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新技术.docx
《护理新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新技术.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护理新技术护理新技术 1例食管裂伤的观察与护理 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 1.1 患者因素 1.1.1 新生儿 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青紫,仅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使其易外渗。 1.1.2 婴幼儿 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都很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
2、;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性好动,难于固定,易发生外渗,一旦发生外渗又难于表达疼痛的感受,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 1.1.3 老年人 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容易失控导致注射针头移位;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增加了外渗的可能。 1.1.4 无法沟通的患者 此类患者主要包括接受麻醉的患者,使用镇静剂或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 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1.1.5 重症患者 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1.2 药物因素 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
3、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1.3 疾病因素 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1.4 技术因素 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使用钢针,据有关文献报道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
4、注药物。使用输液泵,在一个部位长时间输液。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1.5 解剖部位 外周静脉较中心静脉容易发生外渗;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内压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易外渗。 2 静脉输液外渗的机制 1)血管受到药物的化学刺激,一方面血液成分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通过药物直接刺激引起炎症介质的释放以及使血管内壁受损通透性升高,从而引起炎症反应。药物持续滴注,胶体渗透压降低。液体静压增加。继发感染,因细菌及其毒素的作用,炎症细胞的聚集及炎症介质的释放,造成血管通透性升高,而发生组织水肿。 3 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护理 新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09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