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班幼儿表演游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docx
《当前中班幼儿表演游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中班幼儿表演游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当前中班幼儿表演游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摘要: 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丰富多采,尤其表演游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它是幼儿园通过扮演某一文学作品中的角色,运用一定的表演技巧,再现该文艺作品内容的一种游戏形式。除了扮演角色之外,还有歌舞、打击乐等自娱自乐的形式。选择表演游戏作为发展幼儿创造力的载体,是因为其内容广泛,种类多,材料广,具有调动幼儿想象空间和可创造因素,有随意和非现实性的特点,是幼儿主动性、探索性学习的有效途径,也是搭建幼儿自我挑战和获得成功的平台。它对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表演游戏的概念与特点 (一)表演游戏的概念 表演游戏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它是根据按照童话、
2、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表演的游戏,也就是指幼儿通过扮演某一文艺作品中的角色运用一定表演技能(对话、动作、表情、语调等手段)创造性地表现和再现文学作品的一种游戏形式。表演游戏是幼儿园游戏活动的一种重要游戏类型,表演的方式也是按幼儿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的。幼儿园里的表演游戏可分为作品表演游戏和创作表演游戏两大类,作品表演游戏是我们平日里现成的教材,我们可利用这些教材让幼儿在表演游戏中共同思考并掌握作品的主题和情节,共同制作道具,布置情景,共同协商角色进行表演,充分体现了交流、合作的乐趣。而创作表演游戏是指没有现成作品,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和丰富的想象创作作品并加以表演的游戏。在游戏中,不但
3、满足了幼儿的表演愿望,并能学习一些优美的语言,体会一些积极的情感,明了一些生活中的道理,而且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养成了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它为每个发展水平不同的幼儿提供了表现的机会和场所。 简而言之,表演游戏是幼儿以故事为线索展开的游戏活动。 (二)表演游戏的特点 角色游戏与表演游戏都属于象征性游戏或想像游戏,二者在角色扮演、象征手段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在主题与内容的来源、结构性与规则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1.主题和内容来源上的差别。 角色游戏中的主题和内容主要来自于幼儿的现实生活经验,例如家庭和社区生活经验。表演游戏的主题和内容主要来源于故事,包括文学作品和幼儿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想像创编的故事。
4、 2.结构性与规则上的差别。 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都属于幼儿自己“创造的”游戏,都属于自由游戏的范畴。但是,由于在游戏的一致性要求上的不同,造成了这两种游戏在结构性和游戏规则上的差别。 表演游戏虽然也是幼儿自己“创造的”游戏,但是,先在的故事(不管是来自于儿童文学作品还是来自于幼儿自己的创造)规定了游戏的基本框架。在表演游戏的展开过程中,幼儿会自发地在头脑中将自己的言行与故事中的情节、人物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故事”成为游戏者认可的标准和行为的框架,幼儿必须在这个框架中游戏。即便游戏所依托的故事是幼儿在活动过程中逐渐创编发展起来的,但在每次表演之前游戏者之间都会有一个基本达成一致的脚本,角色的行为
5、或多或少地都要受这个脚本规范,不能随意作为。所以,表演游戏要受到“故事”框架的规范,它的结构性更强。而且,“故事”作为表演游戏的“脚本”,需要所有游戏者的“认同”或“约定俗成”。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选择和切换游戏主题,自由决定和改变游戏内容,游戏内容是随着游戏过程的开展而丰富和发展的,之前并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框架或“脚本”。而且,每个游戏者头脑中似乎都有一个“脚本”,事先并不需要达成一致。 表演游戏对于游戏一致性的要求不仅使得表演游戏的结构性较强,同时也使得表演游戏具有更明显的规则要求。 二、幼儿园中班表演游戏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们对幼儿园中班表演游戏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6、幼儿园中班开展表演游戏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不仅幼儿园中班平时很少开展表演游戏,而且就是专门组织的表演游戏来看,从故事选材到教师的组织指导,都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歌舞表演活动被当作表演游戏 在幼儿园的表演区很少看到真正意义上的表演游戏,教师通常所说的表演游戏是指幼儿在角区进行的类似于歌舞表演的活动,这与表演游戏的本来意义相去甚远。在教师所说的表演游戏区,通常有录音机、音乐磁带、舞台(表演台)等,幼儿随着音乐表演舞蹈、唱歌甚至走猫步、模仿模特儿的时装表演,而在幼儿园的中班这种现象尤其严重。 当我们请中班老师组织一次表演游戏时,教师们所组织的都是集体语言教学活动,表演游戏只作为其中一个
