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结果的解读课件.ppt
《检验结果的解读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检验结果的解读课件.ppt(3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常见实验室检查项目和化验值的解读,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胡 波,一、红细胞检验1、红细胞计数(RBC)【测定方法】血细胞分析仪法。【标本要求】EDTAK2抗凝静脉血。【参考范围】成年男性:(4.05.5)1012/L。成年女性:(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临床意义】增多 相对增多:多见于脱水而致血液浓缩。绝对增多:可分为生理性增多和病理性增多 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生活、胎儿及新生儿、激烈运动与体力劳动后。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心肺疾患,如严重肺气肿、肺心病等。减少 生理性减少:妊娠中、后期,老人。病理性减少:造血原料不足,造血功能障碍,红细胞丢失,红细胞破坏
2、过多等。例如:贫血,产后大失血或者白血病等,第一章 临床血液学检验第一节 血细胞常规检验,1、红细胞计数(RBC),【影响因素】采血部位最好选择静脉血,婴幼儿可采指血。采血时间宜选择安静空腹时,避免在食后消化旺盛或剧烈运动后采血。激动、兴奋、恐惧、寒冷等刺激,剧烈运动可使红细胞升高。少量巨血小板存在,影响红细胞的检查。药物影响。,2、血红蛋白测定(Hb),【测定方法】血细胞分析仪法。【标本要求】EDTAK2抗凝静脉血。【参考范围】成年男性:120160g/L。成年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临床意义】同红细胞计数。升高 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氧减少性红细胞增多症、
3、肿瘤性红细胞增多症、反应性红细胞增多症和脱水。,2、血红蛋白测定(Hb),降低 结合RBC、MCV等指标综合分析,大致确定贫血类型。常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癌、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红细胞内原因溶血,如红细胞酶缺失、异常血红蛋白病、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红细胞外原因溶血,如寄生虫病、中毒和由免疫作用引起的溶血;急性出血;脾功能亢进。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一氧化碳中毒、维生素B6缺乏。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恶性贫血、寄生虫病。单纯小细胞性贫血:感染、中毒、慢性炎症、尿毒症。,3、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压积有助于了解红细胞的增多与减少,当各种原因所
4、致的红细胞绝对值增高时,红细胞压积也会有相应的增加【测定方法】血细胞分析仪法。【标本要求】EDTAK2抗凝静脉血。【参考范围】男:0.420.49。女:0.370.43【临床意义】增加 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可见大量呕吐、腹泻、失水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可见于新生儿,高原居住,严重肺心病等。减少 见于多种贫血。,4、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测定方法】血细胞分析仪法。【标本要求】EDTAK2抗凝静脉血。【参考范围】2731pg。【临床意义】增加 大细胞性贫血;减少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贫血。,5、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测定方法】血细胞分析仪法。
5、【标本要求】EDTAK2抗凝静脉血。【参考范围】320370 g/L。【临床意义】增加 大量呕吐、腹泻、CO中毒、心代偿功能不全。降低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6、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测定方法】血细胞分析仪法。【标本要求】EDTAK2抗凝静脉血。【参考范围】8197 fl。【临床意义】增加 大细胞性贫血。减少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RDW正常值:915%,表1-3 异常红细胞检查(续),二、白细胞检验,1、白细胞计数(WBC)【测定方法】血细胞分析仪法。【标本要求】EDTAK2抗凝静脉血。【参考范围】成人:(410)109L。儿童:(512)109L。新生儿:(1520
6、)109L。【临床意义】增高 生理性升高:新生儿,妊娠末期,分娩期、饭后、剧烈运动和体力劳动后,疼痛、情绪波动等。病理性升高:大部分为细菌感染炎症、烧伤、术后、心肌梗死、急性中毒、尿毒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白血病等(30109/L,提示可能为白血病,应进行白细胞分类,观察外周血涂片和进行骨髓检查)。降低 见于急性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毒感染、伤寒、副伤寒、黑热病、放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等。,2、白细胞分类,2.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4074。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1.98)109L【临床意义】增多 反应性增多:急性炎症、组织损伤、急性溶血、急性失血
