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檀传宝先生《德育原理》一书有感.docx
《学习檀传宝先生《德育原理》一书有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檀传宝先生《德育原理》一书有感.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习檀传宝先生德育原理一书有感德育原理 为了更为全面系统地掌握德育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要领,我较为深入地学习了檀传宝先生所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德育原理一书,现就本书的基本内容和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所感所得略作说明。 本书将现在已有的德育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的教育生产力,以克服德育的“粗放经营”局面作为努力研究的方向,以“增进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于德育的专业性认识水平、提高学校德育实践的实际效能”为宗旨,共分八章较为详尽地阐述了德育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内容。就德育观而言,笔者在充分肯定著者的优秀理论成果的同时,存在较多的怀疑,在此略谈了自己的看法;就德育方法而言,笔者更多的是希望在今后的德育过程当中将以借
2、鉴。 1 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 这一章以德育概念、德育的历史形态和德育理论发展的讨论为主要内容。 1.1 德育概念 德育概念外延的界定必须做认真的清理,应当遵循“守一而望多”原则。所谓“守一”,意即严格意义上的德育或德育的基本内涵只能指道德教育;讲“德育即道德教育”绝对不是要否定思想、政治、法制、心理健康教育等。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1.2 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依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和社会关系发展的
3、指示器和人类社会依据人的发展水平可以划分为三个社会形态的原理,可以在古代与现代的对比中对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做出比较切中实质的界定。 所谓的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这是一个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的德育发展阶段。与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相对应,现代德育则是存在于现代社会以培养现代人为目的的德育。所谓德育的现代化首先是指18世纪西方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以后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学校德育所基本完成的任务。与古代德育的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相反,德育的现代化最主要特征是三条:学校德育的民主化,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学校德育的科学化。 1 1.3 德育理论的形态及主要议题 德育理论的
4、形态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有四种:德育思想、德育论、德育学、德育科学或德育学科群。 我们认为,德育思想主要是指关于品德教育的某些自发产生的、较为零散的观点和看法,如是否应该进行德育、某种方法可以进行德育等等。德育论是在德育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较为全面系统的关于德育的知识体系。德育学是随着德育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德育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使德育从教育中分离了出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并建立在了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把德育与科学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便产生了科学的系统的德育理论,即德育学。但关于德育原理这个概念的表述,则不免牵强。本书认为,德育原理重点在于说明德育的一般“规律”,
5、回答德育面临的最基本的问题,以做其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的基础。我们认为成熟的德育学已经具备这样的特点,能够揭示德育的一般规律,为其分支学科研究和实际的德育教学所借鉴。 2 现当代德育思想 本章介绍了几个重要的国外德育思想流派或者其代表人物,既作为第一章关于德育理论发展逻辑上的一个延续,又作为以后各章讨论相关问题的背景和基础。 2.1 苏霍姆林斯基 首先,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承认和主张教育的社会政治目的性,公开主张政治信仰与道德教育的统一;其次,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的第二个重要贡献是关于学校德育环境的营造、学校德育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辩证处理;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的第三个特征就是特别强调德育活动的重
6、要意义。 2.2 科尔伯格 科尔伯格是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也是品德发展心理和道德教育领域认知主义流派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科尔伯格最重要的贡献主要是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的研究。在道德发展的研究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的发展就其“结构”特征而言,会出现以下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水平前习俗水平 阶段1: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阶段2: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定向阶段。 水平习俗水平 2 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 阶段4: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 水平后习俗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阶段6:良心或普遍原则定向阶段。 在道德
7、教育方面,科尔伯格的贡献是基于对儿童、青少年道德发展阶段的认知而提出的“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他提出了道德教育的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必须首先了解学生们道德发展的水平、阶段。二是必须在儿童中引起真正的道德冲突和意见不一。三是要向儿童揭示出高于他已有发展程度一个阶段的道德思维方式。 2.3 价值澄清理论 价值澄清理论的最大特点是强调个人价值选择的自由,因而将价值教育的重点从价值内容转移到澄清个人已有价值的过程上去。也就是说,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任务在帮助学生澄清他们自己的价值观而非将教师认可的价值观传授给学生。 我们认为,这种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注重学生道德发展的自主建构过程。但是,
8、它将一些琐碎的生活问题与重要的价值观混为一谈,将肤浅的道德相对主义四处扩散;忽略了价值标准存在的必要性;同时将儿童当作大人看待,忘记儿童有一个需要成人帮助建立价值观的过程而不是仅仅澄清已有的价值观。 2.4 关怀理论 关怀理论是当代德育理论中的重要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哲学家、德育学家尼尔诺尔斯。她以关怀为核心,根据对自我、对他人、对动植物、对器具以及对思想等各个不同的关怀为中心组织了一整套课程体系,并提出了榜样、对话、实践和认可四种道德教育应当特别关注的教育要素。 2.5 品德教育 理论上说,品德教育是以批判道德上的相对主义和教育上的过程主义为主要诉求的。 3 德育本质与德育
9、功能 德育的本质与功能问题是德育理论的基本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不同德育观的内核。 3 3.1 德育的本质 3.2 德育的功能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主要指德育能够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环境方面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本质体现与最高境界。 4 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 本章从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两个方面阐述了德育的相关内容。第一节讨论道德是否可教,即德育工作者是否可以把道德教给德育对象;第二三节讨论了德育对象的相关内容;第
10、四五节讨论了德育主体的相关内容。 4.1 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首先,德育对象是否是可教的。即主动或被动接受德育的对象是否具备可教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只有当学习者具备一定的生理特质并且随着年龄发展和社会化进程而具有相当的心理基础,我们方可对其进行德育。否则,无论如何努力,我们也难以引导一头猪或者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 其次,德育目标是否是可能的。德育目标是一种对德育对象影响的预期。德育目标的制定不仅应具有超越和超前的特点,还应当考虑到社会发展及德育对象的道德发展两个方面的实际,具有实现的可能。正像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教育原则中提到的那样,我们必须“向儿童揭示出高于他已有发展程度一
11、个阶段的道德思维方式”,反之,低于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或远远高于儿童的发展阶段的道德教育容易因遭到儿童的排斥而失去效果。只有当我们倡导的道德标准和要求的道德教育目标接近而又稍高于学习者原有的道德发展水平时,德育目标的实现才具有可能性。 再次,切实可行的载体也有助于我们道德教育的进行。任何目标的实现都必须依赖于一定的载体,对于道德教育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活动而言更是如此。 4.2 德育对象的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4.3 德育对象的个性实际与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不是单一地培养同质的道德产品,而应该针对德育对象的个性实际来选取不同的道德内容并选用相应的道德教育手段,“因材施教”,以促进不同德育对象的道德发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德育原理 学习 檀传宝 先生 德育 原理 有感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97984.html