7、环节而存在。 (二)表演游戏的功能狭窄 调查表明,表演游戏在幼儿园集体故事教学中的运用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如下三种情况: 1.作为故事教学的末端环节。 教师通常采用以下程序组织故事教学:(1)讲第一遍故事以后就所讲故事的内容和情节提问;(2)以听录音、分角色复述、看图讲述等方式讲第二遍故事;(3)以师幼分角色复述、边提问边讲述等方式讲第三遍故事;(4)表演游戏,加深幼儿对故事的印象,帮助幼儿复述故事。 2.作为故事教学的开端环节。 运用在教学过程开端环节的表演游戏,一般由教师或由教师事先训练好的幼儿来表演给小朋友看。表演游戏承担着提高幼儿对故事的兴趣、讲述故事和帮助幼儿复述故事的功能。 3.用在提
8、问环节。 在教师讲过故事以后,教师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角色对话和表演角色动作。表演游戏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幼儿回答问题的兴趣,帮助幼儿记忆和模仿故事中的对话。 无论教师将表演游戏运用在故事教学的哪一个环节,其目的都一样:加深幼儿对故事的印象,帮助幼儿模仿角色对话,记忆故事。由此可见,本属于自由游戏范畴的表演游戏实际上已成为集体故事教学的手段。教师在故事教学中运用表演游戏的目的主要在于利用幼儿的游戏性动机,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巩固故事教学的成果。 由于教师仅仅把表演游戏当作故事教学的手段,表演游戏的运用被呆板地限制在语言教学领域中,教师对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与其他课程领域相关的学习兴趣和
9、需要视而不见,一心按照自己原有的思路和框架,拽着幼儿沿着故事教学这一条窄道往前走,幼儿一旦有“越线”和“出轨”现象,立即就被老师拉了回来,从而导致许多很好的教育契机和课程生成机会白白流失。 比如在中班早上好故事教学中,有这样一幕: 例1:表演游戏早上好扮演蛋蛋狼的小朋友拿出小背心跟狼妈妈说:“妈妈,妈妈,我明天上学要穿小背心。”而当时玩这个游戏的季节是冬天,外面正下着雪,旁边的桑梅小朋友就说:”这么冷的天气傻瓜才会穿小背心上学呢,我们把故事改成蛋蛋狼想把一俩好玩的玩具火车带到幼儿园去,好不好”而狼妈妈说:”不行,老师会批评的,谁让我们乱改表演.其他的幼儿也说:”不行, 不行,一定会被老师骂的,
10、”结果这一组的幼儿还是按原来的故事继续演下去,此时,幼儿已经能把故事迁移到现实生活中了,能把书本里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融合,而这种学习兴趣和需要来自于幼儿自身,而我们的老师平常如果能多鼓励孩子这种的学习方式,多给孩子创造思维扩散的空间,使幼儿的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但是,由于教师一贯的教育态度已局限了孩子们的思维,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在这种目标极其单一的教学活动中,幼儿的语言活动本身成为教师控制下的模仿、重复和练习,幼儿最终获得的“学习成果”只是一些破碎的、静态的词汇、句子。表演游戏仅仅成为故事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本属于自由游戏范畴的表演游戏实际上已被置于集体教学的从属地位,
11、丧失了作为一种独立的教学活动在幼儿园课程和教学中所能发挥的课程生成等诸多功能。 (三)表演游戏成为教师指导下的集体活动 由于表演游戏是被作为集体教学的手段来使用的,因此教师总是采用集体活动的方式组织幼儿的表演游戏。教师所采用的组织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 一种是以组为单位的集体的分角色对话:教师按故事中的角色将全班幼儿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内的几个幼儿共同扮演一个角色。教师统一调度,用旁白的方式串讲故事。每一组幼儿按教师的串讲分别复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对话。这种方式类似于集体的分角色对话。 一种是以组为单位的故事表演:全班幼儿被分成几个小组,在每一组里,幼儿分别扮演故事中的不同的角色。在老师的
12、集体调度与导演下,各个小组同时听着音乐一起进行故事表演。 还有一种是以组为单位的表演游戏:全班幼儿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幼儿自己找地方进行表演游戏,教师到各小组巡回指导。 最后一种是教师指导一组幼儿在全班面前进行表演,让其他幼儿静坐观看。 无论是采用哪种方法,用集体活动的形式组织幼儿表演游戏存在以下一些弊端:(1)教师控制程度过高,幼儿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只能跟着教师的统一指挥进行表演;(2)全班幼儿虽然被分成了不同的小组,但却缺乏能够让幼儿进行讨论、协商的相对隔离的独立的空间。全班 幼儿同时在空间非常有限的活动室内进行故事表演势必相互影响与干扰;(3)教师没有精力因组而异、因人而异地指导幼儿的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当前 中班 幼儿 表演 游戏 存在 问题 解决方案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05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