7、、急性中毒、恶性肿瘤等;异常增多:急慢性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减少 感染性疾病:病毒、细菌(伤寒、副伤寒杆菌)结核、疟疾等。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非白细胞性白血病、骨髓转移癌等。其他:慢性理化损伤、系统性红斑狼疮、脾功能亢进等。,2、白细胞分类,2.2淋巴细胞百分比(L%):2040%。淋巴细胞绝对值(L#):(0.95.0)109L【临床意义】增多 生理性增多:4-6岁以前的儿童。病理性增多:病毒感染、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百日咳、结核病、组织移植排斥反应等。其他:再障、粒细胞减少症时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减少 主要见传染病急性期
8、、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应用肾皮质激素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2.3单核细胞百分率(M%):3.49.0。单核细胞绝对值(M):(0.161)109L【临床意义】增多 生理性:新生儿。病理性:疟疾、黑热病、结核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急性传染病或急性感染的恢复期。减少 无临床意义。,2、白细胞分类,2、白细胞分类,2.4嗜碱性细胞百分比(B%):01.5。嗜碱性细胞绝对值(B):(00.2)109/L。【临床意义】增多 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慢性溶血及脾脏切除后、霍奇金病、某些
9、中毒。减少 继发性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过敏性休克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反应等。,2.5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E%):07%。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E):(0.10.8)109/L。【临床意义】增多 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物和食物过敏等。寄生虫病:蛔虫、钩虫感染、血吸虫、肺吸虫、丝虫等。皮肤病:湿疹、剥落性皮炎、银屑病等。传染病:传染病恢复期、猩红热的急性期。血液系统疾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其他:风湿性疾病、脾切除术后、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减少 主要见于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烧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促
10、肾上腺激素后等。,网织红细胞检验,网织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在周围血液中的数值可反映骨髓红细胞的生成功能,因而对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反应的观察均有其重要意义。1、网织红细胞绝对值(#RETIC),网织红细胞百分率(%RETIC)【测定方法】血细胞分析仪法。【标本要求】EDTAK2抗凝静脉血。【参考范围】(2484)109/L;成年人:0.51.5%;新生儿:36%。【临床意义】增高 各种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如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失血性贫血:尤其以溶血性贫血时增生最为明显。减少 骨髓造血功能减退,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网织红细胞检验,2、平均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11、(CHr)【测定方法】血细胞分析仪法。【标本要求】EDTAK2抗凝静脉血。【参考范围】2734.5pg。【临床意义】为判断缺铁性贫血的新指标,缺铁性贫血时降低。,网织红细胞检验,3、高核酸浓度网织红细胞比率(%HRTC)。高核酸网织红细胞绝对值(#HRTC)【测定方法】血细胞分析仪法。【标本要求】EDTAK2抗凝静脉血。【参考范围】比率:2.57.9%。绝对值:(20118)109/L【临床意义】升高 幼稚网织红细胞升高。降低 骨髓造血功能降低。,网织红细胞检验,5、中核酸浓度网织红细胞比率(%MRTC)。中核酸浓度网织红细胞绝对值(#MRTC)【测定方法】血细胞分析仪法。【标本要求】EDTA
12、K2抗凝静脉血。【参考范围】比率:9.221%。绝对值:(55250)109/L【临床意义】升高 中成熟网织红细胞升高。降低 骨髓造血功能降低。6、低核酸浓度网织红细胞比率(%LRTC)。低核酸浓度网织红细胞绝对值(#LRTC)【测定方法】血细胞分析仪法。【标本要求】EDTAK2抗凝静脉血。【参考范围】比率:7088%。绝对值:(5001160)109/L。【临床意义】升高 成熟网织红细胞升高。降低 骨髓造血功能降低。,血小板测定,血小板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1、血小板计数【测定方法】血细胞分析仪法。【标本要求】EDTAK2抗凝静脉血。
