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王怀经第三章胸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局部解剖学王怀经第三章胸部.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局部解剖学王怀经第三章胸部局部解剖学教案(中文版) 第三章 胸部 学习目标 一、掌握内容 固有胸壁的构成。 女性乳房的位置关系,淋巴引流及其临床意义。 胸廓内动脉的行程及其临床意义。 胸膜腔及胸膜隐窝的构成,胸膜顶、胸膜隐窝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肺根的构成,各结构间的毗邻关系。 胸膜及肺的体表投影。 主动脉弓三大分支的毗邻关系。 动脉韧带与左迷走神经、喉返神经及邻近结构的位置关系。 心包的组成和心包斜窦及横窦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食管、胸导管的毗邻关系及意义。 二、了解内容 胸部的境界、体表标志、胸部的标志线。 胸壁浅、深筋膜及肌的配布。 胸膜、胸膜腔、胸内脏器以及纵隔的内容。 肋间隙的构成、胸
2、内筋膜的配布。 肺叶、肺段和它们的意义。 纵隔的境界、分部与内容。 上纵隔各主要结构的排列关系。 心包内各大血管的位置关系。 心脏的体表投影及其临床意义。 奇静脉、半奇静脉的行程。 第一节 概述 胸部概况 1. 位置 胸部位于颈部与腹部之间,其上部两侧借上肢带与上肢相连。 2. 胸壁 胸部以胸廓为支架,表面覆以皮肤、筋膜和肌等软组织,内面衬以胸内筋膜,共同构成胸壁。 3. 胸腔 胸壁与膈围成胸腔。 4. 胸腔内容 胸腔两侧部容纳肺和胸膜囊,中部为纵隔,有心、出入心的大血管、食管和气管等器官。 境界与分区 1. 境界 上界 自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上缘、肩峰至第7颈椎棘突的连线与颈项部分界。
3、 下界 自剑胸结合向两侧沿肋弓、第11肋前端、第12肋下缘至第12胸椎棘突与腹部分界。 两侧上部分界 以三角肌前后缘上份和腋前后襞下缘与胸壁相交处的连线与上肢分界。 2. 分区 胸壁 胸前区:内侧界为前正中线,外侧界为三角肌前缘上份和腋前线,上界为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和锁骨上缘,下界为剑胸结合和肋弓前部。胸外侧区:介于腋前后线之间,上界平腋前后襞下缘中点连线高度,下界为腋前后线之间的肋弓后部和第11肋前份。胸背区:上界为项区下界,下界为第12胸椎棘突、第12肋下缘、第11肋前份的连线。 胸腔 由胸壁和膈围成,分三部,中部为纵隔,左、右部容纳肺及胸膜囊。 表面解剖 1. 体表标志 颈静脉切迹:
4、胸骨柄上缘的切迹,平对第2、3胸椎之间。 胸骨角: 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的角,平对第4胸椎下缘,两侧接第二肋软骨,体表易触及,是记数肋和肋间隙的标志。 剑突: 细长,上接胸骨体处称剑胸结合,平第9胸椎,上端两侧与第7肋软骨相接,下端游离并伸至腹前壁上部。 锁骨和锁骨下窝: 锁骨居颈静脉切迹两侧,全长均可触及,其中、外1/3交界处下方有一凹陷为锁骨下窝,该窝深处有腋血管和臂丛通过,于该窝内锁骨下一横指处,可摸到肩胛骨喙突。 肋和肋间隙: 第一肋被锁骨遮盖,其余肋和肋间隙均可触及。二者可作为胸、腹腔上部器官的定位标志。 肋弓和胸骨下角: 自剑突两侧向外下可触及肋弓,是肝脾的触诊标志。两侧肋弓与
