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勉学》.docx
《教学设计《勉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勉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学设计勉学勉学教案 教学目标: 整体把握文章结构,认识明确学习目的的重要性 理解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定义,体会它们在论证中的作用。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教学重点: 1、识记文言常用词: 说、玩、登、秉、所以、经、注、疏、宁、济、间。 2、明确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的定义。 教学难点: 1、理清文章从学习目的、学习时机、学习的方法三个角度勉励后学的行文脉络 2、掌握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在议论中的作用。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1、中国的家教传统 我们学习的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为学有道”,这个单元课文的设置都是围绕学习的方法展开的。同学们读了八年的书,八年下来,抗战都胜利了。大家在读书
2、这场“战斗”中,也一定多少摸索出一些方式方法、心得体会。其实,我一直都坚信我们中国的学生是最懂得教育的,甚至比外国那些教育家都要更懂教育,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座的各位从小都读过一本世界闻名的伟大的教育学专著,这是外国小朋友想都不敢想的,是哪一本呢?三字经。同学们小时候都多少背过一些三字经,即使没有特意背过,但三字经的前几句总还是知道的,有没有同学为我们背一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3、 三字经一开篇除了简单介绍了教育的基本理论,之后便为我们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孟母三迁的故事,一个是窦燕山教子有方的故事。而且在编排的次序上还特意先说“养不教,父之过”,之后才提:“教不严,师之惰”。请问各位小教育家,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中国古人认为教育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预设:教育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是家庭教育。 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被看作教育最最基本的模式,也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基石。直到现在,我们说一个人没文化,不懂礼貌,都是说这人“没家教”“没教养”。可见,中国人历来看中家庭教育,甚至把“教”放在了“养”的前面,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2、颜之推与颜氏家训 1 中国古代历来有注重家庭教育
4、的传统,其中有一个叫做颜之推的人,也写了一本伟大的教育学专著,而且本成为中国家训专著鼻祖,这本专著就叫颜氏家训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颜之推是个怎样的人 颜之推“三为亡国之人”虽然自己身在乱世没有能够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但他的后代却人才辈出,如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可见他所撰写的颜氏家训确实很有一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勉学便是其中的一篇。请在座的年轻的教育家们也来分析分析颜之推对于学习有哪些见解。 二、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查看注释,正音正字。辨明文体。 二、齐读课文,思考:在这篇文章中,颜之推给读者说明了哪些道理?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勉学”的? 阐述学习与修身的关系,指出学习
5、的目的是修身利行。 分析少年学习与老年学习的利弊,指出学习的时机是固须早教。 说明学习内容不能繁复、面面俱到,指出学习的方法是粗通注义,最后自然引出论点博览机要,以济功业。 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具体地看一看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论证这些教育观点的。 三、课文串讲 第一段 1、落实字词 第一节中,作者是论证了正确的学习目的应当是修身利行。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个观点的,让我们进入课文。 原文: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 学者:古:求学的人;今:专业从事学术研究的人。 “为己”的翻译需要参照“以补不足”进行补充以使其易于理解:,后面是要弥补自己的不足,所以前面的“为己”是
6、指为了充实自己。 “为人”的解释也需要参考后面的“但能说之”才能理解得通。但:只 说之:夸说自己的学问。 所以前面的为人是指为了向别人夸耀。 请同学自己串连起这句话的翻译:古代求学的人的是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2 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只能夸夸其谈; 同样的道理,我们来看看后面这句相似的话应当怎样来理解 原文: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 这里“为人”的理解与前面一样,需要按照后面的“行道以利世”来理解。行:推行。道:理想主张。以:介词;来。 利世:对社会有利。利:利益,名词作动词。 从后面古代求学人要:“推行自己的主张来造福社会”我们可以明确,这