13、【参考范围】(100300)109/L。【临床意义】增多 急性化脓性感染、脾切除术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肿瘤、早期感染、急性失血、急性溶血的急性反应性增多。减少 骨髓造血功能受损:如再障、急性白血病、放射病、化疗等。血小板破坏过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亢、肝硬化、体外循环等。血小板消耗过多:如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巨大血小板综合症。,2、大血小板计数(#L-PLT)【测定方法】血细胞分析仪法。【标本要求】EDTAK2抗凝静脉血。【参考范围】(225)109/L。【临床意义】减少 再生障碍性贫血。,3、平均血小板 体积(MPV
14、)【测定方法】血细胞分析仪法。【标本要求】EDTAK2抗凝静脉血。【参考范围】6.513fl。【临床意义】增大 可作为骨髓功能恢复的早期指标。血栓性疾病:血栓前状态MPV增大。可作为鉴别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骨髓损伤导致血小板减少时,MPV减少;当血小板在外周血中破坏增多导致血小板减少时MPV增大;血小板分布异常导致血小板减少时,MPV正常。减少 见于骨髓造血功能降低、血小板减少、白血病等。,4、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测定方法】血细胞分析仪法。【标本要求】EDTAK2抗凝静脉血。【参考范围】0.50.75。【临床意义】血小板体积大小不均时,PDW增大,常见于血小板破坏过多,第二节 血栓与止血
15、检查血管壁与内皮细胞的检查,1、出血时间(BT):反映毛细血管壁和血小板止血功能的常用筛选试验【测定方法】测定器法。【标本要求】新鲜血液。【参考范围】2.59min。【临床意义】延长 血小板数量异常:血小板减少症、先天性或获得性血小板病和血小板无力症等。某些凝血因子缺乏:血管性血友病、DIC等。血管疾病: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缩短 见于某些严重的血栓前状态和血栓形成。,2、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测定(vWF:Ag),【测定方法】ELISA法。【标本要求】枸橼酸盐抗凝血1:3(血浆)。【参考范围】5002000U/L。【临床意义】vWF:Ag浓度减低 见于a型血管性血友病(VWD),是诊断
16、VWD的重要指标。vWF:Ag浓度增高 见于周围血管病、心肌梗塞、心绞痛、脑血管病变、肾小球病变、尿毒症、肝胆疾病等。,二、血小板功能检查,血小板粘附是指血小板能够在血小板膜糖蛋白、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内皮成分(胶原或微纤维)的作用下粘附于伤口、血管、异物表面的生理功能。1、血小板粘附试验(PadT)【测定方法】玻璃柱法。【标本要求】硅化抗凝管(血浆)。【参考范围】53.971.1%。【临床意义】粘附率增高 常见于血栓状态及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心绞痛、脑血栓形成、糖尿病、深静脉血栓形成、肾小球肾炎、妊高症等。粘附率降低 血管性慢性血友病、巨大血小板综合症、尿毒症、肝硬化等。,2、
17、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血小板聚集试验主要反映血小板的聚集功能【测定方法】比浊法(肾上腺素ADP诱导激素)。【标本要求】硅化抗凝管(血浆)。【参考范围】610-6mol/L ADP最大凝聚率:21.748.7%坡度为:41.786.1度 4.510-5mol/L ADP可引起双相聚集曲线,第一相15.525.1%坡度为2994.8度【临床意义】聚集率增高 常见于血栓性疾病,如急性心肌梗塞、心绞痛、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脑血管病变、高-脂蛋白血症、人工瓣膜、口服避孕药等。聚集率降低 常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血小板综合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尿毒症、肝硬化、Wilson病,VitB缺乏症、服用血小
18、板抑制药物等。,3、血小板释放试验(ATP-LT)血浆-血小板球蛋白(-TG)及血小板4因子(PF4)测定【测定方法】ELISA。【标本要求】硅化抗凝管(血浆)。【参考范围】-TG:6.626.2ug/L。PF4:0.95.5 ug/L。【临床意义】-TG和PF4增高 表示血小板被激活及其释放反应亢进。常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栓塞性疾病,如急性心肌梗塞、脑血管病变、尿毒症、妊高症、肾病综合症、糖尿病伴血管病变、DIC、静脉血栓形成。-TG测定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变的预报,鉴别糖尿病有无血管病变及观察尿毒症的预后等都有重要价值。,4、血小板凝血活性试验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测定(PF3aT)【测定方