5、剑胸结合处共同围成胸骨下角,内有剑突。剑突与肋弓的交角称剑肋角,左侧者是心包穿刺常用进针部位之一。 乳头: 男性乳头一般在锁骨中线与第四肋间隙交界处,女性略低,并偏外下方。 胸大肌: 肌发达者体表可见该肌轮廓,在胸前外侧区交界处可摸到该肌下缘。 . 标志线 前正中线:经胸骨正中所作的垂直线。 胸骨线: 经胸骨最宽处外侧缘所作的垂直线。 锁骨中线:经锁骨中点所作的垂直线。 胸骨旁线:经胸骨线与锁骨中线之间的中点所作的垂直线。 腋前线和腋后线: 分别经腋前后襞与胸壁交界处所作的垂直线。 腋中线: 经腋前、后线之间的中点所作的垂直线。 肩胛线: 两臂下垂时经肩胛骨下角所作的垂直线。 脊柱旁线: 沿椎
6、骨横突外侧端所作的连线,常为一稍凸向内侧的弧形线。 后正中线: 经身体后面正中所作的垂直线,相当于各棘突尖的连线。 第二节 胸 壁 浅层结构 1. 皮肤:胸前、外侧区皮肤较薄,尤以乳头、胸骨前面和两侧部为甚。除胸骨表面部分外,均有较大的活动性。 2. 浅筋膜:胸前、外侧区的浅筋膜与颈、腹部和上肢浅筋膜相延续,内含脂肪、浅血管、淋巴管、皮神经和乳腺。 (1) 皮神经:锁骨上神经34支,分布于胸前区上部和肩部皮肤。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由肋间神经在腋前线附近发出,分布于胸外侧区和胸前区外侧部皮肤。肋间神经的前皮支由肋间神经在胸骨两侧发出,分布于胸前区内侧部皮肤。 (2) 浅血管:胸廓内动脉的穿支:细小
7、,在距胸骨侧缘1cm处穿出,分布至胸前区内侧部。女性的24穿支较大,分支至乳房。肋间后动脉的前、外侧皮支:与肋间神经的同名分支伴行,分布于胸前、外区肌肉、皮肤和乳房。胸腹壁静脉:起自脐周静脉网,沿胸前区外侧部斜向外上行,汇入胸外侧静脉,收集腹壁上部、胸前外侧区浅层的静脉血。 3. 乳房 位置和形态结构:青春期未授乳女性乳房呈半球形,位于第26肋高度, 浅筋膜浅、深两层之间,胸肌浅筋膜表面,自胸骨旁线向外可达腋中线。乳房内含乳腺和脂肪。乳腺被结缔组织分隔为1520个腺叶,每个腺叶又分若干小叶。输乳管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末端开口于乳头。乳腺脓肿切开引流时,宜作放射状切口,以免切断输乳管。腺叶
8、间结缔组织中有许多与皮肤垂直的纤维束,一端连于皮肤和浅筋膜浅层,一端连于浅筋膜深层,该纤维束称乳房悬韧带或Cooper韧带。因韧带两端固定,无伸展性,乳腺癌时,该处皮肤出现凹陷。浅筋膜深层与胸肌筋膜间有一间隙,称乳房后间隙,内含疏松结缔组织、脂肪和淋巴,乳腺癌时可自此向深部转移。此隙炎症时易向下扩散,宜作低位切开引流术。 淋巴引流: 乳房外侧部和中央部的淋巴管胸肌淋巴结,为乳房淋巴引流的主要途径;乳房上部的淋巴管尖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乳房内侧部的淋巴管胸骨旁淋巴结并与对侧乳房淋巴管相吻合;乳房内下部的淋巴管膈下淋巴结,并与腹前壁上部及膈下淋巴管相吻合;乳房深部的淋巴管经乳房后间隙穿胸大肌胸肌
9、间淋巴结、尖淋巴结。胸肌间淋巴结又称Rotter结,位于胸大、小肌之间,乳腺癌时常受累。 浅淋巴管特点:乳房浅淋巴管网广泛吻合,两侧相互交通。当乳腺癌累及浅淋巴管时,可导致所收集范围的淋巴回流受阻,发生淋巴水肿,局部皮肤出现点状凹陷,呈桔皮样改变,是诊断乳腺癌的重要依据。 深层结构 1. 深筋膜:胸前外侧区的深筋膜分浅深两层。浅层覆盖于胸大肌的表面,较为薄弱。 深层位于胸大肌的深面,上端附于锁骨,向下包裹锁骨下肌和胸小肌,并覆盖在前锯肌表面,其中张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上缘的部分称锁胸筋膜。锁胸筋膜深面有胸内、外侧神经和胸肩峰动脉的分支穿出至胸大、小肌,头静脉和淋巴管穿经此筋膜入腋腔。手术切
