,D不上场。这是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后件式。 (2)根据前提,可以推知R上场。其推理式为:当且仅当D上场,R才不上场;现已知D不上场;所以,R上场。这是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前件式。 根据前提,可推知C上场。其推理形式为:只有R不上场,C才不上场;现已知R上场,所以,C也要上场。这是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前件式。 (4)根据前提,可推A上场。其推理形式为:当且仅当A上场,C才上场;现已知C上场,所以,A也上场。这是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后件式。 根据前提,可推知P不上场。其推理形式为:要么P上场,要么A上场;已知A上场,所以,P不上场。这是
17、不相容选言推理的肯定否定式。 根据前提可推知S不上场。其推理形式为:如果P不上场,那么,S就不上场;现已知P不上场,所以,S不上场。这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 (7)根据前提,可推知T和Q不上场。其推理形式为:如果S不上场,那么T和Q不上场;已知S不上场,所以,T和Q不上场。这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 (8)根据前提,可推知F不上场。其推理形式为:如果R上场,那么F不上场;已知R上场;所以,F不上场。这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推知不上场的队员是D、P、S、T、F、Q。 最后通过不相容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可推知B和E上场。其推理形式为:B和E要么上场,
18、要么不上场;已知,B和E不上场是不可能的 (1)表示实际上S真包含P。例如,“有些人是欧洲人”。 (2)表示S和P实际上是交叉关系。例如,“有些水是酸的”。 (3)表示S和P实际上是全异关系。例如,“所有的大学生都不是文盲”。 如果在事实上S和P是处于上述三种关系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做出“所有S都是P”这个命题,就是假命题。 1 答:“有S不是P”为假,S和P之间的关系有两种可能,用欧拉图表示如下: S P S P (1)表示S和P实际上是全同关系。例如,“所有的圆都是由一定线段的一端动点在平面上绕另一端不动点运动而形成的封闭曲线”。 (2)表示实际上S真包含于P。例如,“所有的苹果都是水果”
19、。 如果S和P在事实上是处于上述两种关系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做出“有S不是P”这个命题,就是假命题。 2 答:“有S是P”为真,S和P之间的关系有四种可能,用欧拉图可表示如下: S P S P S P P S (1)表示实际上S和P是全同关系。例如,“所有的花都是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 (2)表示实际上S真包含于P。例如,“所有的欧洲人都是人”。 (3)表示实际上S真包含P。例如,“有些人是懂西班牙语的。” (4)表示S和P实际上是交叉关系。例如,“有些学生是非洲人”。 如果事实上S和P是处于上述四种关系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做出“有S是P”这个命题,就是真命题。 3 答:“有些S不是P”为
20、真,S和P之间的关系有三种可能,用欧拉图可表示如下: S P P S S P (1)表示实际上S真包含P。例如,“有些工人不是铁路工人”。 (2)表示S和P实际上是交叉关系。例如,“有些大学生不是足球运动员”。 (3)表示S和P实际上是全异关系。例如,“所有的牛都不是植物”。 如果S和P在事实上处于上述三种关系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做出“有些S不是P”的命题,就是真命题。 5答:“所有S都不是P”为假,S与P之间的关系有四种可能,用欧拉图表示如下: S P S P S P P S (1)表示S和P是全同关系,例如,“所有的花都是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 (2)表示S真包含于P,例如,“所有的花
21、都是植物的器官”。 (3)表示S真包含P,例如“有些花是玫瑰花”。 (4)表示S和P是交叉关系,例如,“有些花是红的”。 如果在事实上S和P是处于上述四种关系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做出“所有S都不是P”这个命题,就是假命题。 三、已知下列命题为真,请根据命题间的对当关系,指出与其素材相同的其它三个命题的真假。 1答:该命题为E判断。当E命题为真时,同素材的A命题“W学院所有的学生都是印第安人”是假的;同素材的I命题“W学院有些学生是印第安人”也是假的;同素材的O命题“W学院有些学生不是印第安人”是真的。 2答:该命题为A命题。当A命题真时,同素材的E命题为假,同素材的I命题为真,同素材的O命题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普通 逻辑 课后 习题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13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