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阅读理解.docx
《小学文言文阅读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文言文阅读理解.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文言文阅读理解一、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臵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字音履:l 边音, 第三声 度:du 多音字,第二声 宁:nng 鼻音,第四声遂:su 非常用生字,第四声 注释 欲:将要,想要。 者:.的人。 先:首先。 度:测量。 而:连词,表示承接。 臵:放臵,搁在。 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其:他的。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至:等到,直到。 之:到去,往 操:携带。 已:已经。 得:得到;拿到。 履:鞋。 . 乃:才。 持:拿
2、。 度:宁可。 .无:不。 自信:相信自己。 .以:用。 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
3、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郑人买履,既是一个成语,又是一个典故,更是一寓言,说的是郑国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它告诉人们,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试题一、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臵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4、。”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履 操 度 宁 2翻译: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 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答: 答案: 1鞋子 拿 量长短 宁可。 2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关了,他终于没买到鞋。 3启发人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试题二 1.翻译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子度其足: 而臵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 之 字解释。 而臵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 何不试之以足 答案:1 郑国有一个想要买鞋的人。 先自己测量自己的脚。 然后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 3 不要墨守陈规,按教条办事,要知道变通,摆脱腐朽思想的束缚。 4 代
5、词,指尺子; 到去; 代词,指尺子; 代词,指尺子; 代词,指鞋。 二、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 遽 是 求 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A先自度其足,而臵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做代词,代物的: 做动词用的: 4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 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答: 试题二 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编者是_. 2、为下列字注音。 坠 遽 契 3、解释下列词语。 涉 是 遽 求 4、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 5、翻译句子。 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_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6、? 译文:_ 6、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_ 试题三、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是吾剑之所从坠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最后一句是。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_ 试题一、1 渡江 急忙 这儿 寻求 。 3 A、C B 4这儿是我的剑掉落下去的地方。 5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试题二答案: 1、吕氏春秋 吕不韦 2、坠 遽 契 3、渡江 这儿 急忙 寻求 4、涉江者 代“舟” 5
7、、我的宝剑是从这儿掉落下去的。 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荒唐了吗? 6、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试题三、1 自:从。 是:这。 2 船已经前进了,而剑不能前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太愚蠢了吗? 3 记述; 议论。 5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更加具体地楚国人的死板、愚昧。 6 刻舟求剑;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考虑情况的变化,按照事物的发展来办事。 三、 学 弈 孟子告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文言文 阅读 理解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101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