10、开锁胸筋膜时应注意保护胸内、外侧神经,以免损伤而导致胸大、小肌瘫痪。 2. 肌层:胸前外侧区肌层由胸肌和部分腹肌所组成。由浅入深分四层:第一层为胸大肌、腹外斜肌和腹直肌的上部;第二层为锁骨下肌、胸小肌和前锯肌;第三层为肋间肌;第四层为贴于胸廓内面的胸横肌。 3. 肋间隙:12对肋参与围成胸廓,肋与肋之间的间隙为肋间隙。 1) 肋间肌:位于相邻两肋之间,包括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肋间最内肌。 (2) 血管和神经:肋间后动脉起自胸主动脉,有同名静脉和肋间神经伴行。三者并行于肋间隙内,在肋角内侧血管神经无一定的排列顺序。在肋角附近,肋间血管神经均发一较小的下支沿下位肋骨上缘向前,本干又称上支,循肋沟前
11、行。在肋角前方三者排列顺序自上而下依次为静脉、动脉、神经。肋间神经共11对,在相应肋间隙内沿肋沟前行,至腋前线附近发出外侧皮支,上6对肋间神经至胸骨侧缘、下5对和肋下神经经肋弓前面至白线附近浅出,易名为前皮支。 (3) 胸膜腔穿刺部位:根据肋间血管神经行经肋间隙的部位,胸膜腔穿刺宜在肋角外侧进针,稍靠但不宜紧靠肋骨上缘;在肋间隙前部进针,应在肋间隙中部穿入。 4. 胸廓内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第一段下面,向下经锁骨下静脉后方,穿胸廓上口入胸腔,沿胸骨侧缘外侧约1.25cm下行,至第6肋间隙分为肌膈动脉和腹壁上动脉。沿途发出心包膈动脉,分布至心包和膈;肋间前支分布至肋间隙,并与肋间后动脉分支吻合。
12、 5. 胸内筋膜:是一层致密的结缔组织膜,衬于肋和肋间肌内面。此筋膜在胸骨、肋和肋间隙内面的部分较厚,脊柱两侧较薄。该筋膜与壁胸膜间有疏松结缔组织,筋膜向下覆于膈的上面,称膈胸膜筋膜。向上覆于胸膜顶上面,称胸膜上膜。 第三节 膈 位置和分部 1. 位置:膈位于胸、腹腔之间,封闭胸廓下口。膈穹窿右高左低,最高点分别位于右第4、左第5肋间隙,膈上面覆以膈胸膜筋膜、膈胸膜或心包壁层,隔着胸膜与肺底相邻,中央部与心包愈着。膈下面右半与右半肝、左内叶,膈下面左半与肝左外叶、胃和脾相邻。 2. 分部:膈分三部,即胸骨部、肋部和腰部。膈中央为腱膜,称中心腱。 膈的裂隙和薄弱区 1. 腰肋三角:位于膈的腰部与
13、肋部起点之间,三角形,尖向上,底为第12肋。腹腔器官可经此三角突向胸腔形成膈疝。三角前方与肾后面相邻,后方有肋膈隐窝,肾手术时应注意保护胸膜,以免撕破导致气胸。 2. 胸肋三角:位于膈的胸骨部与肋部起点之间,有腹壁上血管和来自腹壁和肝上面的淋巴管通过。 3. 主动脉裂孔:在膈左、右脚与脊柱之间,平第12胸椎高度,有降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 4. 食管裂孔:在主动脉裂孔的左前方,平第10胸椎高度,有食管,迷走神经前、后干,来自肝后部的淋巴管和胃左血管的食管支通过,该裂孔是膈疝的好发部位之一。 5. 腔静脉孔:在食管裂孔的右前方,平第8胸椎高度,有下腔静脉通过。 第四节 胸腔及其脏器 胸膜和胸膜腔
14、1. 胸膜的配布 (1) 脏胸膜:被覆于肺的表面,与肺紧密结合,并深入叶间裂。 (2) 壁胸膜:分为肋胸膜、膈胸膜、纵隔胸膜、胸膜顶。 2. 胸膜腔: 脏、壁胸膜在肺根处互相延续共同围成左右各一的密闭窄隙。 3. 肺韧带: 脏、壁胸膜在肺根的下方移行为双层的肺韧带,有固定肺的作用。当人工气胸时,由于韧带的附着,肺固定于纵膈而被压向内侧。 4. 胸膜隐窝:脏、壁胸膜之间大部分互相贴近,故胸膜腔是潜在的腔隙,但在壁胸膜各部相互转折处,肺缘不能伸入其内,这些部位的胸膜腔称为胸膜隐窝。 (1) 肋膈隐窝:位于肋胸膜下缘与膈胸膜转折处,呈半环形,是胸膜腔的最底点, 胸膜腔积液首先积聚于此。 胸膜腔穿刺时