7、里的“为人”是指为了有利于他人。 今天的“学者”“为己”。同样的,我们看后面一句话以此判断这里的为己是什么意思。 修身:提高自身的修养 以:介词;来 求进:谋求做官。 中国古代“进“有做官的意思。 我们知道如今求学的人的目的是通过提高自身修养的手段来谋求做官。 请同学自己串连起这句话的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有利于他人,推行自己的主张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自身需要,涵养德性来求做官。 原文: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犹:如同。 玩:赏玩 华:本意“花” 登:de,五谷丰登,得到,收获。 利行:以利于行 翻译:学习好像种植树木,春天赏玩它
8、的花朵,秋天收获它的果实;讲解讨论文章就是赏玩春天的花朵;涵养德性提高自己的操行是摘取秋天的果实。 2、理解文意 1、 第一段中作者介绍的是学习的目的,请用文中的四个字概括正确的学习目的是什么 “修身利行” 2、 第一段中的哪些地方点明了“修身利行”具体指的内容? 为己,以补不足也。 为人,行道以利世也 3、第一段中作者说明的道理就是学习应该有正确的学习目的,这个目的就是提高自己的修养,涵养自己的德性,通过提高自己的操行来造福社会 3、写作手法赏析 作者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一、赏析对比论证 1、作者将什么与什么进行对比? 将古代求学的人学习的目的与如今求
9、学的人学习的目的进行对比。 3 2、 你认为古代求学的人的求学目的与今天求学的人的求学目的从根本上说有什么不同? 古代求学的人学习是出于崇高纯洁的目的,今天求学的人学习是出于的世俗功利的目的 3、 作者赞同古代求学的人的学习目的还是今天求学的人的学习目的? 作者赞同古人的学习目的。 4、你认为作者在这里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将古今求学的人的求学目标进行对比,突出古今求学的人在目标上的鲜明差异, 清楚明确地表现作者的态度。 总结:对比论证的好处就是能够通过对比的方法,突出两件事物之间的差异,明确地表达作者的态度。 二、赏析比喻论证 1、作者将什么比作什么? 将学习比作种树,将讲论文章比
10、作春天赏玩花朵。将修身利行比作秋天收获果实。 2、设置这样的一个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和什么的关系? 设置这个比喻是为了说明“学习与种树”的关系。“讲论文章”和“修身利行”的关系 3、你认为学习和种树有什么相似性? 明确:学习和种树一样,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需要默默的耕耘才能在最后得到甜美的收获 4、作者是要说明“讲论文章”与“修身利行”两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重点是要说明什么道理? 讲论文章是过程和手段,修身利行是结果和目的。重点说明学习应当把“修身利行”作为目的,不能误把“讲论文章”作为目的 5、你认为这里使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说明这个道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能化陌生为熟悉、化深奥为浅显,将枯
11、燥的道理讲解得生动形象。更容易被读者理解接受,更有说服力。 小结:第一节,作者将古人今人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用春华秋实作比喻,说明了学习的正确目的应当是“修身利行”。这是从学习的目的的角度来讨论的 4 作业设计: 1、抄写课文中的注释 2、找出第二第三节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并在相应句子边注明 板书设计 角度 第一节:学习的目的 第二节:学习的时机 第三节:学习的方法 观点 修身利行。 固须早教。 博览机要,以济功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5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理解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定义,体会它们
12、在论证中的作用。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教学重点: 1、识记文言常用词: 秉、所以、经、注、疏、宁、济、间。 2、明确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的定义。 教学难点: 掌握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在议论中的作用。 教学流程: 一、引入:回顾第一节课的内容 二、整体把握 1、请将第二节划分层次,说说划分的理由。 明确:分为两段,“人生小幼”“便至荒芜矣”为第一层次。“然人有坎壈”为第二层次。 依据:第一层次说明求学的人应当及早学习接受教育。第二层次说明即使壮年时没有学习,年纪大了也不能自暴自弃。 三、课文串讲 第二段前半段 1、落实字词 明确:“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固:故,因此 勿:不要 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勉学 教学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10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