19、法】白陶土复钙法。【标本要求】枸橼酸钠1:9的硅化抗凝管(血浆)。【参考范围】第1组比第2组的延长不超过5S。【临床意义】增高 常见于II型高脂蛋白血症、心肌梗塞、糖尿病伴血管病变及动脉粥样硬化等。降低 常见于先天性PF3缺乏症、血小板无力症、I型糖原累积症、尿毒症、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再障及恶性贫血等。,5、血块收缩时间(CRT)【测定方法】定量法。【标本要求】干燥无抗凝剂离心管(全血)。【参考范围】48%64%。【临床意义】血块收缩40%表示收缩不佳,见于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减少症、低(无)纤维蛋白原症、严重凝血障碍等。,三、凝血系统检查,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20、)凝血酶原时间是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测定方法】磁珠法。【标本要求】枸橼酸钠1:9抗凝血(血浆)。【参考范围】10.714.3 s或病人测定值超过正常对照值3 s为异常。【临床意义】延长 常见于先天性因子、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DIC、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VitK缺乏症、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等。缩短 见于先天性因子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测定方法】磁珠法。【标本要求】枸橼酸钠1:9抗凝
21、血(血浆)。【参考范围】31.543.5 s或受检者较正常对照延长超过10s以上具有临床意义。【临床意义】延长 常见于因子、缺乏症,严重的因子、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等。缩短 见于、活性升高、DIC高凝期、血栓性疾病、血小板增多症等。肝素治疗监测 一般在肝素治疗期间,APTT维持在正常对照的1.53.0倍之间。,3、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TT)是检测凝血、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的一个简便试验。【测定方法】磁珠法。【标本要求】枸橼酸钠1:9抗凝血(血浆)。【参考范围】1218 s(超过对照时间3 s以上为延长)。【临床意义】延长 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
22、在,如SLE、肝病、肾病等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FDP增多症等。降低 无临床意义,四、纤溶系统和抗凝血系统的检查,1、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指在特定条件下观察凝血块完全溶解的时间,是判断纤溶系统活性的筛选试验之一【测定方法】加钙法。【标本要求】枸橼酸钠1:9抗凝血(血浆)。【参考范围】120min。【临床意义】缩短 表明纤溶增强、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纤溶亢进。,2、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本试验是鉴定原发性纤溶与继发性纤溶(dic)的试验之一【测定方法】手工法。【标本要求】枸橼酸钠1:9抗凝血(血浆)。【参考范围】阴性。【临床意义】阳性 见于DIC早期或中期、
23、但在恶性肿瘤、上消化道出血、败血症、肾小球肾炎、人工流产和分娩者亦可出现阳性。阴性 见于正常人,亦见于晚期DIC和原发性纤溶症。,3、抗凝血酶(AT-)AT 是凝血酶及因子、等含丝氨酸的蛋白酶的抑制剂,具有防止血栓的作用。【测定方法】发色底物法。【标本要求】枸橼酸钠1:9抗凝血(血浆)。【参考范围】103.2113.8%。【临床意义】增高 见于血友病、口服抗凝药物、应用黄体酮等 降低 见于肝脏病、DIC、外科手术后、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心肌梗塞等。,4、D-二聚体(D-D)D-二聚体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血浆D二聚体测定是了解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一个试验。【测定方法】免疫学方法。
24、【标本要求】枸橼酸钠1:9抗凝血(血浆)。【参考范围】400 ug/L。【临床意义】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和DIC时、血浆D-二聚体明显升高,是诊断DIC的重要依据。继发性纤溶症时D-二聚体升高,而在原发性纤溶症时正常、这是两者鉴别的重要依据。,5、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测定方法】免疫学法。【标本要求】枸橼酸钠1:9抗凝血(血浆)。【参考范围】血清:10mg/L。尿:1145ug/L。【医学决定水平】1040mg/L,可见于深静脉血栓,若怀疑DIC,于24小时内复查。40mg/L,怀疑DIC时,其他出凝血试验也将出现异常,如血小板减少;低纤维蛋白原、PT、APTT、凝血酶凝血时间延长,外
25、周血可见畸形红细胞。【临床意义】增高 血中增高 见于多种疾病引起的休克、DIC及血栓性疾病等。尿中增高 见于急慢性肾炎、尿毒症、肾移植后排斥反应、妊娠毒血症及DIC等。,第三节 血流变学检查,1、全血粘度测定全血粘度的测定能为血栓前及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帮助。【测定方法】粘度计仪器法。【标本要求】肝素钠抗凝全血。【参考范围】男性3.844.66(mPa.s)。女性3.333.97(mPa.s)。【临床意义】增高 血浆蛋白异常所致血液粘度增高,见于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等。HCT增高所致血液粘度增高,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白血病等。红细胞结构异常所致的血液粘度增高,见于镰状红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检验 结果 解读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09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