15、,刺针进入此隐窝内。 (2) 肋纵隔隐窝:位于肋胸膜前缘与纵隔胸膜前缘转折处下部,左侧较为明显,在胸骨左侧第45肋间隙后方,心包前方,肺的心切迹内侧。 5.胸膜反折线的体表投影 (1) 胸膜前界:为肋胸膜前缘与纵隔胸膜前缘的反折线。起自锁骨内侧1/3上方23cm处,经胸锁关节后面至第2胸肋关节高度两侧靠拢,在中线偏左垂直向下,右侧直达第6胸肋关节移行为下界,左侧至第4胸肋关节高度略转向外下,在胸骨侧缘外侧22.5cm下行,达第6肋软骨中点处移行为下界。两侧胸膜前界在第24胸肋关节高度靠拢,向上、下分开,形成两个三角形无胸膜区。上方者为上胸膜区。下方者为下胸膜区。 (2) 胸膜下界:为肋胸膜下缘
16、与膈胸膜的反折线。 (二) 肺 1. 位置和分叶 1) 位置:胸腔内,纵隔两侧,左右各一,借肺根和肺韧带与纵隔相连。 2) 分叶:左肺由斜裂分为上下两叶,右肺由斜裂和水平裂分为上、中、下三叶 2. 体表投影:肺的前界几乎与胸膜前界一致,肺的下界。 表3-1 肺和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 肺的下界 胸膜下界 锁骨中线 第6肋 第8肋 腋中线 第8肋 第10肋 肩胛线 第10肋 第11肋 脊柱旁线 第10胸椎棘突 第12胸椎棘突 (1) 肺门:两肺纵隔面中部的凹陷,又称第一肺门,有主支气管、肺动静脉、支气管动 3. 肺门和肺根 静脉、淋巴管和肺丛等出入。 (2)肺根:出入肺门各结构的总称,外包以胸膜。其
17、主要结构的排列由前向后为:肺上静脉、肺动脉、主支气管和肺下静脉。自上而下:左肺根为肺动脉、主支气管、肺上静脉和肺下静脉;右肺根为上叶支气管、肺动脉、中下叶支气管、肺上静脉和肺下静脉。左右肺下静脉位置最低,在肺手术切断肺韧带时,应注意保护。 3. 支气管肺段:每一肺叶支气管及其所属的肺组织为一肺叶。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所属的肺组织为一支气管肺段。肺段呈锥形,尖朝向肺门,底向肺表面。肺段内有段支气管、肺段动脉和支气管血管支伴行。右肺有10个肺段,左肺有810个肺段。 第五节 纵 隔 (一)概述 1. 境界与位置 (1) 位置 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间的器官、结构及其间的结缔组织的总称。位于胸腔正中偏左,
18、呈矢状位,分隔左、右胸膜囊和肺。 (2) 境界 前界:胸骨、肋软骨内侧部;后界:脊柱胸段;两侧界:纵隔胸膜;上界:胸廓上口;下界:膈。 2. 分区 (1) 四分法 以胸骨角与第四胸椎下缘平面为界,将纵隔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下纵隔又以心包前后壁为界分为前、中、后纵隔三部分。 (2) 三分法 以气管、气管杈前壁和心包后壁的额状面为界分为前、后纵隔。前纵隔又以胸骨角平面为界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 3. 侧面观 (1) 左侧面观 纵隔左侧面中部为左肺根。肺根的前下方:心包形成的隆凸;前方:左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上方: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后方:左迷走神经、胸主动脉、左交感干、内脏大神
19、经等。食管上三角:由左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和脊柱围成,三角内可见胸导管和食管上份。食管下三角:由胸主动脉、心包和膈围成,三角内可见食管下份。 (2) 右侧面观 纵隔右侧面中部为右肺根。肺根的前下方:心包形成的隆凸,该隆凸远小于左侧;前方:右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上方:右头臂静脉、奇静脉弓、上腔静脉、气管和食管;下方:有下腔静脉;后方:食管、右迷走神经、奇静脉和右交感干等。 (二) 上纵隔 1. 上纵隔内的器官排列 由前至后分三层。前层:胸腺,左、右头臂静脉,上腔静脉;中层: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膈神经、迷走神经;后层:气管、食管、左喉返神经和胸导管等。 2. 动脉导管三角 位于主动脉弓的左前方,
