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docx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影响着幼儿性格与品德的形成。幼儿园知道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准则”。因此教师与家长必须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本文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给出罢了一下策略:生物学因素、家庭环境影响、学校教育因素、学前儿童与个体攻击性行为、大众传媒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解决策略,从而正确引导幼儿的行为发展。 幼儿 攻击性 原因 对策 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与表现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
2、,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各方面发展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教师与家长在教育儿童的问题上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幼儿攻击性行为就是其中的一个问题。作为幼儿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攻击性行为一致受到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所的重视。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往往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注意力也不集中,经常受到其他人的排斥,长此以往,对其身心的健康都是不利的。因此教师与家长必须正确认识什么是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对策。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对待儿童,在游戏中培养儿童合作、友爱的精神,家长也要运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树立儿童正确的价值观,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一、攻击性行为的含
3、义及表现 攻击性行为的含义与表现 攻击性行为是反社会性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故意伤害他人且不被社会规范所允许的行为,是儿童身上一种不受他人欢迎,但却时常发生的一种不良行为。 攻击性行为一般表现为对他人抓、打、撞、责骂、威胁等。攻击性行为总是以社会评判标准为基础,既要考虑个人的动机与目的,又要考虑其行为发生的原因、背景及对其产生影响的环境。伤害意图、伤害行为、社会评价是攻击性行为的三要素。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成因 1 当今社会,攻击性在不断增加,其产生的原因也各种各样,如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等。 生物学因素 大家都知道,人的大脑是分为左右两半球的,正常的儿童大脑的左右两半球处于均
4、衡状态,但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则不然。有研究表明,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较,其大脑处于非均衡状态,大脑的左半球抵抗干扰的能力较差,而右半球完性认知能力较弱,这也许是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某些神经心理学愿意。如有的小朋友遇见其他的小朋友很爱对其他小朋友进行人身攻击或抢其玩具,这就是由于他左右两半球处于非均衡状态造成的,以至于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导致毫无目的的对其他小朋友进行人身生攻击。 家庭环境的影响 1父母遗传给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如果父母的神经系统较兴奋,情绪比较爱激动,那么这种兴奋性神经系统及爱激动的情绪就会遗传给孩子,这些生理上的特征一旦遇到适合其生长的土壤,就会很快引发攻击性行为
5、。 2.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及抚养方式会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1 第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的行为大多数都来自于与父母的模仿父母错误的管教方式和对儿童错误的指导方式及活动监督都会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 例:记得暑假在某早教中心实习的时候遇见过这样一个孩子和家长。该儿童是个很活泼的儿童,但是每次他走进园里都会飞快的冲进游乐区,毫无目的的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或是趁其他小朋友不注意对他进行人身攻击,当作为老师的我们与其家长进行沟通时,家长居然表现出一种毫不在乎的样子。 这个例子中母亲对其孩子的行为毫不在乎的态度就是一种错误的活动监督方式,母亲的这种态度会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愈演愈烈,母亲对孩
6、子的错误行为不作出正确的指导方式就会导致孩子在做错事情时也不会感觉自己错了,慢慢的这种行为就会形成一种错误的习惯,当他与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时就会采取消极的态度解决问题。最终形成攻击性行为。再有,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不完整、不温馨的家庭中,就会使其缺乏安全感,从而导致对他人的戒备心理增强,为了保护自己他不得不采取暴力行为,从而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形成。 第二,现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尤其是长辈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过分宠爱,不管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都认为是他人的责任,以致养成孩子独占、霸道的性格习惯。2 如,当孩子摔倒时,家长就会赶快跑过去抱起孩子,心疼地说:“
7、有没有摔疼啊,都怪地把我们的宝贝儿摔疼了,妈妈打他。”这样孩子就会认为是地面伤害了他,让他感到疼痛,是地面的错,而不能认识到是自己摔倒导致的疼痛。久而久之,儿童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不会从自身找原因,到了幼儿园与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时总是责怪别人,不能与人协商,渐渐的就会形成攻击性行为。 第三,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因此过分约束幼儿的行为,干涉其兴趣爱好,不让孩子随便说话、做事,为孩子报各种孩子并不感兴趣的兴趣班这就减少了幼儿与外界接触的时间,久而久之儿童会产生逆反心理,到了幼儿园就会毫无节制的与其他小朋友交流。 第四,父母对孩子正常的言行举止,人际交往与选择朋友干预较少,也会使儿童
8、产生攻击性行为。如上面的例子中儿童平时很爱打人,当教师与家长沟通,家长表现出的毫不在乎的态度助长了儿童爱打人的心理。如果孩子总是与具有攻击性行为倾向的儿童玩耍,慢慢的就会学会那种行为,如果父母对于儿童选择朋友毫无干涉,任其与任何小朋友玩耍,也会助长其攻击性行为。 学校教育的因素 对于儿童来说,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幼儿园和老师一起度过,因此,教师的教育方式、教育观念、对幼儿行为的评价以及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处理都会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 第一, 教师的消极评价会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如果教师对某个儿童有偏见,一再批评该儿童,这样其他小朋友 也会对这个小朋友产生偏见,儿童经常处于这种被排斥,不被接纳
9、,缺乏关心、表扬的环境中,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心理,该儿童为了使自己不受其他小朋友的排斥与欺负就会对其他人产生防备心理甚至是防备行为,时间长了这种防备行为就会演变成攻击性行为。 第二,教师的教养方式也会使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例如,在上课时,教师一再强调类似于“谁做的最好”“谁谁谁最棒”的问题,时间长了就会在班级中形成一种紧张的竞争氛围,这种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行为会转化成具有攻击性行为的竞争行为,导致班集体中出现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 第三, 幼儿园活动的设置也会是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2 例:记得暑假在某个早教中心实习的时候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园里的游乐区内有个供儿童过家家的小厨房
10、,厨房里的玩具每件只有一样,因此,小朋友们经常会为抢玩具发生矛盾。我们都知道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都喜欢玩过家家的游戏,分析上面的例子我们发现,如果教师不能充分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不能合理的安排活动与休息时间,让所有3 的孩子都集中在这个时间段休息,而活动区内的玩具有不准备充分,小朋友很有可能就会因为抢玩具而争吵,甚至伸出手去打人,慢慢的这种习惯就会使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如果在活动期间教师只是为儿童分发玩具,而不分配他们各自的任务,这样他们就不会养成商量讨论的合作意识和团结友爱的精神,而是各自玩着自己的玩具,甚至是抢别人的玩具,这样极易造成混乱的局面,导致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学前儿童个体与
11、攻击性行为 儿童自身的因素也会对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产生影响,儿童自身的性格、气质以及与同伴的关系,与其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也有至观重要的影响。 第一,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受其自身的道德发展水平与自我控制的影响。一般来说,而儿童的道德水平越高,就越容易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其行为也就越接近于与攻击性行为相反的亲社会行为。同样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强的儿童,其攻击习惯行为也就较少。 第二,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受其人格特点的影响。“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每个儿童的人格特点也个不相同。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具有高冲动性的特征。例如脾气暴躁、易被激怒等。而且,他们的价值观往往与社会正常的价值取向相背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幼儿 攻击性 行为 成因 及其 对策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04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