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特殊句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言文特殊句式文言文特殊句式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包括: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和常见的固定句式。 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者,”式。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3“,也”式。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4“,”式。这种判断句式 “者”“也”都不用,即所谓意念上的判断句。如:刘备,天下枭雄。 5“为”式。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如: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天下熙熙,皆为利
2、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7用“是”作判断动词,在文言中时代比较晚且较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 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如: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即“见+谓语”式,有时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如: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臣诚恐见欺于而负赵。 3在动词前用“受”表示被动,即“受+谓语”式。如果需引出主动者,在谓语后加“于”构成“受+谓语+于”的形式。如: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
3、,受制于人。 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如: 胥之父兄为戮于楚。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这是古汉语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如: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否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用介词“被”引进主动者,这种被动形式与现代汉语一样,但不常见。如: 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推断。如: 2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廉颇伐齐,大破之,拜为上卿。 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省略句。 1省略主语。主语的省略,
4、文言文中更为常见,主要原因是文言文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句词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 承前省,例如: 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蒙后省,例如: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对话省,例如: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甚急。” 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
5、最重要的成分,但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 3 承上文谓语而省略,例如: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蒙下文谓语而省略,例如: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父追之。 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例如: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 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3省略宾语。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且所省多为“之”。 省略动词后的宾语,例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省略介词后的宾语,例如: 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 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对曰:“将以衅钟。” 4省略兼语
6、,“使、令、派、叫”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短语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文言文中的兼语有时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例如: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5省略介词 文言文中常省略介词“于”、“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4 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略。 省介词“于”,如: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省略介词“以”,例如: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省略介词“自”,例如: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倒装句 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中,为了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常常把谓语放
7、在主语前边。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在疑问句中,为了突出谓语,把谓语放在主语前,强调疑问的重点。例如: 谁与,哭者?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谓语具有祈求或命令的意义。例如: 5 勖哉,夫子! 2定语后置 中心词定语者。例如: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中心词之定语。例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人又谁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中心词之定语者。例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一石。 中心词而定语者。例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此四海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用数
8、量词作定语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例如: 吏二缚一人诣王。 3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里,有时宾语提到动词或介词前面去,这就叫宾语前置。 否定句的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又用“不、弗、未、非、否、毋”等否定词,这样的否定句常常宾语前置。例如: 6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疑问句的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如“何、谁、恶、安、焉、胡、奚、曷”等作宾语时,它们常常提到动词前面去。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如: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去我三十里,唯
9、命是听。 介词宾语前置,如: 王问:“何以知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 余是以记之。 一言以蔽之 夜以继日 4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于”、“以”在文言文中常放在谓语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因此称它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例如: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7 文言文中的常见固定句式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如: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君王与沛公饮,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2有以,译为“有用来
10、的办法”。如: 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3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如: 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 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4如何,译为“对怎么办?”如: 如太行、王屋何? 5奈何,译为“把怎么办?”如: 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6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如: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7所以,译为“用来的凭借”,“的原因”如: 此世所以不传也。 吾知所以拒子矣。 8不亦乎?译为“不是吗?”如: 以此为政,不亦惑乎? 8 9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0庸乎?译为“难道吗?”如: 吾师道也,
1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1得无乎?译为“恐怕吧”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2无乃乎?译为“恐怕吧?”如: 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13 之谓也,译为“说的就是啊!”如: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14其之谓也,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如: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李将军之谓也? 15孰与,与孰,译为“跟比,哪一个更”如: 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 16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如: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17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如: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9 与“操军破,必北还”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血色罗裙翻酒污 与现代汉语语序相同的一项是句式特点不同类的一项是 A、是吾剑之所从坠 B、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C、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D、今时为谷中大水冲激 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A、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D、项王则受璧,置之座上 10 ) 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A、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 B、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致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古之人不余欺也 11 答案:CDDBA 12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11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