20、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该三角是手术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 3. 动脉韧带 为一纤维结缔组织索,长0.32.5cm,宽0.30.6cm,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的遗迹,连于主动脉弓下缘与肺动脉干分为左、右肺动脉的分杈处稍左侧。 (三) 下纵隔 1. 前纵隔 位于胸骨柄与心包前壁之间的窄隙,内有胸膜囊前部、部分纵隔前淋巴结和疏松结缔组织。 2. 中纵隔 是以心包前后壁为界的区域,平第58胸椎。内有心、心包、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和膈神经等。 (1) 心包 包裹心及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分外层的纤维心包和内层的浆膜心包。 纤维心包为一底大口小的锥形囊,
21、囊口在心的右上方与出入心的血管外膜相移行,囊底对向膈中心腱并与之愈着。纤维心包坚韧而缺乏伸展性,当心包腔积液时,腔内压力升高,可压迫心脏。浆膜心包分为脏、壁两层,壁层与纤维心包紧密愈着,脏层即心外膜。 (2) 心包腔 浆膜心包脏、壁两层围成的狭窄而密闭的腔隙。腔内有少量浆液。 (3) 心包横窦 是心包腔在位于升主动脉、肺动脉与上腔静脉、左心房之间的部分。其大小可容一指,是心血管手术阻断血流的部位。 (4) 心包斜窦 是心包腔在位于两侧肺上、下静脉,下腔静脉、左心房后壁与心包后壁之间的部分,心包腔积液常积聚于此而不易引流。 (5) 心包前下窦 浆膜心包壁层前部与下部移行处的腔,深12cm,位置较
22、低,心包积液常先积聚于此。 (6) 心包的毗邻 前壁:隔着胸膜和肺与胸骨和第26肋软骨为邻,前壁有结缔组织连于胸骨,称胸骨心包韧带,起固定心包作用;后面:有主支气管、食管、胸导管、胸主动脉、奇静脉和半奇静脉等;两侧:邻接纵隔胸膜,并有膈神经和心包隔血管自上而下行于心包与纵隔胸膜之间;下面:邻下腔静脉和膈,与膈中心腱紧密愈着;上方:有升主动脉、肺动脉干和上腔静脉。 (7) 心包内大血管 心包内近心底处有出入心的大血管。升主动脉居中,其左前方为肺动脉,右侧有上腔静脉,右后下方有下腔静脉。右肺上、下静脉在上腔静脉和右心房的后方,左肺上、下静脉在胸主动脉的前方向内行,汇入左心房。 (8) 心脏的体表投
23、影 心在胸前壁的投影可用四点的连线来表示。左上点:在左第2肋软骨下缘,距胸骨侧缘约1.2cm;右上点:在右第3肋软骨上缘,距胸骨侧缘约1cm;左下点:在左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79cm或锁骨中线内侧12 cm;右下点:在右第6胸肋关节处。左、右上点的连线为心上界,左、右下点的连线为心下界,右上、下点间作一微向右凸的弧形线为心右界,左上、下点间作一微向左凸的弧形线为心左界。心尖的投影即左下点。 2. 后纵隔 位于心包后壁与下部胸椎之间,上平胸骨角,下达膈。内有食管、胸主动脉、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胸导管、迷走神经、交感干胸部和内脏大、小神经等。 1) 食管胸部 行程 自胸廓上口入上纵隔后
24、部,位于气管与脊柱之间稍偏左侧,向下越经气管杈后方,逐渐位于中线上,在胸主动脉的右侧沿心包下行至第7胸椎高度又偏左侧,在胸主动脉前方向左前下行,至第10胸椎高度穿膈食管裂孔续为食管腹部。 毗邻 前方:气管、气管杈、左喉返神经、左主支气管、右肺动脉、心包、左心房和膈。后方:有脊柱胸段及其与食管间的食管后间隙,隙内有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胸导管、胸主动脉和右肋间后动脉。左侧: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末段、胸主动脉、胸导管上份和左纵膈胸膜。右侧:有奇静脉弓、右纵膈胸膜。此外,在食管两侧有迷走神经绕肺根后方下行,左侧者向下至食管前面,右侧者至食管后面,分别形成食管前、后丛。 与胸膜的
25、关系 食管左侧在主动脉弓上方的部分与左纵膈胸膜相贴,其间有胸导管和主动脉弓,在主动脉弓以下至第7胸椎以上,食管不与纵膈胸膜相贴,在第7胸椎以下,又与纵膈胸膜相贴。食管与纵膈胸膜相贴处,即食管上、下三角的所在部位。食管右侧除奇静脉弓处外,其余部分均与右纵膈胸膜相贴,右纵膈胸膜在肺根以下常突至食管后方达中线,形成食管后隐窝,在左胸入路的食管下段手术时,有破入右胸膜腔的可能。 2) 胸主动脉 为主动脉弓的延续,自第4胸椎下缘左侧沿脊柱下行,逐渐向前内沿中线行于脊柱前方,平第12胸椎下缘穿膈主动脉裂孔续为腹主动脉。 (3) 胸导管 起自乳糜池,经膈主动脉裂孔入胸腔后纵隔,在胸主动脉与奇静脉之间上行,至
26、第5胸椎高度斜行向左,沿食管左缘与左纵膈胸膜之间上行至颈部,平第7颈椎弯向前上,注入左静脉角。 4) 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 奇静脉和半奇静脉分别是右、左腰升静脉向上的延续。奇静脉行于右肋下动脉和下部肋间后动脉前面,食管后方,胸导管和胸主动脉右侧,上行至第4胸椎高度,呈弓形绕右肺根后上方注入上腔静脉。奇静脉上连上腔静脉,下借腰升静脉连于下腔静脉系,是沟通上、下腔静脉的重要通道。半奇静脉在710胸椎高度向右越过脊柱汇入奇静脉。副半奇静脉由左上部肋间后静脉汇成,沿胸椎左侧下行汇入半奇静脉。 5) 胸交感干 位于脊柱两侧,奇静脉和半奇静脉的后外方。上段在肋头和肋间后血管前方,下段逐渐内移至椎体
27、两侧。每侧有1012个交感神经节。 纵膈间隙 1. 胸骨后间隙 位于胸骨后方,胸内筋膜前方,向下至膈。该间隙的炎症可向膈蔓延,甚而穿破膈扩散至腹膜外脂肪组织层。 2. 气管前间隙 位于上纵膈内,气管胸部、气管杈与主动脉弓之间,向上通颈部同名间隙。 3. 食管后间隙 位于上纵膈内,食管与胸内筋膜间,内有奇静脉、胸导管、副半奇静脉等器官。该间隙向上通咽后间隙,向下与心包食管间的疏松结缔组织相连,并通过膈的裂隙与腹膜后隙相通。 (五) 纵膈内淋巴结 1. 纵膈前淋巴结 位于上纵隔前部和前纵隔内,在头臂静脉、上腔静脉、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心包前方和动脉韧带周围。 2. 气管支气管淋巴结 位于气管杈和主支气管周围。 3. 气管旁淋巴结 位于气管周围。 4. 纵膈后淋巴结 位于上纵隔后部和后纵隔内,在心包后方,食管两侧,胸主动脉前方。 5. 心包外侧淋巴结 位于心包与纵隔胸膜之间,沿心包膈血管排列。 6. 肺韧带淋巴结 位于肺韧带两层胸膜之间,肺下静脉的下方。 思考题 简述纵隔的境界与区分、侧面观 上纵隔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何为动脉导管三角? 心包腔的构成 5 叙述食管、胸主动脉,胸导管的行程和毗邻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02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